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6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59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2000年至2003年,共对16例骨盆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保留肢体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3.
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现代治疗理念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随着新型支具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外科技术的迅速更新.目前,AIS的治疗正处于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段。本文着重介绍AIS的现代治疗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中国部分地区汉族儿童和青少年脊柱矢状位参数正常值并阐明其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 纳入2013年1月—2018年8月于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及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诊的656名无症状中国汉族儿童和青少年志愿者(4~18岁).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和Risser征分级等资料,通过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胸腰交界区后凸角(TLJA)、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矢状位偏移(SVA)等参数.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5组,比较矢状位参数随年龄变化的趋势.结果 656名汉族儿童和青少年人群的TK为30.41°±10.44°,LL为49.95°±9.04°,TLJA为3.71°±7.55°,PI为41.84°±7.47°,SS为34.08°±6.49°,PT为7.76°±7.11°,SVA为(-0.01±21.57)mm.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Risser征分级、PI及PT较儿童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isser征分级、PI、PT、SS、TK、LL的变化均与年龄变化有关(P<0.05),其中PI与年龄关系最为密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大,并且在4~15岁时上升较快,在16~18岁时上升趋势减缓.结论 中国部分地区汉族儿童和青少年脊柱矢状位参数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其中PI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规律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火器性周围神经损伤并海水浸泡后神经及邻近损伤处的病理学变化,为临床火器伤周围神经损伤的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80只SPF级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大鼠坐骨神经火器伤(非完全断裂损伤)海水浸泡模型组(A1组),大鼠坐骨神经火器伤(完全断裂损伤)海水浸泡模型组(A2组),大鼠坐骨神经火器伤(非完全断裂损伤)模型组(B1组),大鼠坐骨神经火器伤(完全断裂损伤)模型组(B2组),大鼠坐骨神经锐性切断处理组(C组),致伤后对坐骨神经行大体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学观察.结果 A1组神经纤维断裂,外膜及束膜下毛细血管断裂,可见大片灶状出血;A2组神经内可见大量神经纤维断裂,外膜及束膜下广泛出血,髓鞘断裂.B1组、B2组与A1组、A2组镜下观察所见相似.C组未见明显神经纤维断裂,神经外膜、束膜完整.随着时间的延长,A1组、A2组、B1组、B2组损伤神经束内出现严重水肿,大量白细胞浸润.在各个时间点A1组、A2组水肿程度均较B1组、B2组轻.结论 与B1组、B2组相比,A1组、A2组神经纤维损伤情况相似,炎性细胞浸润较严重,神经外膜及束膜水肿B1组、B2组稍轻.  相似文献   
66.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下腰痛是导致生理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中西医协作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过程中可以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有助于降低社会和家庭负担。结合目前国际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指征的界定,我们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保守治疗期、手术干预期、术后康复期3个阶段。本文从中西医协作角度出发,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阶梯式治疗的意义、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测量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探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近端交界角(PJA)是否>20°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躯干偏移(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PJK组19例、非PJK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上端固定椎位置、下端固定椎位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JK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SVA、术前PT、末次随访时PT均大于非PJK组,术前SS、末次随访时SS均小于非PJ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8.
69.
股骨髁上骨折骨不连的发生与其解剖、处理及力学因素密切相关。早期非手术治疗并发症较多,目前倾向于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骨折类型、相关并发症及患者全身状况,采用内固定、外固定及辅助治疗。目前临床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的内固定方法主要有钢板螺钉系统加植骨、逆行交锁髓内钉和微创固定系统,各有优缺点。微创固定系统经皮内固定,可有效减少股骨髁上周围软组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日益受到重视。外固定治疗通过牵拉成骨技术在修复骨缺损的同时恢复肢体长度,主要用于感染性股骨髁上骨不连。辅助治疗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将成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手段,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0.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应用损伤控制方法救治的3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资料。结果运用损伤控制方法成功救治30例,死亡2例,发生并发症5例。28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复位按照Matta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8.6%。结论应用DCO的方法处理可以降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