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5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8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21篇
内科学   194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71篇
综合类   650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431篇
  5篇
中国医学   65篇
肿瘤学   8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 2016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重型PADBS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统计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头颅CT检查情况、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等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6个月时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长于保守治疗组。结论 重型PADBS在无瞳孔变化及GCS评分下降的情况下,可密切观察病情下选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方法。选择急性细菌性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213例,可评价病例209例,随机编人试验组或对照组。试验组101例.每日1次给予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300mg,iv,gtt,bid;对照组108例,每日1次给予加替沙星注射液200mg,iv,gtt,bid。疗程7~10d。结果甲磺酸帕珠沙星组、加替沙星组有效率分别为94.06%(95/101)和90.74%(98/108);痊愈率分别为67.33%(68/101)和70.37%(76/108);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62%(88/93)和93.62%(88/94);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69%(8/104)和5.50%(6/109)。两组有效性、安全性相似(P〉0.05)。结论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有效、安全,与加替沙星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权重配方法探讨腹腔镜手术病人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诱导的优化配伍方案。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病人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1~55岁。诱导药物的低效量和足量分别确定为咪达唑仑0.02、0.06mg/kg,芬太尼2、6μg/kg,异丙酚0.5、1.5mg/kg。根据权重配方法,将病人随机分配至3种药物不同剂量组合的6个配伍组(n=10)。连续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各组依次静脉注射相应剂量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和罗库溴铵0.6mg/kg行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即刻、异丙酚注入后1、2min、插管即刻、插管后1、3、5、7min的BIS、MAP及HR。按权重配方法的剂量优化原则评判复合药效,分析各组份药的重要程度及相互作用的性质。结果以BIS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s、异丙酚1.0mg/kg配伍时,异丙酚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具有相加性作用;以MAP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1.5mg/kg配伍时,异丙酚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具有协同性作用,异丙酚与芬太尼具有相加性作用;以HR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1.0mg/kg配伍时,芬太尼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具有协同性作用。结论腹腔镜手术病人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诱导在维持镇静方面为相加作用,在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方面为协同作用;优化配伍方案为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1.5mg/kg。  相似文献   
4.
作者总结30多年以来,收治胰腺完全性横断伤共23例,均经急诊手术治疗并证实。术前有18例误诊为腹部其他脏器损伤,仅有5例术前拟诊为胰腺损伤。23例中22例治愈,1例因并发胰腺脓肿,于术后49天死于败血症。作者认为:术后应用生长抑素,可减少术后胰瘘、胰腺炎、胰腺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常国人肺静脉血流多普勒频谱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107例正常国人的肺静脉血流(PVF)。结果:正负四相型(SIS2DA),占37%;正负三相型(SDA)占45%,正向两相型(SD)占18%。呼吸,性别不显著影响其表现,但心率、心律及取样容积位置均影响之。94%(101/107)正常者的SF>50%,表明正常国人前向性PVF主要是收缩期占主型,增龄使这一特征更明显。98%(105/107)正常者PVF的Ap<40cm/s,且其不受年龄影响。结论:正常国人PVF超声表现的多形性间有本质上的同一性,正确认识之有助于指导辨别病理性PVF频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芝麻素对高脂、高糖饲养大鼠血脂血糖及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大鼠高脂高糖饮食24周,于第9周开始连续口服芝麻素(120、60、30 mg·kg-1·d-1)16周。测血糖、血脂、血压、血清与血管总抗氧化能力和过氧化氢含量。主动脉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主动脉组织学和胶原纤维变化。肠系膜动脉HE染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血管中膜厚度(media thickness,M)、血管内径(luminal radius,L)和中膜厚度与内径比值(M/L)。免疫组化法观察主动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芝麻素高中剂量组血糖、血脂和血压明显下降(P<0.01);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过氧化氢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主动脉iNOS蛋白表达和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少;血管内膜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系膜动脉血管M与M/L明显减少,L明显增加(P<0.01)。结论:芝麻素能纠正高脂、高糖诱导大鼠糖脂代谢异常,并抑制血压升高、改善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探讨C型利钠多肽 (CNP)、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心包积液时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心包积液患者的血液和心包积液中的CNP、NPY、CGRP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液中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血液和心包积液中的CNP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血液中NPY和CGRP则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心包积液中NPY水平显著低于血液中 (p <0 0 5 ) ,心包积液中的CGRP水平则显著高于血液中 (p <0 0 1)。心包积液的量与心包积液中CNP、CGRP呈正相关 (r=0 71,p <0 0 1,r=0 5 7,p <0 0 1)与NPY呈负相关 (r=- 0 6 7,p <0 0 1) ,心包积液中的CNP、NPY和CGRP与其血液中的浓度间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心包积液中有一定量的CNP、NPY和CGRP ,很可能由心包分泌。心包积液患者体内的CNP、NPY和CGRP的改变可能对心包积液的病理生理状况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30例正常育龄妇女,28例正常妊娠以及36例妊娠征患者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水平,结果发现,轻度妊高生与正常妊娠相比,血浆中CGRPK是有下降但不显著(P〉0.05)。中重度妊高征与正常妊娠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因此推测,妊娠状态下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减少可能是妊娠高血压症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乳腺叶状肿瘤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s,PTs)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对21例PTs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选取5例乳腺纤维腺瘤和5例乳腺腺病标本作为对照组。使用一抗包括CK-pan、EMA、SMA、p53、S-100蛋白、CD117、CD34、CD99、bc l-2、ER、PR、K i-67、CD10。结果21例PTs大体上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且呈分叶状。肿瘤由具有双层排列的上皮成分以及过度生长的间质成分组成。根据间质的过度生长程度、细胞的异型程度、核分裂数、肿瘤边缘情况、有无异源性成分以及肿瘤性坏死等继发性改变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个级别。间质细胞免疫组化表达情况:CKpan:0/21、EMA:0/21、SMA:17/21、CD117:6/21、CD34:18/21、S-100蛋白:2/21、CD99:13/21、CD10:8/21、PR:5/21、ER:4/21、p53:18/21、K i-67:3%~10%、bc l-2:15/21。结论PTs的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CD117、CD34、CD99、CD10、bc l-2的检测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鱼腥草注射液抗内毒素性心肌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揭示鱼腥草注射液抗内毒素诱导的心肌损伤作用的机制。方法:取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n=6),内毒素组(ET组,n=6),鱼腥草注射液+内毒素组(HHI+ET组,n=6)和单纯鱼腥草注射液组(HHI组,n=6),在Langendorff装置上用Krebs-Henseleit(KH)液对大鼠离体心脏行主动脉逆灌。在相应时点以HR、LVSP、LVEDP、LVDP、+dp/dtmax、-dp/dtmax等6项参数为指标,测定冠脉流出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心肌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结果:与ET组相比,HHI+ET组在相应时点,左心室压差与心率乘积(LVSP-LVEDP)×HR、LVDP、+dp/dtmax恢复百分率明显改善,对内毒素诱导的心肌SOD、SDH活性的降低和MDA、NO含量的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鱼腥草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内毒素心肌损伤作用,通过降低心肌中NO的量,增强心肌的抗氧化能力,稳定心肌酶活性和膜相结构等途径,提高心肌对内毒素性损伤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