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2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向威  许涛 《骨科》2018,9(6):474-478
目的 探究初级纤毛和自噬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关系,以及调控初级纤毛表达对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首先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软骨细胞中自噬小体和初级纤毛的表达水平及二者在软骨细胞分裂周期中的定位表达关系;通过使用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初级纤毛表达,水合氯醛破坏纤毛结构后,统计分析初级纤毛发生率、长度和自噬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初级纤毛和自噬相关蛋白IFT88、Beclin1和LC3-Ⅰ/Ⅱ的表达情况。结果 软骨细胞中存在初级纤毛和自噬的共表达,初级纤毛的表达率为(62.16±11.74)%,长度为(2.342±0.392) μm,单个细胞内自噬的相对表达量为26.38±5.31;在软骨细胞分裂周期中,自噬小体的数量、大小和分布会随着初级纤毛的解聚和重构发生变化;无血清培养基可诱导初级纤毛表达率上调,促进纤毛延长,同时会上调软骨细胞自噬水平及IFT88、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而水合氯醛破坏纤毛结构后,初级纤毛表达率和长度下调,细胞自噬表达下调,同时抑制IFT88、Beclin1和LC3-Ⅱ蛋白的表达。结论 在软骨细胞中存在初级纤毛和自噬的定位表达关联性,调控初级纤毛的表达会影响软骨细胞的自噬水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早期运动对指V区屈肌腱损伤伴尺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患者手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指V区屈肌腱损伤伴尺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患者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88指)和对照组(27例、91指)。术后给予2组患者常规治疗;术后4周时,2组患者开始进行主被动活动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第8天开始进行早期运动。术后第12周,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测定法、周围神经感觉功能评价及肩臂手残疾问卷(DASH)对2组患者的手部功能进行评定,记录患者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及握力。 结果 术后第12周时,观察组TAM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桡偏4种状态下的主动活动度[(56.08±11.05)°、(49.31±9.67)°、(32.50±8.10)°、(23.65±6.34)°]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时,观察组握力百分比、神经修复后手功能及DASH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运动可促进指V区屈肌腱损伤伴尺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复,有效提高患者对患手功能恢复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基于功能损伤分类的模式化诊疗流程对慢性颈痛(CNP)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颈痛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接诊流程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根据基于功能损伤分类的模式化诊疗流程进行接诊治疗,要求所有医生、治疗师均遵循既定诊疗原则进行物理检查、分型和治疗,治疗内容包括疼痛局部管理、牵引、软组织放松、松动技术、力量训练、姿势控制与运动训练、健康教育共7个部分。2组患者均在2周内完成3~6次门诊治疗,每次治疗90 min,并要求完成每周3次,每次30 min的家庭自主训练。于干预前、治疗2周末、1个月后随访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患者进行评定;于干预前、1个月后随访时使用姿势分析系统对患者头颈姿势角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检测指标包括颅椎角(CVA)、肩前伸角(PSA)及矢状面头部仰角(SHA)。 结果 在研究过程中共有6例患者脱落,余87例患者均完成既定方案训练及随访。治疗2周末时发现实验组颈椎前屈末端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并且实验组治疗2周末时NDI评分与基线间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个月后随访时发现实验组CVA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它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功能损伤分类的颈痛物理诊疗流程能更有效帮助CNP患者快速缓解颈前屈末端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颈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对长期头颈姿势矫正也具有一定效果;该物理诊疗流程可能有助于规范颈痛诊疗行为,帮助制订标准化颈痛治疗流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PAS组,每组又分为7 d、14 d、28 d 3个亚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PAS组大鼠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其余操作与模型组和PAS组相同。PAS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0.05 Hz、共90对脉冲的PAS治疗[其中周围神经电刺激(PNS)脉冲波宽200 μs、刺激强度6 mA;经颅磁刺激(TMS)强度120%静息运动阈值(RMT)],持续30 min,每日1次;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术后第1、7、14、28天采用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评定大鼠感觉运动功能,各时间点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微管相关蛋白-2(MAP-2)、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 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在各时间点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的体征。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PAS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低(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PAS组术后7 d、14 d、28 d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均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1 d比较,模型组、PAS组术后28 d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显著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7 d比较,仅PAS组术后28 d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较高(P<0.05)。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PAS组GAP-4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MAP-2蛋白表达水平较低(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PAS组GAP-43、MAP-2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7 d比较,PAS组术后14 d GAP-43、MAP-2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14 d比较,PAS组术后28 d GAP-43、MA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 结论 PAS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缺血半暗带区MAP-2、GAP-4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5.
陈艳红  陈敏  方汉萍  杨凤翔  薛霜  夏婷 《骨科》2015,6(1):42-44
目的观察并比较内热针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在太和医院康复科就诊的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性别、年龄、病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临床颈椎病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分进行配对,每对研究对象分别随机归入内热针组及电针组。内热针组行内热针治疗,电针组行电针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热针组JOA评分中的主观症状评分、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情况比治疗前明显增加,而电针组仅日常活动受限比治疗前改善。内热针组治疗后JOA评分各项指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热针能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的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06.
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居家自我间歇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居家自我间歇导尿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按住院时间将脊髓损伤出院行自我间歇导尿患者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按常规对间歇导尿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活动模式管理居家自我间歇导尿患者,即设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尿路感染原因,设立目标,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结果出院后3个月内对照组发生尿路感染14例(25.93%),观察组发生尿路感染5例(8.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降低居家自我间歇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在骨科病房对四肢骨折康复期患者实施康复延伸训练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1~5月的50例四肢骨折康复期患者(对照组)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实施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理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剩余时间由家属督促患者自主练习。2013年1~5月的50例(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在病房接受康复延伸训练。实施1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I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在骨科康复病房对四肢骨折患者开展康复延伸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者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在留置鼻胃管的情况下行球囊扩张术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脑部疾病恢复早期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3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腹式呼吸训练、门德尔松手法训练、吞咽众肌群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球囊扩张术,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球囊扩张术序贯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球囊扩张术同时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等级,电视荧光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图肌肉均方根值(RMS),吞咽相关生存质量问卷得分(SWAL-QO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FOIS等级、VFSS评分、舌骨下肌群RMS值、颏下肌群RMS值方面,观察组优于其他2组(均P<0.05),SWAL-QOL得分组间无显著差异。3组患者治疗前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营养分度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留置鼻胃管下球囊扩张术同时联合表面生物肌电反馈对脑部疾病恢复早期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依从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观察温针灸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宫颈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如温水足浴、抬高患肢、温针灸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测量2组患者大、小腿周径,同时采用妇科癌症淋巴水肿问卷(GCLQ)、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及下肢功能量表(LEFS)对2组患者下肢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大、小腿周径、GCLQ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大、小腿周径[分别为(34.0±4.5)cm和(30.6±5.3)cm]、GCLQ评分[(2.55±0.61)分]及FIM评分[(100.7±13.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温针灸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能显著改善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淋巴水肿,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究赋能教育指导对脑出血患者家庭康复效果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河北省唐山市康复医疗中心治疗的200例脑出血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出院当日和往后的第1、2、4、7、9、12周进行康复指导,对照组康复治疗遵循依从式教育理念,治疗组则采用赋能教育模式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于出院当天和出院后第12周均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ADL)和运动评分(MAS)评估运动功能。结果出院后第12周治疗组的BI[(44.12±8.56) vs .(62.16±8.77)]和MAS[(18.70±9.47)分 vs .(28.53±8.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恢复有效率(70%)高于对照组(85%)患者(P<0.05)。结论赋能教育指导能够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ADL功能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提高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