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设计颈椎前路椎管扩大术式并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为颈椎管多节段狭窄症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标本实验:选用4具C1~T1尸体颈椎标本,去除前方肌肉,保留后侧肌肉及固有韧带,解剖出横突孔,沿椎动脉走行,穿入直径3mm橡胶管,注入造影剂。沿C4~6椎体前正中纵行劈开,依次横向撑开3、6、9、12mm,并用木块填塞,三维CT下观察椎管前后径、横径、截面积、两侧椎动脉的直径、间距,神经根管变化。动物实验:用4只成年绵羊,麻醉后暴露出C3,4颈椎前方,将C3,4椎体纵向劈开,横向撑开9mm,取同侧胫骨9mm×9mm×15mm骨块植入撑开区。术后观察四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标本在撑开3、6、9mm后,椎管前后径平均增加1.14%、3.53%、5.15%,横径增加7.92%、14.62%、22.74%,截面积增加8.52%,17.99%,25.01%;在撑开3、6、9mm时,两侧椎动脉走行间距平行,撑开12mm时,在C3,4和C6,7椎间椎动脉间距相差2mm,但走行无折屈、受压。撑开前后神经根管各径及长度无变化。标本在撑开3、6、9mm时未见骨折,撑开12mm时2具左侧、1具右侧椎板靠近棘突部骨折,均为裂纹骨折,无移位。4只绵羊术后第2d四肢可以自由行走,无神经、血管损伤征兆。结论经前路颈椎体纵向劈开扩大术,可以增加椎管容积、不影响脊柱三柱稳定结构。动物实验表明椎体横向撑开一定范围内(≤9mm)对颈髓及周围组织无损伤迹象。实验结果初步证实经前路颈椎椎管扩大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发生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的三维脊柱畸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会引起患者外形改变,导致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甚至丧失行动能力,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脊柱畸形既会导致患者静态功能改变,如外形改变、平衡障碍;也会导致动态功能改变,如姿势、步态异常。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已有研究提出椎旁肌病变所导致的肌肉不平衡是其中重要因素。因此,准确评价椎旁肌功能变化,对于脊柱侧凸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椎旁肌进行了大量研究,方法包括肌肉组织活检、生化指标检测、影像学分析等。然而,相关文献对于椎旁肌病变是脊柱侧凸的致病因素还是侧凸所导致的继发改变尚无一致定论,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脊柱侧凸椎旁肌的病变机制。肌电信号作为人体神经肌肉活动的反应,其特征代表了肌肉功能状态的变化,可用于分析椎旁肌与脊柱侧凸疾病的相关性。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是指将表面电极粘贴于目标肌肉的皮肤上,在神经肌肉的调控下收集一系列生物电信号,进而分析肌肉活动的兴奋性特征。表面肌电分析手段主要有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时域分析是以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等对动作过程中主要用力肌群、肌肉贡献率、肌肉之间的协调方式进行研究;频域分析是以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等用于研究肌肉疲劳。表面肌电分析为我们进一步解释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肌病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其作为能够直观反应肌肉功能状态的监测手段,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且相较于以上提及的其他研究手段,具有花费小、无侵入性及放射性、受试者接受度高等优势,该技术有望成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疾病诊断、评估和治疗的重要工具。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表面肌电技术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疾病中应用的总结性文献。本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特发性脊柱侧弯疾病椎旁肌病变研究方面表面肌电分析技术应用的相关文献,总结其肌电信号特征,阐述了该技术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前方空间狭小,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中止血不彻底或引流不畅,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术前常见因素会直接影响脊柱修复术中出血量,目前尚无研究针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目的:分析颈椎单节段人工间盘置换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颈椎单节段人工间盘置换的颈椎病患者56例,测量其术前和术中相关参数。主要结果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次要结果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等)、手术相关信息(手术节段、颈椎病类型、人工椎间盘类型等)、X射线影像学参数(C2-C7及手术节段活动度、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等)、MRI分级(Modic分型、Pfirrmann分级等)和术前功能评分,分析主要结果与次要结果以及主要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56例患者(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48.2±9.8)岁,手术时间为(73.2±13.4)min,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分别为(51.8±41.2)mL和(7.8±5.3)mL;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在人口学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术后伤口引流在年龄分布上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30);③置入人工间盘Prestige-LP的手术时间短于Mobi-C和Prodisc-C(P<0.05);术前停服非类固醇抗炎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成正相关(r=0.310,P=0.020);手术节段椎间隙越高,手术时间相对越长(P=0.028);④骨质疏松患者相对于正常患者,术中出血更多(P=0.039),其余影像学参数与主要结果均无明确相关性;MRI评分、Modic分型和Pfirrmann分级等参数与主要结果无相关性;⑤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P=0.010)及术后引流量(P=0.001)存在正相关性;⑥说明椎间隙高度增加会延长手术操作时间;骨质疏松为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会相应增多。  相似文献   
4.
BACKGROUND: During degeneration of cervical spine, biochemical changes appeared in intervertebral disc cells. During this process, a variety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may lead to disc herniation, which stimulates the production of a variety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from surrounding adjacent tissue.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法探究Barricaid纤维环闭合装置(annular closure device,ACD)对腰椎髓核摘除术术后复发和再手术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数据库,纳入包含采用Barricaid ACD修复腰椎髓核摘除术后椎间盘缺损预防突出复发和再手术率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8月。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提取腰椎间盘切除术中使用Barricaid ACD(ACD组)与未使用Barricaid ACD(对照组)的术后2年内有关突出复发和再手术率的相关数据,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ACD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4年内的突出复发和再手术率,探讨ACD对突出复发和再手术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6篇文献进行了术后2年内突出复发的分析,共计873例行腰椎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其中ACD组407例,对照组4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ACD组术后2年内突出复发明显降低(OR:0.35;95%CI:0.22,0.55;I~2=0%;P0.00001)。4篇文章进行了术后2年内再手术率的分析,共计797例患者,其中ACD组377例,对照组4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ACD组术后2年内再手术率明显降低(OR:0.46;95%CI:0.29,0.74;I~2=0%;P=0.001)。10篇研究汇总统计了550例腰椎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其中ACD组272例,对照组278例,ACD组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4年内的再手术率和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内的突出复发率均小于对照组。结论:腰椎髓核摘除术后采用Barricaid ACD修补椎间盘缺损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和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