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3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5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139篇
综合类   477篇
预防医学   6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56篇
  3篇
中国医学   860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成药》2019,(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宫外孕Ⅱ号方治疗异位妊娠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蛋白数据库和string数据库,分别获取宫外孕Ⅱ号方中化合物及其对应的靶点,并构建化合物-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然后,通过DAVID注释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125种候选化合物,130个靶点,11个Hub蛋白,关键靶点涉及p53、TP53、JUN、VEGFA等;GO分析条目共314个,涉及氧化应激,促增殖抑凋亡,对药物、毒物的反应,转录翻译及信号传导;KEGG信号通路共95条,含靶点数目较多的通路为癌症信号通路、环腺苷酸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系统探讨了宫外孕Ⅱ号方候选成分所对应的靶点,以及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机制,可为今后基础或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温针灸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采用常规西药联合温针灸治疗的35例患者纳入研究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3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消化道应激反应情况、体液免疫及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PLT)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呕吐、恶心、呃逆及腹泻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免疫球蛋白M(Ig M)、Ig A及Ig 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患者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CRP)低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2(IL-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治疗后的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WBC及PL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采用温针灸治疗,能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状态,改善骨髓抑制状态及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管理》2016,(3):78-80
目的中医药高等院校附属医院承担着中医药继续教育、学术交流以及帮扶基层的职责,是地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践主体,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管理工作方法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方法分析某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十二五"期间,探索精细化管理理念,持续改进进修管理工作实践,逐步搭建进修人员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效。结果初步证实了精细化管理模式在提高医院进修管理工作效率、提升进修医生的培训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该管理经验为当地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范式,同时也扩大了医院的学术影响力,有利于中医药诊疗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相似文献   
4.
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病理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发展过程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臀肌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6周时模型成功,作HE染色观察骨髓、骨小梁、软骨的变化及透射电镜观察骨、软骨组织的变化。结果: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最早变化出现在骨髓,然后为骨小梁、软骨;电镜示骨细胞、软骨细胞内有大量的脂肪滴堆积。结论:脂肪代谢的失调是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主要原因,其变化涉及骨髓、骨小梁及软骨。  相似文献   
5.
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引喘潜伏期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从微观病理探讨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 ,以自制敷贴方敷贴实验性哮喘模型颈背“穴位”。敷贴方由麻黄、细辛、甘遂、延胡、附片、防风、五味子、白芥子组成。【结果】从第 6天开始 ,贴药组点头呼吸的潜伏时间明显延长 ,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从第 9天始穴位敷贴组豚鼠发生点头呼吸的频度明显减少 ,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贴药组有降低豚鼠炎性渗出及嗜酸性粒细胞数的作用 (与哮喘组比均P <0 .0 5)。【结论】提示穴位敷贴治疗哮喘可能是通过延长哮喘发作的潜伏期 ,减小哮喘发作的频度 ,减少肺组织水肿、渗出 ,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的肺系局部浸润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黎氏哮喘Ⅰ号方对哮喘小儿环核苷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哮喘与血浆环核苷酸的关系及黎氏哮喘Ⅰ号方(由麻黄、桂枝、五味子、鹅管石、当归、毛冬青、五指毛桃根等组成)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方法]将7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黎氏哮喘Ⅰ号方治疗组(A)47例和氨茶碱对照组(B)23例,并设1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C),应用放射免疫法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浆cAMP(环磷酸腺苷)、cGMMP(环磷酸鸟苷)水平,并在哮喘豚鼠模型上进行验证.同时利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观察黎氏哮喘Ⅰ号方对哮喘豚鼠肺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治疗后A、B两组哮喘儿童cAMP、cGMP水平均有改善,cAMP/cGMP比值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均P<0.01).动物实验表明,治疗后中药高剂量组cAMP/cGMP比值改善优于氨茶碱组(P<0.01).黎氏哮喘Ⅰ号方连续治疗7d后,哮喘豚鼠肺毛细血管壁增厚程度减轻,无胶原纤维增生.[结论]黎氏哮喘Ⅰ号方能提高哮喘患儿及哮喘豚鼠cAMP/cGMP比值,减轻哮喘豚鼠肺组织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7.
便秘治疗机制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近年来中西医对便秘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回顾,认为现代医学对便秘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需加强。治疗上中医药有着独特的疗效,特别是对虚性便秘,且具有不易引起药物依赖性的优势,故存在着潜在而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其治疗机制不清;目前已有研究提示,与胃肠运动有着脑肠肽的分泌及表达异常与便秘密切相关,故从该角度深入探讨中药治疗便秘获效的作用靶点可能对其机制的阐明有较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早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1996年以来收治的34例颈椎骨折及骨折脱位患者早期行前路减压、复位、钢板内固定的结果。[方法]骨折脱位移位明显者行颅骨牵引复位后即行前方减压植骨融合AO钢板、ORIN钢板内固定,伴脊髓损伤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及脱水剂3-5d后手术。[结果]经8个月-3年随访32例骨折脱位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植骨融合良好,2例死亡,22例伴神经损伤者按Frankel评分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早期复位内固定能及时解除脊髓压迫,重建颈椎稳定,有利于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开窍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及自由基的影响。方法:48组大鼠随机分为6组,脑醒冲剂高,中,低剂量组,尼莫通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分别测定NOS,LPO,SOD,GSH-Px,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活血化瘀开窍中药能适度提升脑组织NOS浓度,并能提高SOD,GSH-Px的的活性,降低LPO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或P<0.05)。结论:活血化瘀方药对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博  张定梅  熊文生 《新中医》2023,55(11):29-39
目的:系统评价清胆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正式发表的有关清胆和胃法方药对比常规西医治疗BRG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的28项临床RCT包含总样本2 177例,其中观察组1 089例,对照组1 088例。分析发现,清胆和胃法在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汁反流情况、胃黏膜改善等方面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不良反应、复发率低于西医治疗。结论:清胆和胃法治疗BRG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效果更优,安全性更高,更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