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5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177篇
预防医学   6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脑电双频指数(BIS)预测异丙酚麻醉下患者术中体动反应的可能性。方法择期行妇科手术全麻患者28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4-62岁,体重46- 71 kg,术前2 h口服咪达唑仑10 mg,入室后以血浆靶浓度3.5μg/ml靶控输注异丙酚、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维持BIS 40-60。切皮后不再追加肌松剂,观察患者术中头面部及四肢的体动反应,记录体动反应发生前、后2min内BIS、AAI的最大值(BISmax、AAImax)及此时段内BIS>75、AAI>40的次数及出现时间。记录术中当BIS>75、AAI>40时前、后2 min内有无体动反应发生及发生时间。结果12例出现体动反应,体动前、后2 min内BISmax为63±16(4例BIS>75,33.3%),AAImax为48±11(12例AAI>40,100%)。麻醉维持过程中,出现14次BIS>75,并发体动反应4次(28.5%),BIS反应时间较体动时间滞后(84±19)s;出现AAI>40者28次,并发体动者12次(42.8%),AAI反应时间较体动时间滞后(13±3)s。结论异丙酚麻醉下BIS、AAI反应时间较体动发生时间滞后,不能预测术中体动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能够增强吗啡镇痛效能的纳洛酮剂量范围.方法 84只雄性SD大鼠,取42只随机分为7组(n=6),即生理盐水组对照组(NS)、吗啡对照组(M组,皮下注射吗啡6mg/kg),吗啡复合纳洛酮组(MN组,皮下注射吗啡6mg/kg及纳洛酮),根据纳洛酮剂量的不同(分别为1μg/kg、100、10、1和0.1ng/kg),MN组又分为MN1、MN2、MN3、MN4和MN5组.测定各组大鼠在注药前及注药后不同时间点的痛阈.另外42只大鼠分组方法 同上,仅将M组和各MN组吗啡剂量改为2mg/kg,在大鼠后爪建立急性疼痛模型后,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相应药物,观察各组大鼠在1h内的累积疼痛评分.结果 与NS组比较,M组和各MN组大鼠的痛阈在5~120min显著增高(P<0.01);累积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M组比较,MN1组大鼠在30、40、50min的疼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累积疼痛评分升高(P<0.01);MN2、MN3、MN4组大鼠的疼痛阈值在注药后20~120min内显著升高(P<0.01),累积疼痛评分降低(P<0.05);MN5组疼痛阈值、累积疼痛评分与M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100ng/kg的纳洛酮能够增强吗啡对大鼠的镇痛效能,1μg/kg的纳洛酮可拮抗吗啡的镇痛效能,而剂量在0.1ng/kg时则不增强吗啡的镇痛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所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乌司他丁(UTI)对其的保护效应.方法 建立高强度聚焦超声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Wistar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单纯高强度聚焦超声致伤组(H组)、乌司他丁处理组(U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在致伤后1、3、6、12和24h分别检测三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三种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 与D组比较,H组致伤3h后IL-2和TNF-α开始明显升高,并分别于致伤后6h和12h达到峰值.U组IL-2和TNF-α升高幅度明显低于H组(P<0.01),且于致伤后24h基本恢复正常,而IL-10水平显著高于H组.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后大鼠机体发生显著炎症反应,乌司他丁能下调致炎因子水平,并可上调抑炎性因子水平,阻断炎症反应,显示出一定的保护效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间歇正压通气(IPPV)和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犬眼内压(10P)的影响.方法 实验犬8只,麻醉后分别监测基础条件下和各种机械通气条件下的IOP、CVP、MAP.结果 实施20 ml/kg和30 ml/kg两种不同潮气量的IPPV时IO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10、15、20cm H20三种不同压力值的PEEP时IOP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IPPV对IOP影响不大,PEEP可使IOP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手术室相关感染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手术室感染风险,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对手术室人员管理、环境管理、物品管理等有可能导致手术室感染风险的因素采取护理干预。结果通过手术室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方法,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手术室感染管理质量得到规范和提高,确保了工作质量,有效地控制了手术室感染的发生。结论预防手术室感染与降低医院感染率有密切关系,严格执行医院科室规章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可乐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化学名为二氯苯胺咪唑啉,1972年被证实具有中枢降压作用而应用于临床,是主要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中枢部位的抗高血压药[1]。近年来发现其具有镇痛、镇静和抗交感作用,已用于外科和慢性疼痛治疗。本文就可乐定镇痛机制和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CRPS-I)型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建立CRPS-I型模型,随机分为空白、模型、治疗和对照组(n=15)。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L)检测痛阈。PCR和Western-blot检测背根神经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substance P,SP)等的表达。结果:CRPS-I型大鼠TWL值和MWL值均显著降低(P<0.05)。BMSCs移植后7、10及14 d TWL值和MWL值均有明显上升(P<0.05)。CRPS-I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BDNF、CGRP、SP、TNF-α和IL-6 mRNA和蛋白水平较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P<0.05),而BMSCs移植后,上述因子的表达上调被逆转(P <0.05)。结论:BMSCs移植显著改善CRPS-I型模型大鼠的疼痛,其机制与减少受损神经组织中神经肽和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感染控制措施,以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住院患者73例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手术室采取预防及控制感染的多项综合措施,加强环境管理、手术器械及植入物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结果 73例患者均顺利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安全度过手术期,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无1例感染发生。结论加强手术室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中的感染控制,可以有效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自1993年Steinmann等[1]首先将CT导航系统应用于脊柱外科以来,其应用不断增多。我院于2009年4-10月为42例患者行术中CT导航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术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8~61岁,平均37.5岁。颈椎8例,胸椎16例,腰椎18例,术前均行X线、CT、MRI检查。  相似文献   
10.
陈宇  傅强  米卫东 《武警医学》2015,(2):159-161,166
目的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脉搏压变异度(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对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预测液体的准确性及阈值变化的价值。方法选择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患者26例,全身麻醉后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SV)、每搏量指数(SVI)、SVV、PP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反Trendelenburg体位下建立人工气腹后进行容量负荷试验,记录输液前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数值,然后以输液前后每搏量变异指数的差(ΔSVI)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有反应组(ΔSVI≥15%)和无反应组(ΔSVI<15%)组,绘制SVV和PPV判断扩容效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性(ROC)曲线,确定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特殊的体位及气腹条件下SVV和PPV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诊断阈值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SVV和PPV判断扩容有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和0.875,SVV的诊断阈值为13.5%,PPV的诊断阈值为14.5%,两者的相关性为r=0.772(P<0.01)。结论 SVV和PPV均能准确预测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中全身麻醉机械通气患者的容量状况,两者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相似且呈正相关,但两者的诊断阈值较标准值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