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冰  李红  刘卓 《九江医学》2001,16(4):210-211
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0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对26例髋臼骨折进行伤因、分类、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比术后X光片及CT,获得解剖复位的14例,满意的9例,不满意的3例。髋关节功能14例优,6例良,3例可,3例差。结论:应准确分类髋臼骨折,在此基础上选择手术方式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18例严重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早期治疗体会方庆安李井山李红方冰(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萍乡337000)骨盆骨折大出血在临床上并非罕见,若早期处理不及时,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出现死亡。我院自1984~1995年共收治该类患者18例,采取抗休克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并以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45例OVCF患者,所选患者均接受PVP治疗,对患者随访至少2年,根据患者术后再发骨折情况将患者分为未骨折组289例和再骨折组5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骨折节段、糖尿病史、骨密度、手术情况和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风险预测模型对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预测效果,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骨密度值、骨水泥渗漏情况、初次骨折椎体数、服用双膦酸盐药物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性别、BMI、骨折节段、糖尿病史、Cobb角、穿刺方式、初次接受PVP情况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在治疗锁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锁骨骨折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法治疗,实验组采取微创经皮锁定钢板法治疗。术后比较2组患者的愈合恢复时程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愈合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在治疗锁骨骨折的治疗疗效较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法有明显优势,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见,治疗的关键是恢复下肢正常力线和长度,保护血供,并避免术后皮肤坏死及感染。但处理胫骨骨折时如何处理腓骨,临床上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自2004年10月~2006年8月,笔者对32例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对腓骨骨折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取得理想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18~52岁,平均28.5岁。全部为闭合性骨折。受伤原因:车祸伤20例,坠跌伤7例,其他伤5例。骨折AO分类:B1型6例,B2型4例,B3型8例,C1型8例,C3型6例。1.2手术方法全部在伤后7~10d手术。硬膜外麻醉下应用气囊止血…  相似文献   
9.
10.
脑积水、脑出血破人脑室的患者术后需要脑室外引流1周左右,根据患者的颅内压及引流液的量,要随时调整脑室外引流管的高度,以前用棉绳或小绳子拴紧引流管悬挂于吸氧装置上或输液架上,再用直尺测量引流管的高度。其缺点:固定在吸氧装置上,护理操作时容易碰到引流管,影响引流管的高度或造成引流管脱落;固定在输液架上,在更换静脉输液或患者烦躁时,引流管被晃动容易被拔出,固定不牢,且不美观,很不安全;用直尺测量高度要一人固定绳子,一人测量,很复杂。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经过反复思考并多次实践,自行设计与制作了脑室外引流管高度装置固定的新装置,经过临床试用2年,40例患者已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