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均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26例,19例获得完整随访.结果 对19例进行4~37个月(平均17.5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1周(10~13.5周),完全负重时间10~14周(平均12周),依据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1年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13例,良5例,可1例,平均(94±5)分.术后2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支撑钢板固定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要熟悉胫骨远端后侧解剖结构,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高龄(≥75岁)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30例(A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8例(B组)。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较B组短,平均出血量较B组少(P<0.05);B组住院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较A组短(P<0.05);两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年后A组优于B组。结论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PFNA内固定手术风险较小,术后较少出现髋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3.
负压封闭引流在烧伤合并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辅助治疗四肢骨折合并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四肢骨折合并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外固定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结果:所有创面均被肉芽组织覆盖,肉芽组织新鲜,二期均采用中厚皮片游离植皮,创面植皮均一期愈合,无1例钢板外露及骨髓炎发生。结论:内、外固定结合VSD治疗四肢骨折合并大面积烧伤取得满意的效果,是处理四肢骨折合并大面积烧伤的一种新的、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桥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具有高度的亲和力,此二者的表达可能与骨代谢有关。目的:观察绝经后妇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骨桥蛋白水平,并观察其与骨保护蛋白、骨保护蛋白配体及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20名绝经后妇女分为骨密度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3组,对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骨桥蛋白、骨保护蛋白、骨保护蛋白配体及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和尿Ⅰ型胶原交联N端肽进行测定,计算骨桥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3比值。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中血清骨桥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绝经后妇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骨桥蛋白和骨桥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3比值与血清骨保护蛋白配体、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骨保护蛋白、尿尿Ⅰ型胶原交联N端肽/肌酐比值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骨质疏松组中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骨桥蛋白和骨桥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3比值与血清骨保护蛋白配体、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骨保护蛋白、尿尿Ⅰ型胶原交联N端肽/肌酐水平比值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提示绝经后妇女血清骨桥蛋白水平和骨桥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3比值升高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随骨代谢转换过程增快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在国外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一种新方法,国人相关解剖学数据文献报道极少。 目的:测量前路经寰枢关节内固定术钉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性实验,于2006-09/2008-04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和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完成。 材料:中国成人配套寰枢椎干燥标本50套,不分性别、年龄,外观排除畸形和破损,采用国产电子游标卡尺(精度0.01 mm)及普通国产量角器(精度为0.5°)进行测量。 方法:以枢椎前弓下缘与枢椎椎体侧缘交界点上方4 mm处即枢椎上关节面下骨凹陷处为进钉点,分别向寰椎侧块后外上角中部拧入1枚长度适当的螺钉,螺钉尖不得穿透寰椎上关节面。 主要观察指标:①钉道最小外偏角、最大外偏角、最小后倾角、最大后倾角。②内侧钉道距离、外侧钉道距离。③进钉点至枢椎正中的距离、枢椎体正中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进钉点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 结果:50套寰枢椎干燥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在矢状面上螺钉置入的最小外偏角左侧为(10.80±2.10)°,右侧为(10.76±2.40)°;最大外偏角左侧为(25.13±3.12)°,右侧为(25.12±2.86)°;冠状面上最小后倾角左侧为(8.85±2.12)°,右侧为(9.28±2.65)°;最大后倾角左侧为(26.96±3.09)°,右侧为(27.49±2.51)°;内、外侧钉道左侧长度分别为(17.48±2.10) mm和(25.41±2.59) mm,右侧为(17.49±2.23) mm和(25.58±2.42) mm;枢椎正中至进钉点距离左侧为(9.84±0.69) mm,右侧为(9.81±0.66) mm;枢椎正中至枢椎横突孔内侧缘距离左侧为(14.12±1.28) mm,右侧为(14.60±1.36) mm;进钉点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左侧为(6.28±1.38) mm,右侧为(6.79±1.39) mm。 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置入中,两侧置入螺钉的理想钉道角度为外偏10°~25°,后倾 9 °~27 °,理想的螺钉长度为17~ 25 mm,由枢椎前缘正中向外分离显露不宜超过14 mm。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miR-92a-3p靶向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合成基质降解酶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软骨细胞,分成Normal、IL-1β(IL-1β处理)、miR-NC+IL-1β(mimics control转染后IL-1β处理)、miR-92a-3p+IL-1β(miR-92a-3p mimics转染后IL-1β处理)组,RT-PCR方法测定miR-92a-3p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MP-13、MMP-1、COLⅡ蛋白表达。靶基因预测软件发现EZH2可能为miR-92a-3p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靶向关系。将p CDNA3.1-EZH2和miR-92a-3p mimics共同转染到软骨细胞中,检测MMP-13、MMP-1、COL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Normal比较,IL-1β组细胞中miR-92a-3p表达减少,MMP-13、MMP-1表达增多,COLⅡ表达减少(P0.05)。与miR-NC+IL-1β比较,miR-92a-3p+IL-1β组细胞中miR-92a-3p表达增多,MMP-13、MMP-1表达减少,COLⅡ表达增多(P0.05)。miR-92a-3p靶向负调控EZH2表达。p CDNA3.1-EZH2可以逆转miR-92a-3p mimics对IL-1β条件下软骨细胞中MMP-13、MMP-1、COLⅡ蛋白表达影响。结论 miR-92a-3p靶向下调EZH2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合成基质降解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sa_circ_0005105对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凋亡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软骨细胞中hsa_circ_0005105和miR-508-3p的表达水平;将软骨细胞分为NC组、IL-1β组、IL-1β+si-NC组、IL-1β+si-hsa_circ_0005105组、IL-1β+miR-NC组、IL-1β+miR-508-3p组、IL-1β+si-hsa_circ_0005105+anti-miR-NC组、IL-1β+si-hsa_circ_0005105+anti-miR-508-3p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CCK-8与平板克隆形成能力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IL-6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hsa_circ_0005105和miR-508-3p的靶向关系。结果 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中hsa_circ_0005105表达水平升高,miR-508-3p表达水平降低(P<0.05)。低表达hsa_circ_0005105或过表达miR-508-3p可降低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Bax、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相对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升高Bcl-2蛋白水平、细胞活性,细胞克隆形成数增多,TNF-α和IL-6水平降低(P<0.05)。hsa_circ_0005105靶向调控miR-508-3p;低表达miR-508-3p可以逆转hsa_circ_0005105低表达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损伤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结论 低表达hsa_circ_0005105通过靶向上调miR-508-3p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分泌,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
背景: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在国外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一种新方法,国人相关解剖学数据文献报道极少。目的:测量前路经寰枢关节内固定术钉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性实验,于2006—09/2008-04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和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完成。材料:中国成人配套寰枢椎干燥标本50套,不分性别、年龄,外观排除畸形和破损,采用国产电子游标卡尺(精度0.01mm)及普通国产量角器(精度为0.5&#176;)进行测量。方法:以枢椎前弓下缘与枢椎椎体侧缘交界点上方4mm处即枢椎上关节面下骨凹陷处为进钉点,分别向寰椎侧块后外上角中部拧入1枚长度适当的螺钉,螺钉尖不得穿透寰椎上关节面。主要观察指标:①钉道最小外偏角、最大外偏角、最小后倾角、最大后倾角。②内侧钉道距离、外侧钉道距离。③进钉点至枢椎正中的距离、枢椎体正中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进钉点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结果:50套寰枢椎干燥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在矢状面上螺钉置入的最小外偏角左侧为(10.80&#177;2.10)&#176;,右侧为(10.76&#177;9.40)&#176;;最大外偏角左侧为(25.13&#177;3.12)&#176;,右侧为(25.12&#177;2.86)&#176;;冠状面上最小后倾角左侧为(8.85&#177;2.12)&#176;,右侧为(9.28&#177;2.65)&#176;;最大后倾角左侧为(26.96&#177;3.09)&#176;,右侧为(27.49&#177;2.51)&#176;;内、外侧钉道左侧长度分别为(17.48&#177;2.10)mm和(25.41&#177;2.59)mm,右侧为(17.49&#177;2.23)mm和(25.58&#177;2.42)mm;枢椎正中至进钉点距离左侧为(9.84&#177;0.69)mm,右侧为(9.81&#177;0.66)mm;枢椎正中至枢椎横突孔内侧缘距离左侧为(14.12&#177;1.28)mm,右侧为(14.60&#177;1.36)mm;进钉点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左侧为(6.28+1.38)mm,右侧为(6.79&#177;1.39)mm。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黄入中,两侧置入螺钉的理想钉道角度为外偏10&#176;-25&#176;,后倾9&#176;~27&#176;,理想的螺钉长度为17~25mm,由枢椎前缘正中向外分离显露不宜超过14mm。  相似文献   
9.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钉道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在国外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一种新方法,国人相关解剖学数据文献报道极少.目的:测晕前路经寰枢关节内固定术钉道的相关解削学数据.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性实验,于2006.09/2008.04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和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完成.材料:中国成人配套寰枢椎十燥标奉50套,不分性别、年龄,外观排除畸形和破损,采用国产电子游标卡尺(精度0.01 mm)及普通国产量角器(精度为0.5°)进行测量.方法:以枢椎前弓下缘与枢椎椎体侧缘交界点上方4 mm处即枢椎上关节面下骨凹陷处为进钉点,分别向寰椎侧块后外上角中部拧入1枚长度适当的螺钉,螺钉尖不得穿透寰椎上关节面.主要观察指标:①钉道最,小外偏角、最大外偏角、最小后倾角、最大后倾角.②内侧钉道距离、外侧钉道距离.③进钉点至枢椎正中的距离、枢椎体正中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进钉点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结果:50套寰枢椎干燥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在矢状面上螺钉置入的最小外偏角左侧为(10.80±2.10)°,右侧为(10.76±2.40)°;最大外偏角左侧为(25.13±3.12)°,右侧为(25.12±2.86)°;冠状面上最小后倾角左侧为(8.85±2.12)°右侧为(9.28±2.65)°;最大后倾角左侧为(26.96±3.09)°, 右侧为(27.49±2.51)°;内、外侧钉道左侧长度分别为(17.48±2.10)mm和(25.41±2.59)mm,右侧为(17.4g±2.23)mm和(25.58±2.42)mm;枢椎正中至进钉点距离左侧为(9.8±0.69)mm,右侧为(9.81±0.66)mm;枢椎正中至枢椎横突孔内侧缘距离左侧为(14.12±1.28)mm,右侧为(14.60±1.38)mm;进钉点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左侧为(6.28±1.38)mm,右侧为(6.79±1.39)mm..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置入中,两侧置入螺钉的理想钉道角度为外偏10°~25°,后倾9°~27°,理想的螺钉长度为17~25mm,由枢椎前缘正中向外分离显露不宜超过14 mm.  相似文献   
10.
<正>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中,小儿约束带是一种保护患儿安全的装置,治疗时需要固定手腕或膝关节,限制其身体的活动。手术时约束患儿膝关节是预防患儿坠床和意外事件发生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约束带已经成为手术室护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普通的约束腿带在使用时,不能很好地贴合于患儿的膝关节部,容易使患儿小腿滑脱到约束带外,不利于持续有效的固定患儿的肢体,达不到很好地固定作用,同时普通的约束带为单层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