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6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75篇
综合类   110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在重睑成形手术中的静脉镇痛、镇静效果及清醒时间、手术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重睑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00例。A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B组: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分别以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或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缓慢静脉推注,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入室麻醉前(t0)、静脉麻醉后即刻(t1)、局部浸润麻醉后即刻(t2)、局部浸润麻醉后5min(t3)、局部浸润麻醉后10min(t4)、局部浸润麻醉后20min(t5)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情况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静脉麻醉镇痛与镇静效果、清醒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与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静脉麻醉后(t1)与麻醉前(t0)相比HR、SBP、DBP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静脉麻醉后(t1)HR、SBP、DBP较麻醉前(t0)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节点B组HR、SBP、DBP均明显高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静脉麻醉镇痛、镇静效果均很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清醒时间分别为(6.5±2.2)min、(25.1±4.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0.1±9.7)min、(83.4±1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并发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与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用于重睑成形术对患者的心血管刺激小,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发症少;患者清醒时间、手术时间均较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时间短。总之,瑞芬太尼与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用于重睑成形术效果优于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制备抗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人鼠嵌合基因工程抗体并研究其中和保护作用及特性。方法:将已获得的抗HEV鼠源单克隆抗体基因序列进行优化,设计人鼠嵌合的工程化抗体基因序列,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表达载体共转染293F细胞进行表达优化,高效制备基因工程化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反应(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免疫荧光及HEV细胞感染模型,研究工程化抗体的结合能力及中和活性。结果:成功构建基因工程化人鼠嵌合HEV保护性抗体表达载体,在293F表达系统中实现高效表达。抗体表达产率达30 mg/L,亲和力为1.202×10-8 mol/L。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抗体能够灵敏、特异地与已感染HEV的 Kernow细胞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抗体可保护易感的C3A细胞不被HEV感染。结论:基因工程化抗体抗体具有高效的HEV结合能力及中和作用,能有效阻断HEV感染,并实现低成本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HO-1)介导脂联素(adiponectin,APN)在脓毒症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8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对照组(C组)、脓毒症模型组(LPS组)、脂联素预处理组(APN组)和HO-1抑制剂锌原卟啉IX(zinc protoporphyrin IX,ZnPP IX)干预组(Zn组).各组分别于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20 mg/kg)或0.9%氯化钠溶液后6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介素(interlukin-6,IL-6)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肺组织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肺组织HO-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5d内大鼠生存情况,并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与C组比较,LPS组、APN组和Zn组血清TNF-α [(321.3±11.2)、(132.5±10.2)、(311.7±12.4)vs (52.1±1.4)] ng/L、IL-6[(2 229.26±210.25)、(1 134.14±11.24)、(2 028.27±167.04)vs(55.38±0.23)] ng/L、NO[(103±10)、(79±8)、(97±9)vs(48±3)] μmol/L和肺组织匀浆MDA[(16.209±0.151) 、(5.943±0.310)、(13.238±0.326)vs(3.081 ±0.017)] μmol/g、MPO[(12.42±0.46)、(6.77±0.14)、(10.45±0.21)vs(2.74±0.06)] U/g水平显著升高(P<0.05),生存率显著下降(20% vs 100%;70% vs 100%;30% vs 100%,P<0.05);与LPS组比较,APN组血清TNF-α [(132.5±10.2)vs (321.3±11.2)] ng/L、IL-6 [(1 134.14±107.13)vs(2229.26±210.25)] ng/L、NO[(79±8)vs (103±10)] μmol/L和肺组织匀浆MDA[(5.943±0.310)vs (16.209±0.151)] μmol/g、MPO [(6.77±0.14)vs (12.42±0.46)] U/g水平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HO-1 mRNA[(8.73±0.24)vs(1.54±0.03)]显著升高(P<0.05),iNOS mRNA[(1.42±0.15)vs(2.01±0.10)]显著下降(P<0.05),生存率显著增高(70% vs 20%,P<0.05);与APN组比较,Zn组血清TNF-α[(311.7±12.4)vs(132.5±10.2)] ng/L、IL-6[(2 028.27±167.04)vs(1 134.14±107.13)]ng/L、NO[(97±9)vs(79±8)] μmol/L和肺组织匀浆MDA[(13.238±0.326)vs(5.943±0.310)] μmol/g、MPO[(10.45±0.21)vs(6.77±0.14)] U/g水平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HO-1 mRNA[(2.66±0.14)vs (8.73±0.24)]显著下降(P<0.05),iNOS mRNA[(2.06±0.23)vs(1.42±0.15)]显著升高(P<0.05),生存率显著下降(30% vs 70%,P<0.05). 结论 HO-1可能介导了APN在脓毒症性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女,52岁,58kg,ASAⅠ级。因"颈部不适伴双下肢无力8年,加重伴头晕1月"入院,门诊MRI示:颈椎间盘突出(C4~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服药控制在正常范围。无其他慢性病史,各常规实验室检查等均无异常。术前评估患者气道Mallampati分级Ⅰ级,张口度三横指,甲颌距离6.5cm,头颈活动度正常,不存在困难气道。完善术前准备,入手术室予以心电监护,BP 135/82mm Hg,HR 76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无正压通气诱导在5分钟剖宫产中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我院启动5 min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3~38岁,体重55~80 kg,孕周38~40周。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1μg/kg复合丙泊酚2 mg/kg组(R组)和氯胺酮0.5 mg/kg复合丙泊酚2 mg/kg组(L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诱导插管(T1)、切皮(T2)、胎儿取出断脐时(T3)产妇SBP、DBP、H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胎儿娩出时间及胎儿娩出时脐动脉血气,以及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 T1、T2时L组SBP、DBP明显高于R组,HR明显快于R组(P0.05),T3时两组HR、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脐动脉血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无正压通气诱导技术在5分钟全麻剖宫产中产妇血流动力学波动轻微,不增加胎儿/新生儿呼吸抑制的风险,可行性好,对母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肺部超声技术与纤维支气管镜用于支气管封堵器定位方面的优劣。方法:择期经左侧开胸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麻醉诱导后,经口插入7.5#加强型气管导管,之后采用盲法放置支气管封堵器至一侧支气管。2组患者分别采用肺部超声检查(L组)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B组)方法定位封堵器位置并判断肺隔离效果,确定套囊位置良好后,摆放右侧卧位,之后再次判断肺隔离情况。记录L组和B组2次判断肺隔离情况所需要的总时间、术中封堵器调整的次数、术中肺萎陷满意度评分以及患者2次定位前及定位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HR)及气道峰值压(peak airway pressure,PAW)的水平。结果:L组和B组确定肺隔离时间、肺萎陷满意度评分术中套囊调整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组2次判断肺隔离时的HR、MAP及PAW较判断前无明显变化(P > 0.05),B组2次判断肺隔离时的HR、MAP及PAW明显高于纤维支气管镜置入前(P < 0.05)。结论:肺部超声判断支气管封堵器肺隔离效果与纤维支气管镜相近,但肺部超声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于纤维支气管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肩胛舌骨肌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 性别不限, 年龄18~64岁, ASA分级Ⅰ或Ⅱ级, BMI 18~30 kg/m2,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SSNB组(S组)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组(I组)。麻醉诱导前, I组在C5-6神经根之间、S组在肩胛舌骨肌下的前路肩胛上神经周围分别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15 ml。注药后30 min, 记录膈肌活动度, 膈肌麻痹发生情况和程度、SpO2降低幅度、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 C5-T1皮区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镇痛满意度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恶心、呕吐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 S组膈肌麻痹发生率降低, 程度减轻, 膈肌活动度升高, SpO2降低幅度减小, 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降低, 气管拔管时间缩短(P<0.05), C5-T1皮区感觉阻滞发生率、术中瑞芬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于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采取随机方式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析组控制脑电双频指数(electroencephalic dual frequency index,BIS)在35~44之间,参考组BIS在45~55,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分析组术毕、术后8h、术后16h、术后24h疼痛评分低于参考组(P<0.05),分析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手术中BIS在35~44麻醉深度,能够改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术前焦虑是手术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不健康的心理将通过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削弱机体的免疫力,使病人手术耐受性降低,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危险性,且不利于手术后的康复[1]。老年手术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情绪波动大,加之对手术之后的预期和生活质量的担忧,焦虑症状常常更为突出。为了探讨老年患者术前焦虑水平的动态变化,使患者在最平稳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