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已跃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首位,通常即使病灶很小,仍有可能发生远处转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寻找一些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指标已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的目标。自发现人乳腺上皮小黏蛋白(small breast epithelial mucin,SBEM)和基因后,研究者探索SBEM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取得一定成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苦参碱对人乳腺癌耐药株MCF-7/ADR多药耐药性逆转的作用机制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和MK2206作用MCF-7/ADR细胞24h后的生长抑制率,以抑制率为10%左右为检测标准;用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MCF-7/ADR细胞24h后Bcl-2、Bax、Caspase-3、PARP、GSK-3β、p65六种基因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0.6、1.2g/L的苦参碱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苦参碱浓度的提高,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作用因子Bcl-2基因和p6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Caspase-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显著,而Bax基因、GSK-3β基因及PAR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相同抑制率的苦参碱组(0.6g/L)和MK2206组(0.05μmol/L)相比,两组降低基因表达量的差异不明显,苦参碱组更能增加Bax、PARP和GSK-3β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且能够明显减低p6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0.3、0.6、1.2g/L三组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苦参碱浓度的提高Bcl-2和p65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Bax、PARP和GSK-3β蛋白表达量逐渐增高,Caspase-3蛋白表达量变化不明显;相同抑制率的苦参碱组(0.6g/L)和MK2206组(0.05μmol/L)相比,苦参碱组更明显。结论:苦参碱可能是通过作用AKT靶基因启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中下游相关凋亡因子而发挥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肿瘤源性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brend factor,vWF)表达及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形成都是高度恶性肿瘤中的高频事件.本研究检测甲状腺未分化癌组织中vWF的表达及VM水平,在组织学水平上探讨vW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组织中VM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甘肃省人民医院(20例)及甘肃省肿瘤医院(43例)2000-01-01-2014-12-31病理诊断为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手术标本63例.同时随机挑选甘肃省人民医院同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63例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甲状腺组织中vWF蛋白的表达水平,CD31联合PAS双重染色检测VM水平.结果 vWF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无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5例(7.90%)阳性表达,甲状腺未分化癌中vWF阳性表达31例(49.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89,P<0.001.vWF在甲状腺未分化癌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远处转移(χ2=5.341,P=0.021)和临床分期(χ2=4.753,P=0.029)相关.VM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乳头状癌及甲状腺未分化癌中的形成率分别为0、3.20%和34.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88,P<0.001.VM形成与肿瘤最大径(χ2=4.789,P=0.029)、淋巴结转移(χ2=5.684,P=0.028)、远处转移(χ2=4.722,P=0.030)和临床分期(χ2=5.777,P=0.061)相关.vWF的表达与VM水平正相关,r=0.411,P=0.001.结论 甲状腺未分化癌中有不同程度vWF的高表达,其高表达与VM的形成正相关,vWF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顺铂为主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方案不断更新,目前研究旨在寻求疗效的放大及毒副作用的缩小.黄腐酚被证明有抗癌及保护正常细胞的作用.本实验主要探讨黄腐酚的不同给药方式对顺铂诱导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1650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黄腐酚、顺铂单用及先用低浓度黄腐酚干预,后补入顺铂对H1650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分析先用黄腐酚后用顺铂、先用顺铂再补入黄腐酚2种干预方式对H1650细胞凋亡率或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2μmol/L黄腐酚干预H1650细胞48 h后,继续给予20、40和80μmol/L顺铂干预24 h,抑制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3.16±1.06)%、(19.14±1.67)%和(28.17±2.79)%,均低于同浓度顺铂单纯干预24 h组的(18.96±3.02)%、(23.28±1.43)%和(39.79±3.44)%,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10、20和40μmol/L顺铂干预细胞24 h后,继续给予7〔(85.66±3.19)%、(74.62±2.98)%和(59.55±2.70)%〕或14μmol/L〔(82.04±2.88)%、(76.50±3.11)%和(61.76±3.01)%〕黄腐酚干预24 h,其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同浓度顺铂单纯干预48 h组的(72.60±2.69)%、(56.98±3.80)%和(44.15±2.01)%,P<0.05.3μmol/L黄腐酚干预细胞24 h,弃培养液,更换10、20和40μmol/L顺铂再干预24 h,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9.79±3.78)%、(30.53±3.89)%和(39.48±4.98)%,明显高于顺铂单纯干预24 h组的(17.21±3.01)%、(14.53±2.99)%和(18.88±4.20)%,P<0.05.结论 黄腐酚直接有效保护顺铂对H1650细胞的杀伤,但低浓度黄腐酚的前期干预间接提高了顺铂对H1650细胞的凋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我国是宫颈癌的高发地区,放疗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宫颈癌术后患者,采用逆向调强放疗技术(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和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放疗的剂量学分布特征.方法 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2014-05-01-2015-10-31接受宫颈癌术后辅助放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在同一套CT图像上设计共面七野均分IMRT和共面二弧VMA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45 Gy/25次,危及器官限量参考临床要求,并基于MATLAB平台编程获取计划统计结果,在靶区95%的体积达到处方剂量的条件下,分析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相关参数、危及器官剂量分布、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等.结果 VMAT技术对危及器官的保护差异较大,小肠V30和V20、膀胱V40、股骨头V20和V30、骨盆V20和V30、马尾Dmax均优于IMRT计划(P<0.05),所有器官的Dmax和Dmean(除直肠偏高外)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VMAT计划体内>15 Gy左右剂量覆盖的体积较小,<15 Gy左右剂量覆盖的体积较大,P<0.05.两种治疗计划对整个骨盆受照射剂量分布影响最大的是髂骨和髋骨,骶骨的平均剂量Dmean均高于髂骨和髋骨,P<0.05.VMAT技术放疗的机器平均跳数(558±8) MU和平均治疗时间(2.6±0.3) min明显偏少,平均分别减小了71%和73%,P<0.05. 结论 宫颈癌术后患者采用IMRT和VMAT两种治疗计划,靶区均能获得较满意的剂量分布,但VMAT计划对特定危及器官的保护更好,靶区适形度和均匀度更佳,且放疗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明显降低.从剂量学角度分析,VMAT技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进展期胃癌术前介入灌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进展期胃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术前动脉介入灌注,采用Seldinger技术,根据癌灶部位选择性动脉插管。方案为:5FU750mg/m^2,MMC10mg/m2,DDP60mg/m^2。化疗后7~10天手术,对术后胃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观察术后生存率。结果①不影响手术的进一步进行;②化疗对癌组织影响Grade分级,Grade 0(无效)3例,Grade 1(轻度有效)5例,Grade 2(中度有效)40例,Grade 3(显效)24例;③对癌周淋巴结和转移有效。结论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是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预防性颅脑照射(PCI)在完全缓解(CR)的小细胞肺癌(SCLC)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及最佳治疗剂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同时从参考文献中追溯查找.收集国内外有关的随机对照实验(RCT),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利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个研究(2233例),其中13个RCT为行PCI与不行PCI(no-PCI)的对照,2个RCT为标准剂量(25Gy)与较高剂量(36Gy)的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no-PCI组,PCI 可提高SCLC患者的 1、3、5年生存率[OR=1.51,95%CI(1.14-2.01)、OR=1.77,95%CI(1.33-2.35)、OR=1.57,95%CI(1.09-2.25))和无瘤生存率[OR=2.43,95%CI(1.76-3.34)],降低脑转移率[OR=0.29,95%CI(0.19-0.46))和其他转移率[OR=0.59,95%CI(0.43-0.80)],而在局部区域复发率[OR=0.89,95%CI(0.66-1.21))方面无差异;与较高剂量组相比,标准剂量组可提高SCLC患者的1年生存率[OR=1.43,95%CI(1.07-1.92)]和1年无瘤生存率[OR=1.43,95%CI(1.05-1.95)],在改善SCLC患者的2年生存率[OR=1.23,95%CI(0.91-1.66)]、3年生存率[OR=1.29,95%CI(0.94-1.76)]、2年无瘤生存率[OR=1.22,95%CI(0.89-1.67)]、3年无瘤生存率[OR=1.22,95%CI(0.88-1.70)][KG(*8)方面无差异,但在1年脑转移发生率[OR=[KG]]1.74,95%CI(1.16-2.60))方面要高于较高剂量组.〖HT5"H〗结论 在经化疗和放射治疗后完全缓解的SCLC患者中,PCI能提高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并能降低脑转移及其他远处转移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治疗手段.较高剂量PCI组并不能显著降低脑转移总发生率和死亡率,故认为25Gy的PCI是标准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升血颗粒配合化疗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吉西他滨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服用升血颗粒。2组均以21 d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化疗周期后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比较免疫功能的变化;比较2组化疗期间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CD3~+、CD4~+和CD4~+/CD8~+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CD3~+、CD4~+和CD4~+/CD8~+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2组治疗前后CD8~+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CD3~+、CD4~+和CD4~+/CD8~+较对照组高(P0.05),CD8~+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减少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吉西他滨治疗老年晚期NSCLC过程中联合使用升血颗粒能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减轻化疗不良反应,进而增强化疗的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我院麻醉药品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麻醉药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麻醉药品的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吗啡的用量上升趋势尤为显著;吗啡的处方数量连续3年稳居榜首,原因是对其的单方使用量的限制。结论我院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0.
张慧芳  王兰 《中医研究》2011,24(1):23-25
目的:探讨中药裴氏肝癌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方法:将52只小鼠随机分为裴氏肝癌方高剂量组(56 g/kg)10只、裴氏肝癌方低剂量组(28 g/kg)10只、5-Fu组(0.02 g/kg)10只、复方斑蝥组(0.25 g/kg)10只及模型对照组12只。裴氏肝癌方两剂量组及复方斑蝥组按0.02 mL/g灌胃给药,5-Fu注射液按0.01 mL/g剂量腹腔注射给药,模型对照组以等容积的蒸馏水灌胃,1 d 1次,共11次。观察动物体质量等一般情况,检测血ALT、AST、TP、ALB及瘤重,计算抑瘤率、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结果:裴氏肝癌方两剂量组体质量增加,但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裴氏肝癌方高剂量组、5-Fu组瘤重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依次为P<0.05,P<0.01)。裴氏肝癌方高剂量组动物血清ALT、AST较模型对照组降低,TP、ALB较模型对照组升高,其中AST及ALB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5-Fu组血清ALT、TP、ALB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裴氏肝癌方高剂量组及5-Fu组胸腺指数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药物组的脾脏指数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裴氏肝癌方对荷瘤小鼠原发性肝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