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1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脊柱非何杰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并获随访的脊柱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2±18岁(16~71岁)。局部疼痛14例。神经功能损害11例,其中脊髓损害5例,Frankel C级3例,D级2例;马尾损害6例。11例患者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8例确诊为淋巴瘤,1例误诊为Langerhans细胞增多症,2例仅诊断为"小细胞恶性肿瘤",其余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5例患者中,5例未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例不伴严重神经损害及节段不稳定患者,经穿刺活检确诊后,首选化疗,均未接受进一步放疗;1例患者为马尾综合征,无法耐受手术,行急诊放疗,后行化疗。10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7例患者因神经功能损害合并节段不稳定行手术治疗,术后1例患者未接受进一步治疗,4例患者接受化疗及放疗,2例患者接受单纯化疗;1例患者行穿刺活检未能确诊,因节段不稳定行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后接受化疗;2例患者伴病理性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1例行化疗,1例行化疗+放疗。手术患者术前Karnofsky日常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为47±18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评分为7.7±1.0分;非手术患者治疗前KPS为62±18分,VAS评分6.4±1.0分。结果:15例随访时间为52±34个月(3~108个月),其中5例死亡(分别存活3、10、10、15、25个月)。局部疼痛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缓解,其中3例完全缓解。11例神经损害者,3例保守治疗,8例手术,手术患者中脊髓损伤4例,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1级,其中2例完全恢复,所有马尾损伤患者均明显恢复。手术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4±1.0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KPS评分为91±15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非手术治疗患者5例,4例存活,末次随访时VAS为1.0±0.6分,KPS为76±10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预期5年生存率为66.7%,其中手术患者为60%,非手术患者为80%。结论:对于脊柱非何杰金淋巴瘤,化疗及放疗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神经损伤重、结构不稳定的患者,手术治疗可有效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及稳定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2.
【摘要】 目的:观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3个月时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我院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多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伴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共纳入67例患者,男44例,女23例;年龄31~78岁(56.5±9.9岁)。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颈椎矢状面MRI T1加权像上测量各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术前椎间盘突出≥2.0mm定义为较大椎间盘突出;术后3个月时突出大小较术前变化≤0.5mm定义为无明显变化,>0.5mm定义缩小或增大,统计缩小、无明显变化和增大的椎间盘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比较手术前后较大椎间盘突出大小。结果:共测量335个椎间盘,术前314个椎间盘存在突出,C2/3 57个,C3/4 64个,C4/5 66个,C5/6 65个,C6/7 62个;中位突出大小为2.09(1.43,2.69)mm。其中163个突出≥2.0mm,C2/3 9个,C3/4 42个,C4/5 38个,C5/6 41个,C6/7 33个。术后3个月时313个椎间盘存在突出,中位突出大小为1.97(1.35,2.76)mm。314个术前存在突出的椎间盘中,83个(26.4%)椎间盘突出较术前缩小,175个(55.7%)无明显变化,56个(17.8%)增大。其中163个术前突出≥2.0mm的椎间盘术后3个月时54个(33.1%)椎间盘突出缩小,86个(52.8%)无明显变化,23个(14.1%)增大;C2/3、C3/4、C4/5、C5/6、C6/7较大椎间盘突出缩小、无明显变化和增大的患者分别为2、5、14、19、14例,5、28、20、19、14例和2、9、4、3、5例,其中C2/3、C3/4节段椎间盘突出大小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4/5、C5/6、C6/7节段椎间盘突出大小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缩小(P<0.05)。3例(4.5%)患者因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术后突出增大,症状缓解不明显而行二期颈前路手术。结论:多节段CSM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3个月内较大椎间盘突出程度可发生变化,约1/3的椎间盘突出可发生缩小,多见于C4/5、C5/6、C6/7节段;椎间盘突出增大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3.
目的:测量腰椎肿瘤的上下位椎体的术前CT值,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组,判断分析术前CT值与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钛网下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全脊椎切除钛网重建术的29例腰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42.4±14.5岁(23~69岁);随访时间121.2个月(48~175个月)。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通过腰椎CT测量钛网的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椎体间高度,将椎体间高度较出院时下降超过1mm纳入下沉组,未超过1mm纳入无下沉组。收集两组人数、性别、年龄(依照中位年龄分组)、肿瘤发生部位和术后是否辅助放疗等资料;测量肿瘤节段的上、下位腰椎椎体的术前CT值,并参照骨质疏松的CT值标准分为低CT值和正常CT值。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下沉组和无下沉组的临床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分析判断术前上下位椎体CT值在钛网下沉预测中的价值。结果:术后3个月钛网下沉组3例,无下沉组26例;术后6个月钛网下沉组11例,无下沉组18例;术后12个月钛网下沉组18例,无下沉组11例;术后24个月钛网下沉组22例,无下沉组7例。术后不同随...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后钛网(titanium mesh cages,TMC)沉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组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实施ACCF手术的8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38例,年龄52.4±10.1岁(34~76岁),随访时间26.6±12.5个月(6~42个月)。根据术后3个月时融合节段高度下降是否超过2.0mm将患者分为沉降组和未沉降组。在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椎体间撑开距离、融合节段高度;在术前颈椎CT上测量手术节段近端及远端椎体的CT值,评估骨质疏松情况,记录术前、末次随访的JOA评分,计算JOA评分改善率;将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及有临床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预测钛网沉降...  相似文献   
55.
在全球,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degenerative cervical myelopathy,DCM)是成年人脊髓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颈肩痛、活动受限、感觉障碍等,显著降低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当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仍是手术减压,减压手术包括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颈后路单开门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cervical single/double open-door laminoplasty)等,是治疗DCM的有效手段。手术减压后DCM患者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尽管大部分患者能够在术后获得良好预后,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仍不满意,单纯手术减压无法获得良好转归。可见,单纯的减压手术对于DCM而言并不是完美的治疗方案,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可能是最佳的治疗策略。DCM减压术后3~12个月时,部分症状会复发,暗示了脊髓中发生了潜在的神经再生、修复过程,提示我们可以从非手术方法中寻找新的治疗思路。成功的药物研究需要寻找到有效、可行的机制研究靶点,笔者基于已知的DCM发病机制,从轴突退变角度,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胸腰段A型骨折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单节段胸腰段(T11~L2)A型骨折患者66例,均采用单纯Schanz螺钉固定的术式,术后第2天开始佩戴胸腰支具。根据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32例,支具佩戴时间1个月;B组34例,佩戴支具时间1个月且3个月。术前伤椎后凸Cobb角A组为22.1°±4.9°,B组为21.9°±5.4°;术前椎体压缩率A组为(31.8±6.8)%,B组为(32.6±6.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节段、术前后凸Cobb角和术前椎体压缩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术后及术后1年时的伤椎后凸Cobb角,计算术后1年时的后凸Cobb角丢失率。术后1年时进行腰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A组为7.2°±2.9°,B组为7.2°±2.9°;术后1年Cobb角A组为8.1°±2.8°,B组为8.4°±3.2°;Cobb角丢失率A组为(14.4±20.2)%,B组为(19.6±23.5)%;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椎体压缩率A组为(15.3±3.7)%,B组为(15.8±3.9)%;术后1年椎体压缩率A组为(16.8±4.0)%,B组为(17.1±3.8)%;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VAS评分A组为1.03±0.56分,B组为1.18±0.68分;术后1年ODI A组为(9.9±3.3)%,B组为(11.3±3.4)%;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患者生活质量评分A组为2.6±0.5分,B组为2.1±0.7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JOA评分A组为25.3±1.2分,B组为24.4±1.5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随访A组患者骨性愈合29例(90.6%),B组31例(91.2%),两组骨性愈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均骨性愈合,且无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单节段胸腰段A型骨折患者,术后长时间(1个月)佩戴支具与较短时间(1个月)佩戴支具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较短时间佩戴支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和JOA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易获得的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床旁资料建立气管切开预测模型,探讨用其预测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5例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数据。采集其中219例患者人口学资料,是否行气管切开,既往系统性疾病史(除肺病外)、既往肺病史、吸烟史、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神经损伤节段、ASIA分级、合并伤情况,是否存在颈椎骨折脱位,术前颈椎MRI显示的颈髓信号改变长度及最高病变节段、椎管最大侵占率、脊髓最大受压率、是否出现髓内出血。分别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树分析建立气管切开的逻辑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利用交叉验证方法应用另外126例患者资料对两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应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估两模型预测能力。结果:345例患者中,58例行气管切开。决策树模型显示: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1分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6.7%;ASIA运动评分≤22分且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9.0%;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3分、不完全颈髓损伤、术前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最高节段位于C3或以下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0.8%。逻辑回归模型显示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或B级损伤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决策树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分别为73.7%vs 81.8%、89.7%vs 86.4%、87.3%vs 85.7%及0.909 vs 0.889。结论:决策树模型可用于进行气管切开的预测,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颈髓损伤、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术前颈椎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的最高节段位于C2或以上为患者气管切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8.
目的:建立国人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与骨盆矢状位序列间的拟合关系。方法:采用影像学分析,对171例正常青年志愿者进行影像学研究,男94例,女77例,年龄23.0±1.8岁(18~28岁)。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测量脊柱与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利用Pearson检验进行LL与其他各参数间相关性分析,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LL与其他各参数间线性拟合关系。根据既往研究LL=PI+9,以PI测量值为基础,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LL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间对比。结果:PI为44.6°±9.5°,LL为48.4°±10.8°,SS为34.4°±8.0°,TK为24.2°±9.6°,CL为7.9°±9.6°,SVA为-20.5±30.1mm;LL与PI、SS、TK、CL、SVA呈显著相关(P0.05)。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L=2.958+0.760 SS+0.323 TK+0.198 PI+0.122 CL-0.118 SVA;运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LL=0.623 PI+20.611。根据既往文献报道LL=PI+9,以此计算出的LL预测值53.7°±9.5°与实际测量值差异显著(t=7.025,P10-6)。结论:以PI为自变量的简单线性回归LL=0.623 PI+20.611能准确估计个体的LL,在西方人群中得到的LL=PI+9结果并不适用于国人LL的估计。  相似文献   
59.
<正>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颈椎研究学组主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颈椎外科学术大会"于2015年6月27~28日在北京远望楼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00余位脊柱外科专家和460余名国内脊柱外科医生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本次大会以颈椎退变为主题,通过大师论坛、中心发言、焦点论坛、辩论、病例讨论、主题发  相似文献   
60.
上颈椎原发肿瘤的治疗———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上颈椎原发肿瘤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1月共收治上颈椎原发肿瘤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2~64岁,平均37.2岁.其中脊索瘤12例,骨巨细胞瘤7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表现为颈部疼痛不适12例,活动受限11例,脊髓损害10例,咽部肿物伴疼痛1例.就诊时肿瘤已突破骨间室者19例,肿瘤累及前中后三柱者14例.3例因无法负担手术费用而仅行保守治疗,18例行手术治疗,1例肿瘤仅累及后柱及附件背侧软组织,选择后方正中入路手术;17例肿瘤累及三柱或侧柱和/或侧块周围软组织,选择前后方联合入路.均为经瘤切除.9例患者在手术期前后行放射治疗(放疗),1例骨巨细胞瘤使用干扰素免疫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例行保守治疗患者确诊后平均3个月死亡.手术病例中,术中结扎一侧椎动脉4例,术后无明显症状.1例术后死于围手术期气道阻塞,另17例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其中13例症状(疼痛或脊髓损害)较术前明显缓解;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四肢瘫,术后3个月后渐恢复;另2例脊髓功能无改善.术后1例咽后壁伤口裂开,再次缝合;另1例咽后壁伤口不愈合、内固定外露,无感染,未处理.2例失访,15例随访4~82个月,平均37.2个月.4例无瘤存活;11例复发,其中8例死亡,3例带瘤存活.结论:上颈椎原发肿瘤确诊时往往浸润广泛,需根据肿瘤位置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切除不易彻底,术后易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