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抑制对白细胞介素-1(IL-1)诱导的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阻止椎间盘退变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尾椎纤维环细胞,IL-1刺激纤维环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JNK信号通路的激活;传代的纤维环细胞培养48 h后,以IL-1(10 ng/ml)加或不加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刺激24 h,Real-Time PCR检测JNK通路抑制对IL-1诱导的大鼠纤维环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JNK通路抑制可显著抑制IL-1引起的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IL-6)、环氧合酶-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13表达上调,同时,可显著逆转IL-1引起的Ⅰ型胶原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JNK通路抑制可作为阻断IL-1诱导的椎间盘退变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构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护理方案,为临床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锻炼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在2022年3月—6月以行为改变轮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与头脑风暴构建康复护理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方法,对康复护理方案条目进行修改、增补或删减后再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条目的权重。结果 20名专家参加了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2轮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45、0.362(P<0.001),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4.75~5.00分,最终形成的康复护理方案包含3个一级条目、7个二级条目、26个三级条目。结论 该研究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构建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对借助移动健康技术指导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已经成为改善严重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选择,但与其他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相比,存在较高的危险因素.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24例(33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其中拄拐9例,轮椅1例;严重疼痛22例;10例(15髋)关节强直.置换前Harris评分平均41.9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45.4°.所用假体包括生物型18例(24髋)、骨水泥型3例(5髋)、混合型3例(4髋),均为金属合金股骨柄对高分子聚乙烯内衬(摩擦界面).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3个月.最后一次随访,28髋(84.9%)疼痛完全消失;仅有1例仍需单拐辅助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不扶拐自由行走,步态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0.1分,其中优10髋,良18髋,可4髋,差1髋,优良率84 8%;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59.6°;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0.05).患者的主观满意度为87.5%.2髋(6.1%)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为Brooker分级Ⅰ,Ⅲ级.无脱位、感染、骨折、神经损伤及假体松动下沉,尚无患者进行翻修.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4.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已经成为改善严重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选择,但与其他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相比,存在较高的危险因素。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效果。 方法:对24例(33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其中拄拐9例,轮椅1例;严重疼痛22例;10例(15髋)关节强直。置换前Harris评分平均41.9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45.4°。所用假体包括生物型18例(24髋)、骨水泥型3例(5髋)、混合型3例(4髋),均为金属合金股骨柄对高分子聚乙烯内衬(摩擦界面)。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3个月。最后一次随访,28髋(84.9%)疼痛完全消失;仅有1例仍需单拐辅助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不扶拐自由行走,步态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0.1分,其中优10髋,良18髋,可4髋,差1髋,优良率84.8%;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59.6°;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 < 0.05)。患者的主观满意度为87.5 %。2髋(6.1%)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为Brooker分级Ⅰ,Ⅲ级。无脱位、感染、骨折、神经损伤及假体松动下沉,尚无患者进行翻修。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5.
骨骼发育不良(SD)是一组以全身骨骼生长发育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骨骼系统疾病,其临床表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分子诊断技术可帮助临床医师明确疾病的类型、病因和转归.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目前作为基因组学中被广泛应用的技术,在SD的致病突变和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就近3年来应用WES在SD领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我国汉族人群HAITRY-AND-ENHANCER-OF-SPLIT-7(HES7)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关联性.方法:2005年9月~2007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性别与年龄完全匹配的CS患者和非发育性畸形疾病患者(对照组)各123例,均为汉族,从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选取HES7基因rs3027279和rs1442849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采用超高通量SNP分型系统对这两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对检测的结果进行Hardy-Weinberg(H-W)平衡检验、卡方(X2:)检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单位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位点单倍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HES7多态性与CS易感性是否存在关联性.结果:两个SNP位点都具有多态性,且均符合H-W平衡.rs3027279位点中,C和A两种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对照组和CS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4.651,P<0.05);C/C和C/A两种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5.857,P<0.05).rs1442849位点中,A和G两种等位基凶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7.963,P<0.05);G/G、G/A和MA 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19,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1442849位点的A/A基因型对CS可能具有保护作用(P=0.018<0.05,OR=0.35.95%CI=0.17~0.74),而rs3027279位点的C/A基因型可能会增加CS的发病风险(P=0.015<0.05,OR=1.93,95%CI=1.13~3.30).LD分析示该两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关系(D'=0.923,r2=0.3812),单倍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单倍型Hap3-GA可能会增加CS的发病风险(P=0.008<0.01,OR=2.14,95%CI=1.23~3.74).结论:中国汉族人群HES7的rs3027279和rs1442849两个位点存在多态性,该两个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CS的易感性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27.
患者男,56岁.16年前,患者出现双髋关节疼痛、跛行,间断服用止痛药,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患者有长期饮酒史,每日饮酒量约500 ml;无糖皮质激素暇用史.  相似文献   
28.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9.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后因脊柱的退行性变而新出现的脊柱侧凸,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位于胸腰段或腰段,部分患者常因持续疼痛(腰背痛或根性疼痛)、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或畸形的加重影响心肺功能需要选择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疼痛、防止侧凸进展、重建脊柱平衡、恢复正常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在手术治疗中如何选择融合椎一直存在很多争论。笔者就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时远端融合椎选择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0.
本文回顾了一种腰椎动态稳定系统--"棘突间内固定"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历史、理论基础、分类和各种内固定物的适应证,并通过回顾国外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 和初步的临床应用报道,对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提出展望并评价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国内进一步开展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