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6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肩关节置换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肩关节置换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对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肩部恶性肿瘤等以往难以治疗的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下面笔者从其发展历程、假体类型、技术要点,以及常见并发症等各方面作一综述,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期前路半椎体切除截骨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1.2岁。其中形成缺陷2例,分节缺陷6例,混合型6例。半椎体位于T53例,T2、T8、T10、T11、L1、L4各1例。胸弯12例,胸腰弯2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63°~95°,平均72.1°。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8例,胸腰段后凸4例。一期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及分节不全松解;二期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维矫形固定。前后路手术均植骨,平均截骨5.5个节段。结果一期前路术后冠状面Cobb角48°~60°,平均51.5°;矫正率19.6%~37.8%,平均28.6%。二期术后冠状面Cobb角5°~45°,平均30.5°;矫正率52.6%~87.5%,平均62.5%。8例存在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的患者均恢复生理性后凸,4例胸腰段后凸患者3例达到矢状面矫正。全部病例随访8~30个月,平均12.1个月。无断钉、断棒及明显的矫正度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发生并发症2例,椎弓根钉帽松动1例,T1神经根激惹1例。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分节不全松解,二期后路矫形固定及前后路植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能够达到较满意的矫形效果,适合于8~12岁的青春期前患者。  相似文献   
3.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行后路彻底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融合器融合12例,后外侧植骨融合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42.8%,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36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无融合器移位,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年龄大,多合并腰椎管狭窄、失稳等,腰腿痛原因复杂,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60-1364
[目的]探讨测量T1斜坡(T1Slope)角度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关系。[方法]本组96例病例均进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测量T1Slope角度及C2~7Cobb角度。随访12~42个月,术后再次测量C2~7Cobb角度。96例患者术前根据T1Slope角度均值(26.07°)分为两组,26.07°为A组,26.07°为B组。了解T1Slope角度与术前及术后C2~7Cobb角度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继而推断出术前测量T1Slope角度与颈后路术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T1Slope角度与全体样本C2~7Cobb角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并存在正相关(r=0.77,P0.05)。A组术后发生颈椎前凸角度丢失倾向较B组大,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7.20,P0.05)。两组JOA评分术后改善率无明显差别;两组术后Odom’s分级评价,A组优良率为57.14%,B组优良率为8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96,P0.05)。[结论]T1Slope是一种与SVAC2密切相关的测量方法,T1Slope角度与C2~7Cobb角度存在正相关,对颈椎矢状位平衡方面的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前有较大的T1Slope,术后有更大的发生前凸角度丢失的可能,可作为术前预判术后颈椎曲度改变的一个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分期进行颈椎前后路手术,即首先行后路椎板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行前路短节段经椎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手术前后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分数(JOA)进行评分,随访12~120个月。通过JOA评分的改善情况,Odom’s分级随访结果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三方面对比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前后路联合组第1次术后JOA评分为(12.40±0.65)分,第二次术后JOA评分为(14.05±0.19)分,改善率为7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4,P0.05)。分别对比三种不同方式术后Odom’s分级进行评价,前后路联合组优良率为80.9%,三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24,Z0.05)。结论分期前后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充分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可得到比单纯前路及后路手术更好的减压效果,并避免了单纯后路减压破坏整体脊柱的稳定性和单纯前路减压整体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带锁髓内钉及捆绑带治疗长管状骨多段骨折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及捆绑带治疗长管状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5例利用带锁髓内钉及捆绑带治疗长管状骨多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肢体功能恢复参照肘关节和膝关节HSS评分系统,优良率为92%,无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结论 带锁髓内钉及捆绑带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治疗长管状骨多段复杂骨折,患者能够早期活动,避免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126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四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6例,其中应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25例,动力髋螺钉治疗41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2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6例。结果112例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3.5个月,四种手术方法疗效均满意。结论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四种手术方法各有优势,只有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手术耐受情况等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对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和定向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此诱导方法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法从兔股骨骨髓中分离、纯化BMSC.取第3代BMSC常规培养设为空白对照组,利用含有钙化诱导剂的DMEM培养基诱导培养第3代BMSC.设为钙化对照组。取第3代成骨细胞,1:1的比例和第3代BMSC共同培养.设为实验组。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钙结节染色鉴定诱导结果.ALP定量测定观察共同培养中成骨细胞对BMSC诱导影响。总蛋白定量测定观测诱导成骨细胞的分化活性.结果成骨细胞与BMSC共同培养24h后.在倒置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两种细胞形态混杂生长.共同培养5d后.细胞形态趋于一致,多呈长梭形。诱导培养5d后.实验组与钙化对照组ALP染色均为阳性。诱导培养21d.两组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而BMSC空白对照组并未见钙结节形成。ALP定量测定,实验组于3、5、7、9d均低于钙化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ALP定量测定,在4个时间段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总蛋白定量测定显示实验组于第3天.A值高于钙化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第5天、第7天、第9天时却低于钙化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于各时间段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骨细胞与BMSC共同培养应用于BMSC的成骨诱导.从诱导效率和诱导后成骨细胞的分化活性方面.都能证实该共同培养方法的有效性。但与钙化诱导方法相比.共同培养的诱导效果差于钙化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颈前倾角的计算机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寻求一种测量结果更符合真实前倾角值的测量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重建股骨CT断层图像获得三维模型,将股骨头拟合成球体以确定股骨头中心;然后截取股骨颈区域并重新分割为断层图像,测量每层的体积进行比较以确定股骨颈峡部,从而确定股骨颈中心;经三维模型表面直接选取内、外髁。结果股骨头中心、股骨颈中心的连线即为颈轴线,内、外髁的连线即为髁状轴,根据Billing对前倾角的定义,两线所形成的夹角即为前倾角。结论该研究符合定义法测量,故测量结果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0.
双BAK椎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不稳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评价BAK椎间盘植骨融合对腰椎不稳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前或后路BAK置入椎间单或多节段植骨融合,滑脱病例同时使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并经后路行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结果:36例随访8-32个月,平均15.8个月。滑脱复位率94.4%(34/36);BAK融合率91.7%(33/36)。按0-9评分系统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88.9%,4例分别出现了伤口不愈合,窦道形成,滑脱复位不完全;假关节形成。结论:BAK能够提供节段稳定性及为椎间骨融合创造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但在临床应用中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术中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