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1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上颈椎原发肿瘤的治疗———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上颈椎原发肿瘤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1月共收治上颈椎原发肿瘤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2~64岁,平均37.2岁.其中脊索瘤12例,骨巨细胞瘤7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表现为颈部疼痛不适12例,活动受限11例,脊髓损害10例,咽部肿物伴疼痛1例.就诊时肿瘤已突破骨间室者19例,肿瘤累及前中后三柱者14例.3例因无法负担手术费用而仅行保守治疗,18例行手术治疗,1例肿瘤仅累及后柱及附件背侧软组织,选择后方正中入路手术;17例肿瘤累及三柱或侧柱和/或侧块周围软组织,选择前后方联合入路.均为经瘤切除.9例患者在手术期前后行放射治疗(放疗),1例骨巨细胞瘤使用干扰素免疫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例行保守治疗患者确诊后平均3个月死亡.手术病例中,术中结扎一侧椎动脉4例,术后无明显症状.1例术后死于围手术期气道阻塞,另17例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其中13例症状(疼痛或脊髓损害)较术前明显缓解;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四肢瘫,术后3个月后渐恢复;另2例脊髓功能无改善.术后1例咽后壁伤口裂开,再次缝合;另1例咽后壁伤口不愈合、内固定外露,无感染,未处理.2例失访,15例随访4~82个月,平均37.2个月.4例无瘤存活;11例复发,其中8例死亡,3例带瘤存活.结论:上颈椎原发肿瘤确诊时往往浸润广泛,需根据肿瘤位置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切除不易彻底,术后易复发.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僵硬膝关节(活动度小于50°)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4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30例僵硬膝关节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16例,骨性关节炎11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39.6°(10~50°),屈曲挛缩角度平均为32.3°(0~55°),膝关节HSS评分平均40.2分(15~71分)。结果 8例患者出现下肢肌间静脉或深静脉血栓;术中髌腱撕脱2例,采用钢丝固定。27例获得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89°(50~120°),HSS评分平均为82分(70~95分)。结论术前活动度差的僵硬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需要在手术入路、截骨技术、软组织松解、术后康复等多个环节精确设计,综合考虑上述措施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3.
目的 研究挽救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收治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25例(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髋臼骨折2例),分析内固定失败的原凶,评价术后疗效.其中全髋关节置换23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2例;骨水泥型假体15例,非骨水泥型假体10例.结果 25例获得平均16个月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5.5分恢复到术后88.2分.髋部骨折复位不良、内周定技术错误、骨质疏松以及股骨头血供障碍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 对于内固定失效的髋部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个有效的挽救手段.术前分析失效原因,充分准备,选择适当的固定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age移位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骨科腰椎专业组行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的970例患者,男423例,女547例;年龄14~87岁(56.8±12.5岁).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上cage后缘标记线位置较术后首次测量...  相似文献   
65.
椎动脉CT血管造影在颈椎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颈椎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对肿瘤累及一侧或双侧横突、椎间孔,与椎动脉关系密切的27例患者实施椎动脉CTA,男12例,女15例.年龄7~69岁,平均39.3岁.累及C1或C2者12例,累及下颈椎者15例.结果:1例多骨型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右侧椎动脉第二段自右侧C5横突孔进入.肿瘤累及右侧椎动脉者10例,累及左侧椎动脉者11例,累及双侧椎动脉者6例.未受累椎动脉通畅.14例患者的肿瘤包绕17支椎动脉,其中11例的14支受累椎动脉直径变细;8例患者肿瘤推挤10支椎动脉,其中6例8支受累椎动脉直径变细;5例肿瘤仅邻近椎动脉,未对椎动脉产生影响.椎动脉第一段受累者4例.第二段受累者10例,第三段受累者9例,同时累及第二和第三段者4例.根据肿瘤的性质实施姑息性切除、经瘤刮除或边缘切除,术中2例累及椎动脉第二、三段的脊索瘤患者一侧椎动脉破裂,行椎动脉结扎,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结论:颈椎肿瘤常累及椎动脉,术前椎动脉CTA能够了解椎动脉与肿瘤和相邻骨结构的关系.评估受累椎动脉及对侧椎动脉通畅情况,指导术中暴露和处理受累椎动脉,避免术前椎动脉栓塞和术中预防性椎动脉结扎带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 研究人工膝关节翻修胫骨侧骨缺损打压植骨术后胫骨总体应力以及假体周围骨质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 根据胫骨标本的螺旋CT扫描数据及长、短柄假体形态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垂直方向合力,分析假体植入前后胫骨总体应力模式并对胫骨近端假体周围区域骨质应力分布进行分区量化研究,分析和观察手术后生物力学环境的变化.结果 2种假体植入后没有改变胫骨总体的应力模式,应力峰值区域仍位于胫骨中下1/3交界前内侧,胫骨近端的应力水平有所减小,长柄假体应力下降程度高于短柄假体;长柄假体应力遮挡较大的区域位于距基座4 cm以内,最大达94.4%;而短柄假体应力遮挡较大的区域位于距基座2 cm以内,最大达75%.假体与打压的松质骨之间界面的应力值明显高于皮质骨的应力,长柄假体周围比短柄承受更大的压应力.结论 2种假体植入后,均在胫骨近端形成显著的应力遮挡,以长柄假体更为明显;假体周围骨质应力大小和分布的改变是引起术后骨量丢失和假体松动的原因之一,也是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类型以及术后肢体疼痛发生的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后应用改良版康复程序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9.
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是儿童和青少年较常见的脊柱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中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比较少见,但由于患者多存在严重的腰骶后凸畸形、脊柱-骨盆矢状位失平衡等,对患者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对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尤其是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进行影像学评估,有助于了解其发病机制、病情演变及进展的影响因素,并为临床评估及手术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近年来关于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的研究有所进展,笔者将围绕这一类疾病的影像学分类、严重程度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状态评估及腰椎滑脱不稳定区域的确定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0.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体侧方第6~第1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行于延髓腹侧,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通常所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椎动脉与颈椎有着密切的关系,颈椎的横突孔保护着椎动脉,但颈椎的的病损也可以危及椎动脉。随着颈椎外科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手术操作或内置物置入过程损伤椎动脉是椎动脉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1~3],尤其在椎动脉有变异的情况下,损伤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