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XMS)对七氟烷(SEVO)致新生大鼠记忆障碍及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方法  将30只5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NC)组、SEVO组和SEVO+DXMS组,每组10只。SEVO组和SEVO+DXMS组大鼠连续一周暴露于2.5%七氟烷中,每天2 h,SEVO+DXMS组大鼠每次暴露前给予腹腔注射20 mg/kg地塞米松干预,NC组给予等量安慰剂及运载气体。诱导结束后喂养各组大鼠至幼年期,Morris水迷宫实验用于评价各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HE和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组织形态及神经细胞变化;ELISA检测脑组织匀浆液中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变化;qRT-PCR检测组织中沉默调节蛋白1抗原(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叉头蛋白转录因子3α(FOXO3α) 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caspase-3和SIRT1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与NC组相比,SEVO组大鼠脑组织出现严重病变,脑神经细胞数目较NC组减少,SEVO+DXMS组较SEVO组病变程度减轻,神经细胞数量及形态有所恢复;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SEVO+DXMS组大鼠穿越隐形平台次数、平台区域滞留时间较SEVO组增加,同时定位航行游泳路程较SEVO组降低;SEVO+DXMS组大鼠脑组织NO及MDA水平较SEVO组降低,SOD水平升高,而与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RT-PCR结果显示SEVO+DXMS组大鼠SIRT1、PGC-1α、FOXO3α mRNA表达水平较SEVO组显著升高,但SIRT1 mRNA表达量仍显著低于NC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EVO+DXMS组大鼠脑组织SIRT1蛋白含量较SEVO组显著增加,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但与NC组比较,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DXMS可降低SEVO所致氧化应激反应水平,抑制SEVO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减轻SEVO致新生大鼠脑损伤,改善幼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面罩预适应对降低患儿术前焦虑的作用,并比较不同实施者的影响。方法纳入全麻下行腹腔镜疝囊修补或鞘状突高位结扎手术患儿105例,男81例,女24例,年龄2~7岁,BMI 18~23 kg/m~2,ASAⅠ或Ⅱ级。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术前1 d由父母对患儿实施面罩预适应组(P组,n=37),术前1 d由麻醉科医师对患儿实施面罩预适应组(A组,n=35),不实施面罩预适应组(C组,n=33)。采用改良耶鲁焦虑量表(mYPAS)分别于进入等待区(T_0)、与父母分离进入手术室时(T_1)、麻醉诱导时(T_2)、麻醉苏醒时(T_3)评估患儿焦虑程度,T_2时采用诱导合作量表(ICC)和面罩接受度评分(MAS)评估患儿诱导时的依从性。结果与T_0时比较,T_1时三组mYPA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T_1时比较,T_2时三组mYPA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_2时比较,T_3时三组mYP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_1—T_3时P组和A组mYP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T_2时P组mYP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T_2时P组和A组ICC评分明显低于C组,且P组明显低于A组[P组(3.6±1.6)分,A组(4.6±1.8)分,C组(5.5±1.8)分,P0.05]。T_2时P组和A组MAS评分明显高于C组[P组(2.7±0.9)分,A组(2.8±0.8)分,C组(2.0±0.8)分,P0.05],而P组和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面罩预适应能有效降低患儿术前焦虑,由父母术前1 d实施更能有效减轻患儿诱导时焦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成人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纳入腰方肌阻滞(QLB组)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组)在成人腹部手术后镇痛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24 h内补救性镇痛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项RCTs,共1412例患者。与TAP组比较,QLB组术后8 h静息(MD=-0.29, 95%CI-0.52~-0.06,P0.05)及运动状态(MD=-0.47, 95%CI-0.80~-0.14,P0.05)和12h静息(MD=-0.30,95%CI-0.48~-0.13,P0.05)及运动状态(MD=-0.68, 95%CI-1.03~-0.33,P0.05)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QLB组术后24 h内补救性镇痛率明显低于TAP组(RR=0.27, 95%CI 0.17~0.42,P0.05),同时恶心呕吐、眩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AP组(RR=0.37, 95%CI 0.24~0.56,P0.05; RR=0.29, 95%CI 0.14~0.57,P0.05)。结论腰方肌阻滞用于成人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优于腹横肌平面阻滞,且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麻醉趋势指数(N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麻醉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老年腹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BIS组、NI组各40例,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相关指标、NI及BIS变化情况。结果诱导前、插管时、切皮时、术毕,BIS组与NI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插管时,NI组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切皮时、术毕NI组HR、M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插管时BIS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切皮时BIS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 BIS组、NI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NI组认知功能障碍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 05); NI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IS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IS组(均P<0. 05);术毕NI值均明显低于BIS值,诱导前、拔管时NI值明显高于BIS值(P<0. 05)。结论 NI与BIS应用于老年腹部手术麻醉监测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减少麻醉用药量,缩短苏醒时间,降低术中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且NI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小剂量抗组胺药盐酸异丙嗪对芬太尼诱发咳嗽的影响.方法 选200例拟行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分为4组:对照组和试验1、2、3组,麻醉诱导前各组分别给予0.1 mL/kg的4种药液:0.9%盐水,0.5、1.0、1.5mg/mL异丙嗪,所有患者麻醉诱导注射芬太尼3μg/kg,记录注射芬太尼2 min内患者咳嗽发生情况,包括咳嗽发生次数、强度、时间以及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情况.结果 试验1、2、3组咳嗽发生率为16%、12%、10%,与对照组(32%)相比明显下降(P<0.05);试验1、2、3组轻度咳嗽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各组中度和重度咳嗽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咳嗽的平均时间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点对照组、试验2组、试验3组的舒张压升高较试验1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3组心率增快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试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盐酸异丙嗪可降低芬太尼诱发咳嗽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张悦 《西南军医》2016,(4):377-379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的难以治愈的慢性疼痛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只能使少数饱受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得到减轻。微小RNA(miRNA)能够调节许多涉及人类疾病的基因和通道。随着对恰当的基因调节和运载通道的认识,miRNA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麻醉药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如何实现其神经保护作用,减少神经毒性,成为临床麻醉医生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从麻醉药物的作用分子靶点、神经保护作用、神经毒性以及如何减轻神经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麻醉用药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治疗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 神经阻滞组(NB组)30例采用神经阻滞治疗,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组(PRF+NB组)32例采用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 观察两组治疗后气胸、感染、皮肤麻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 两组NRS评分、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 两组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1周、1个月, 两组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 NB+PRF组NRS评分分别为(1.71±0.35)分、(1.68±0.36)分, 均低于NB组的(2.72±0.68)分、(3.26±0.76)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40、78.18, 均P < 0.05)。两组均未发生气胸、感染、皮肤...  相似文献   
10.
目的:2018年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首次收录慢性疼痛并做了分类,但ICD-11版慢性疼痛分类是否适合临床应用需要数据支持。本研究旨在推广ICD-11版慢性疼痛分类法在我国部分地区疼痛科的应用,通过掌握分类权重及病人特征来提高疼痛科诊疗资源配置和推动核心治疗技术的发展。方法:运用方便抽样法和自行编制的慢性疼痛现状调查问卷,在部分地区三级医院疼痛科对疼痛医师确诊的慢性疼痛病人(年龄≥50岁)按ICD-11版七个亚类标准进行分类。采用描述统计学方法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对ICD-11版慢性疼痛七个亚类构成比、人口资料和相关疾病、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婚姻史和生活习惯(吸烟史与饮酒史)等进行分析。结果:按ICD-11版分类,总数1 545例慢性疼痛病人百分构成比如下:原发性疼痛21例(1.36%),癌症相关性疼痛32例(2.07%),术后及创伤性疼痛26例(1.68%),神经病理性疼痛501例(32.43%),头痛与颌面痛445例(28.80%),内脏疼痛176例(11.39%),肌肉骨骼疼痛344例(22.27%)。慢性疼痛病人的疼痛程度在性别(Z=14.65, P <0.0001)、职业(X2=61.3, P <0.0001)、是否有吸烟史(Z=-3.93, P <0.0001)和教育程度(X2=17.72, P <0.01)的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X2=1.588, P=0.45)、婚姻状况(X2=8.36, P=0.079)和是否有饮酒史(Z=0.42,P=0.6736)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疼痛科在调查地区按ICD-11分类收治病人构成比排序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居首,其次是头与颌面痛,再其次是肌肉骨骼疼痛和内脏疼痛。慢性疼痛病人的疼痛程度与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吸烟可能有关,但需要做队列或相关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