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28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背景 丙泊酚作为目前临床应用中最重要的全身麻醉药之一,其麻醉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在脑内的功能性靶点研究目前还极其有限. 目的 探讨丙泊酚在脑内可能的靶点位置. 内容 分别阐述内源性睡眠下丘脑通路、网状上行激动系统、丘脑皮质网络以及丘脑网状核和丙泊酚麻醉机制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趋向 揭示丙泊酚麻醉作用的始动核团抑或相关区域,对于避免过深和过浅麻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减少麻醉并发症以及更为有效的麻醉药物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阿片类药物对老年患者经尿道激光碎石术苏醒质量的影响. 方法 择期经尿道激光碎石手术患者134例,年龄65~79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瑞芬太尼组(R组)46例、瑞芬太尼+芬太尼组(RF组)44例、芬太尼组(F组)44例.R组,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RF组,丙泊酚TCI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丙泊酚+瑞芬太尼TCI麻醉维持;F组,丙泊酚TCI麻醉诱导,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TCI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后送入PACU,记录患者被转入PACU时(T1)、拔除喉罩前2 min (T2)、拔除喉罩即刻(T3)和拔除喉罩后5 min(Td)4个时间点的MAP、HR,记录拔除喉罩后VAS评分和苏醒期芬太尼用量,记录患者睁眼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PACU驻留时间. 结果 麻醉苏醒期间R组在T1~T3时点MAP[(110±18)、(122±13)、(121±14) mmHg(1 mmHg=0A33 kPa)]和HR[(79±15)、(97±17)、(99±18)次/min]高于RF组(P<0.05);R组VAS[(1.8±1.4)分]高于RF组[(0.9±0.9)分]和F组[(0.9±0.9)分](P<0.05);R组需芬太尼镇痛患者比例高于其他两组(P<0.05);F组的睁眼时间、拔喉罩时间以及PACU驻留时间比RF组和R组长(P<0.05). 结论 老年患者经尿道激光碎石术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比丙泊酚单纯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苏醒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迅速、术后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53.
目的:建立并评估可量化型小鼠坐骨神经缩窄性神经病理痛模型。方法:用分级坐骨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即将小鼠随机分为N0、N1、N2、N4组,暴露坐骨神经主干部位,N1、N2、N4组小鼠分别结扎坐骨神经1、2、4道,每个结之间间隔1 mm;N0组只游离神经,不作任何结扎。通过测定小鼠右后爪热痛阈值,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小胶质细胞OX-42的荧光积分光密度值(IOD),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脊髓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与N0组相比,N1、N2和N4组术后热痛阈值较术前明显下降,坐骨神经纤维广泛洋葱化改变,轴索溶解或消失,雪旺氏细胞水肿、坏死,异常髓鞘所占比例增加,脊髓IL-1β、IL-6和TNF-α表达不同程度上升;N2、N4组脊髓小胶质细胞OX-42的IOD显著增加。结论:小鼠可量化型坐骨神经缩窄模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不同程度的髓鞘病变、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脊髓IL-1β、IL-6和TNF-α表达增加;这一模型的建立可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的研究提供更利于准确评估的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54.
<正>高危妊娠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存在病理因素或是某种合并症、并发症,导致发生母婴不良结局的风险升高,需要提前干预或进行相关治疗[1-2]。高危妊娠与年龄、基础疾病、身体因素、妊娠期并发症等有关。年龄<16岁或> 35岁,身高不足145 cm,肥胖或者体重偏低,先天性心脏病,妊娠期出现感染或者并发心脏病,高血压等都是高危因素[3]。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与单点阻滞对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镇痛的效果和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住院的因髋部骨折行择期手术的患者, 由不参与实施麻醉的医师将入选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点阻滞组和单点阻滞组。主要观察指标为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是否阻滞成功, 以及术后24 h静息及被动运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次要观察指标为以上三支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 神经阻滞并发症, 术后48 h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入选患者96例, 年龄(71.1±5.4)岁, 男性52例(54.2%), 多点阻滞组和单点阻滞组各48例。多点阻滞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成功率为97.9%(47/48), 高于单点阻滞组的83.3%(40/48)(P=0.031);多点阻滞组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为95.8%(46/48), 高于单点阻滞组的81.3%(39/48)(P=0.025);两组股神经阻滞成功率均为97.9%(47/48)(P=1.000)。术后24 h, 多点阻滞组静息状态的VAS低于单点阻滞组...  相似文献   
56.
正本期小儿麻醉重点号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麻醉学组组稿,稿件类型包括专家共识、临床研究、临床经验、综述和病例报道五个栏目,内容极其丰富。由于小儿各脏器的生理机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以及许多先天性疾病早期矫正的特殊性,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小儿麻醉绝不是成人麻醉的"简单缩小版"。肝移植患儿术前病情复杂、代偿能力较成人差,手术操作精细度要求高。晚期肝病又是系统性疾病,全身各系统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病理生理改变,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相似文献   
57.
应隽  王希  孙瑗  王祥瑞  孙大金 《上海医学》2005,28(11):935-938
目的观察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呼吸力学的变化.方法 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终末期肝病患者行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监测术前、进腹、无肝期5和30 min、新肝期5和30min、关腹及术后1 d的平均气道阻力(R)、吸气峰压(PIP)、呼气峰流速(PEFR)、肺顺应性(C)、呼吸功(WOB)和呼吸驱动力(P0.1)等呼吸力学指标,并观察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进腹后R值逐渐下降,新肝期5 min时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EFR和C值由进腹开始逐渐增大,无肝期及新肝期增加明显(P<0.05),而术后则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WOB进腹后有所下降,无肝期5、30 min和术后下降明显(P<0.05);术中P0.1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45例次,包括胸腔积液、肺不张、肺动脉高压、肺间质水肿和肺部感染.结论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围术期呼吸力学有显著改变,尤其是术后.给予一定时期的呼吸机支持是保证术后肺功能恢复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超低剂量纳洛酮(<1 μg/kg)对地佐辛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生理盐水组、纳洛酮组、地佐辛组、地佐辛+纳洛酮组,每组6只,参照Brennan法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模拟临床患者手术后疼痛。分别于术后经尾静脉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纳洛酮(1 ng/kg)、地佐辛(1 mg/kg)、地佐辛(1 mg/kg)+纳洛酮(1 ng/kg)。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2 h、1 d、3 d、5 d、7 d测量大鼠手术足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WT),评价不同药物的镇痛效果。结果: 术后2 h,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纳洛酮组PWT值无显著差异(P>0.05),地佐辛组与地佐辛+纳洛酮组PWT值显著增高(P<0.01);地佐辛+纳洛酮组PWT值明显高于地佐辛组(P<0.01)。术后1、3、5、7 d 4组间PW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4组术后1 d、3 d PWT值明显降低(P<0.01);术后5 d、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低剂量纳洛酮无镇痛作用,但与地佐辛联用,可以增强后者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9.
右旋美托嘧啶在术后谵妄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谵妄(delirium)是一种急性器质性脑综合征,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识障碍征候群.通常发生在手术后最初3~5 d内,多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麻醉手术后记忆力、抽象思维、定向力障碍,同时伴有社会活动能力减退,并伴有觉醒-睡眠周期紊乱和精神运动行为障碍.综合性医院的老年患者中约15%~53%在术后发生谵妄.而ICU中老年患者谵妄发生率高达70%~87%.谵妄的发生经常诱发一系列级联事件:患者会在意识不清状态下不经意拔除各类导管或引流管导致意外事件发生、引起呼吸支持时间、住院和/或入住ICU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术后谵妄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尤其是危重或老年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分析了造成医疗差错的主要原因:不恰当的体系、观念和程序,医务工作中众多复杂分散的环节,高压、疲劳的环境下易于犯错误并且不易及时发现纠正。提出必须从体制和制度上减少差错的发生,建立更加安全的医疗体系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