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设计并验证一种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个性化定制手术导板(patient specific instrumentation, PSI)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对患有髋关节疾病且须行THA的病人进行层厚为0.8 mm的三维CT扫描,获取该病人的CT数据。将数据导入三维手术规划软件中进行处理,根据病人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割并重建,获得骨盆及双下肢三维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三维手术规划。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病人个性化定制的手术导板,用于在术中提供相应手术操作的定位导航,使假体安放的实际位置和角度与术前计划一致。结果 导板与髋臼、股骨侧的骨骼标志性结构贴合度为100%,截骨高度与术前计划一致,均为股骨小转子上9 mm,髋臼杯磨锉、压配角度控制在外展40°,前倾20°,与术前计划一致。手术时间缩短至54 min,术中失血量减少至376.9 ml。结论 此个性化定制THA手术导板可精确贴合手术部位骨质,显著提高THA的精准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同种异体肌腱三角重建与单纯带线锚钉缝合修复患者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32例,随机分成重建组和缝合组,每组16例。重建组患者采取同种异体肌腱三角重建的方式,缝合组患者采取单纯锚钉缝合内侧副韧带。手术后1年应用改良Lysholm-Scale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手术后1年,两组患者手术后改良Lysholm-Scale标准评分分别为(91.2±3.5)和(82.3±2.3),两组患者手术后优良率分别为93.8%(15/16)和65.5%(9/16),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同种异体肌腱三角重建内侧副韧带的方式较单纯带线锚钉缝合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访观察胫骨结节截骨前内侧移位术与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髌股关节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随诊自2005年6~2008年9月,32例因髌股关节对合不良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14例患者行胫骨结节截骨前内侧移位术,18例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术前术后进行手法检查髌骨稳定性。以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Kujala knee score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测量髌骨外移度及髌骨倾斜角。应用SAS统计软件包分析随访数据。[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5个月。术后手法检查髌骨稳定性:移位术后髌骨不稳发生率28.6%,重建术后为5.6%。术后髌骨稳定性重建组好于移位组,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移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Kujala knee score均明显高于术前评分,并且重建组好于移位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2种术式均明显提高髌骨稳定性,近端软组织重建能更明显改善膝前痛症状,且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研究深低温保存后人类胭绳肌腱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中从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各取3块体积约为3mm×3mm×1mm肌腱,将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于新鲜条件下、-80℃冷冻、-196℃液氮保存4周后进行差示扫描量热(DSC)测定,计算各组胭绳肌腱的变性温度、变性焓变及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的百分比.[结果]-80℃冷冻保存和-196℃液氮保存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均较新鲜半腱肌、股薄肌腱变性温度及变性焓下降,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数量减少(P<0.05),冰冻组较液氮组下降明显(P<0.05);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热稳定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低温保存后胭绳肌腱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冰冻组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6.
赵玲  申勇  张迪  崔青  张建华 《河北医药》2014,(20):3054-3058
目的通过建立一种带有典型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特征的动物实验模型,进而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及CT,MRI等影像学改变。方法选用25只新西兰家兔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5),术前均先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及运动功能评分。实验组于颈前路c3椎体前方,置入一颗骨水泥压迫钉。术后连续6个月定期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并行体感诱发电位(SEP)、CT成像以及MRI成像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症状最初出现在术后3个月内,术后6个月时运动功能差异较大。实验组体感诱发电位在波幅与潜伏期上出现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T矢状位及轴位像均可明显观察到骨水泥压迫钉的位置,平均椎管占用率为40.2%。实验组MRI轴位像观察到脊髓压迫的存在,平均脊髓受压率为43.9%,在T2加权像矢状位可观察到受压区域出现脊髓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未受压区域。病理学检查发现,实验组脊髓灰质前角被压扁,脊髓前角细胞消失或坏死,脊髓白质成空泡样变,轴索变性,轻度脱髓鞘样改变。另外,可以看到脊髓灰质轻度神经胶质增生。结论本实验应用骨水泥压迫钉建立的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具有典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这种模型可同时用于病理学检查、SEP、CT及MRI等检查,且模型制作简单,可重复性强,是结合临床,综合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相关数据的可靠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老龄SD大鼠72只, 18月龄, 体质量600~650 g,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8):对照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组(P组)和PI3K抑制剂LY294002组(LY组)。P组和LY组尾静脉注射青年大鼠血浆100 μl/次, C组和IR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2次/周, 持续4周。然后IR组、P组和LY组在七氟烷麻醉下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麻醉前1 h时LY组尾静脉注射LY294002 0.3 mg/kg。再灌注后24 h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Longa评分), 然后随机处死6只大鼠取脑组织, 测定脑梗死体积。再灌注29 d时行旷场试验评估大鼠自发活动能力和焦虑样行为, 再灌注30 d时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大鼠认知功能。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 分离海马组织, 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  相似文献   
8.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