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期植骨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治疗开放性复杂Pilon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开放性复杂Pilon骨折56例,全部采用一期植骨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搜集术后皮瓣和软组织愈合情况、骨折愈合率、踝关节功能评分等临床资料.结果 骨折全部愈合,无创面软组织感染缺血等并发症发生.Helfer评分,优22例,良21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达到了76.8%.结论 一期植骨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严重开放性Pilon骨折可同时处理骨折复位固定、骨缺损及软组织覆盖等问题,具有操作简单、预防感染明显、骨折愈合率高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过表达PRDM13慢病毒与感染阴性对照病毒的胶质瘤细胞mRNA存在的差异,筛选并分析抑制胶质瘤增殖、迁移相关的基因。方法通过胶质瘤细胞感染慢病毒,建立过表达PRDM13细胞模型,使用转录组测序方法检测两组中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分析。结果过表达PRDM13慢病毒细胞模型成功建立,过表达PRDM13可以改变U87细胞的形态,转录组测序检测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结论找到抑制胶质瘤增殖、迁移的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PRDM13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郭卫春  李军  熊敏  余化龙  曾云  唐冰 《骨科》2015,6(1):36-41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椎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 Central(PMC)、MEDLINE、OVID、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电子检索及手工检索,纳入TDR(置换组)与颈椎融合术(融合组)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项目的质量。采用Rev Man5.2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 1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置换组术后2年的患者满意率、颈椎活动度(ROM)、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优于融合组,置换组术后2年的再手术率及并发症低于融合组,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DR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较颈椎融合术有优势,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RCTs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合成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探讨其骨靶向特征。方法 根据席夫碱原理,合成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通过红外、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氢谱对聚合物进行表征。体外羟基磷灰石结合实验验证聚合物的体外亲骨性,荧光显微技术验证其体内亲骨性,液相色谱仪观察聚合物在小鼠各脏器和不同时间段的组织分布。结果 红外、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氢谱证明氧化葡聚糖、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合成成功。体外羟基磷灰石吸附实验显示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和表阿霉素的吸附率分别为86.13%和13.91%。体内亲骨性实验显示荧光主要为骨干骺端的皮质骨和松质骨,骨髓中无明显发现,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的荧光强度约为表阿霉素的2.7倍。选择注射表阿霉素和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后10 min、1、2、24和48 h对各脏器药物浓度进行测定,发现注射2 h后达到最大组织浓度,表阿霉素和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在器官分布中存在差异,而骨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在给药后10 min、1、2和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功合成的骨靶向药物具有良好的体内、体外亲骨性,具有明显的骨靶向特征。  相似文献   
5.
段连鸿  韩珩  曾云  何宁 《天津医药》2023,(11):1262-1266
目的 研究口咽入路小钛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可行性分析。方法 选取64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其中30例采用口咽入路小钛板固定治疗为观察组,34例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指标:住院时间、并发症(颈部慢性疼痛、切口感染、吞咽困难)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颈椎后伸、前屈、左旋、右旋活动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颈部慢性疼痛、切口感染和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后伸、前屈、左旋、右旋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后伸、前屈、左旋、右旋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咽入路小钛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且较传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6.
戴繁林  熊敏  张鹏  黄晓华  田大为  赵辉  王丹 《骨科》2015,6(6):298-301
目的 前瞻性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注射液局部不同给药方式对术后出血的控制情况。 方法 前瞻性观察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间行单侧初次TKA的患者共计80例,年龄55-78岁,随机等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术中两组采取两种不同的局部给药方式:试验组行TXA关节周围注射,对照组行传统关节腔灌洗处理。观察两组TKA术后术腔引流量的差异性,对比两组术后24h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指标有无差异。 结果 两组术前Hb及HCT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术腔引流量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复查结果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 TKA术中TXA关节周围注射的止血效果优于关节腔灌洗的局部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骨病,其中的骨质中的物质相对减少,其中对于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骨小梁变细与稀疏,甚至断裂为主要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而易于骨折的退行性疾病~([1,2])。其多发于老年人,而女性由于绝经因素更加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之一~([3,4])。骨质疏松会让人出现许多的并发症,比如:骨质愈合  相似文献   
8.
郭卫春  唐冰  熊敏  李军  曾云 《骨科》2014,5(2):121-124
目的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移植治疗各类骨科疾病的最新进展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方法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归纳整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及其在治疗骨科疾病中的应用与进展,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尚无一个明确有效的标准,其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近年来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科疾病方面取得较多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研究前景。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获取和分离培养,可快速扩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为骨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CI)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传统的药物及手术减压等治疗疗效甚微。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深入及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SCI研究的焦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其良好的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和自体移植无免疫源性等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干细胞移植修复SCI的重点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BMSCs治疗SCI有了广泛的认识,这为SCI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BMSCs恢复脊髓功能的作用是确切的,但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掌指关节在手部众多关节中占有重要位置,合并有严重掌指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影响手部功能。我科在2004年3月-2010年8月应用人工掌指关节治疗掌指关节粉碎性骨折10例,获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