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7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应读者要求 ,从本期开始 ,将开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专栏。自 1998年“执业医师法”颁布以来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已走上正轨 ,对规范医疗秩序、提高医疗质量 ,维护医师和患者的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参加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更主要的是通过准备考试的过程 ,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技术 ,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以真正达到执业医师的水平。口腔医学包括的学科和专业较多 ,内容繁多 ,应试前由专家进行辅导 ,提示要点 ,介绍考试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是非常必要的。参加撰写本栏目的专家都是编写医师资格考试“复习大纲”、“复习题集”的作者 ,对各科的考试内容及考试方法有充分的了解 ,相信他们的辅导对应试的读者一定会很有帮助和启发。但是 ,应试者一定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掌握要点 ,切忌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考题。口腔医学发展很快 ,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诊治技术都在不断更新 ,口腔医学教育是终身的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 ,对已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还要进行定期的考核 ,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 ,将收回执业证书。所以本栏目对已取得医师资格的读者也有参考价值。——栾文民  相似文献   
82.
牙源性囊肿和成釉细胞瘤体外骨吸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定量分析牙源性角化囊肿和成釉细胞瘤的体外骨吸收效应,探讨其颌骨吸收机制。方法收集25例牙源性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OKC)14例、牙源性角化囊肿伴感染6例、含牙囊肿(DC)5例]和7例成釉细胞瘤的新鲜组织块行体外培养(24h),取其上清液与SD大鼠(新生5天)颅盖骨培养体系继续培养48h,以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培养体系上清液中的Ca2+含量,从而判断不同牙源性病损在体外导致骨吸收作用的差异。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牙源性病损体外培养上清液中的骨吸收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骨钙素(BGP)和降钙素(CT)等的含量。结果各组牙源性囊肿和肿瘤引起大鼠颅盖骨培养Ca2+析出的浓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OKC伴感染组Ca2+浓度显著高于OKC组和成釉细胞瘤组(P<0.05)。各组牙源性囊肿和成釉细胞瘤培养上清液中IL6、TNFα、PGE2和CT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OKC组和OKC伴感染组IL6含量显著高于成釉细胞瘤组(P<0.05);OKC伴感染组CT含量显著高于OKC组和含牙囊肿组(P<0.05)。这些因子和Ca2+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6与钙值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颌骨牙源性病损在体外可促进骨吸收,此作用可能与其产生的某些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83.
葛根中含有大量的异黄酮成分,其与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吸收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葛根的有效成分葛根素的结构、代谢、雌激素样活性及其与骨吸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舌筛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舌筛状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60岁和35岁。肿瘤无包膜,被纤维分隔为小叶,大部分区域表现为实性和微囊状的生长方式。最具有特征性的是肿瘤细胞核淡染、毛玻璃样、常相互重叠。1例术后3年无复发。结论舌筛状腺癌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的新提出的肿瘤,需要与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腺样囊性癌、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口腔颅颌面部纤维性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确诊为FD或McCune-Albright综合征(McCune-Albright syndrome, MAS)的患者105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分别归类为单骨型、多骨型、MAS型及口腔颅颌面部特有的口腔颅面型纤维性结构不良(craniofacial fibrous dysplasia,CFD)四型,对各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随访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 105例患者的男女比为1 ∶1.3,发病年龄0~56岁(中位数为12岁)。本组病例中,单骨型43例(40.95%), 其中上颌骨29例,下颌骨12例,颧骨2例;多骨型32例(30.48%);MAS型7例(6.67%);发生在颅上颌部位的FD,经影像学分析确诊CFD型23例(21.90%)。CFD在患者性别、术前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等方面有别于其他类型的FD。病理学上,各型FD的形态特点类似,但多骨型及MAS型患者可能出现以纤维成分增生为主的特征。结论: 口腔颅颌面部F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有别于身体其他部位发生的FD病变,CF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与发生于颅颌面部的单骨型或多骨型FD也有显著差异,应注意区分,以进一步明确CFD在临床处置及预后等方面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诊治并经病理确诊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诊断明确且组织学不伴有其他类型杂交瘤,并有明确手术治疗史及完善临床病理资料的基底样鳞状细胞癌2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筛选可用于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免疫标记,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生存分析,评估预后相关因素,同时随机选取28例临床分期相同的传统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28例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舌及口底,为11例(11/28,39.3%),其余牙龈6例(6/28, 21.4%)、颊部5例(5/28, 17.9%)、腭部4例(4/28, 14.3%)、口咽部2例(2/28, 7.1%)。患者多为中晚期, 12例为Ⅱ期,16例为Ⅲ~Ⅳ期。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者12例,占总病例数42.9%(12/28),局部复发者9例,伴远处转移者1例(转移至肺)。28例传统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者13例,占总病例数46.4%(13/28)。局部复发者5例,伴远处转移者3例,其中2例转移至肺、1例转移至脑。临床分期相同的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组和传统鳞状细胞癌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6%、53.8%。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组织学上表现为基底样细胞构成的实性癌巢,癌巢中心一般不形成角化,常可见粉刺样坏死结构。28例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均呈现CK5/6、P63强阳性表达,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gA和Syn阴性表达,其中8例呈P16阳性表达,1例局灶阳性表达SOX10,但CK7阴性。结论: 口腔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中晚期患者多见,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与相同临床分期的传统鳞状细胞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阳性患者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预后较好;CK7与SOX10免疫组织化学可用于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与实性型腺样囊性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术前面神经电图预测腮腺肿瘤患者面神经受侵状态的可行性。方法:53例腮腺原发性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25例。两组间肿瘤部位及大小相近,术前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为Ⅰ级。所有患者行双侧面神经电图检查,结合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同一患者两侧耳前、耳后刺激时的波幅和潜伏时,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诱发面神经最大动作电位的刺激电流平均为20.0 mA,10.7%患者患侧耳后刺激时面神经的Ⅰ或Ⅱ支无反应波引出,患侧耳后刺激面神经电图的波幅较健侧下降(P<0.05)。恶性肿瘤患者,诱发面神经最大动作电位的刺激电流平均为24.5 mA,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01)。36.0%患者患侧耳后刺激时多条面神经分支神经电图无反应波引出,其比例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28)。患侧面神经耳后刺激时神经电图的波幅与健侧相比明显降低或无反应波(P<0.05),潜伏时较健侧延长(P<0.05)。面神经电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4。结论:面神经受侵时,诱发面神经最大动作电位的刺激电流强度增高,耳后刺激时面神经电图的波幅较健侧降低,恶性肿瘤患者无反应波引出者的比例增高。无面瘫症状的腮腺肿瘤患者,术前面神经电图检查有助于预测面神经受侵状态。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腮腺(95.6%),23例患者经局部切除后均无复发,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包膜完整。嗜酸细胞腺癌亦为腮腺多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局部复发(50%)、区域淋巴结转移(50%)和远处转移率(28.6%)都较高,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该肿瘤的诊断除依据常规病理特点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可证明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为大量线粒体,可辅助诊断,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特异性强、简单易行更加适用。结论:涎腺嗜酸细胞肿瘤较少见,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较好,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嗜酸细胞腺癌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9.
感染根管内细菌定植状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的细菌感染状态,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方法: 采用组织学与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临床不能保留的7例慢性根尖周炎患根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将新鲜拔除的患根沿牙长轴近、远、中向劈为两半,一半做组织学切片,采用Brown&Brenn染色观察,另一半做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组织学切片细菌特染显示,大量细菌附着于根管壁表面并定植于根管壁牙本质小管深部,用测微尺测量细菌侵入深度为140~1 000 μm,根尖1/3段感染较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根管壁表面可见到致密、半封闭状态的网状细菌膜结构,大量球菌、杆菌和/或丝状菌镶嵌于无定形的基质中,集中于根尖1/3段。结论:慢性根尖周炎的根管内细菌以生物膜形式定植在根尖1/3区,并侵入牙本质小管深部,形成感染难以清除的区域。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分析唾液腺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继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SS-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索联合应用组织病理形态、蛋白表达和分子表型检测在唾液腺SS-MALT淋巴瘤病理诊断和预后评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