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骨盆外固定架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及早期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例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患者急诊应用外固定架固定,X线辅助下于髂嵴两层皮质骨板之间穿针,闭合复位固定骨盆环,视情况不追求一期复位效果.结果 2例因多发损伤死亡,另外14例复苏后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波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减轻.10例外固定持续至骨折愈合拆除,其中3例于术后3~10 d予以二期复位及外固定架调整;4例进一步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结论 外固定架可以作为早期复苏措施的一部分,快速有效地稳定骨盆环,便于合并伤的诊查处理,急诊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2.
混合式外固定架在肱骨远端粉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骨折17例.肱骨远端骨折按AO分型标准,A型8例,B型5例,C型4例. [结果]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42个月.无伤口感染及皮肤坏死,仅1例发生针道局部反应,经换药后治愈.按照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术后疗效:优9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7.5%. [结论]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架治疗粉碎性或开放性肱骨远端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肘关节可早期活动,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7~10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41.15±7.12分(37~49分)。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判断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为3组:单纯椎间盘压迫,14例(A组);单纯骨性压迫,22例(B组);混合压迫(椎间盘+骨性压迫),20例(C组)。A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适当扩大椎间孔,取出突出髓核;B、C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后,将钩突基底部内侧磨平,充分显露钩突后部、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钩椎关节间隙,刮除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部分增生的钩突。减压后均行椎间植骨内固定。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的双侧椎间孔面积,将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同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健侧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A组明显狭窄(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各自的对侧椎间孔面积明显狭窄(P0.05);而A组患侧椎间孔面积较对侧无明显狭窄(P0.05)。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B、C组与A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较长(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2±8.9个月(12~52个月),3组术前VAS评分和ND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减压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雪旺细胞外泌体(SCDEs)对小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从小鼠坐骨神经中提取原代雪旺细胞,并将雪旺细胞培养上清分次超速离心得到雪旺细胞外泌体。透射电镜鉴定外泌体 ,尾静脉注射外泌体,每周2次,每次3 μL/只,BMS评分观察小鼠行为学功能恢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外泌体神经保护作用和胶质瘢痕变化情况。结果:SCDEs的直径范围为40~100 nm;与PBS组相比, SCDEs组行为学BMS评分增加(P<0.05),神经学功能指标有所恢复(P<0.01),胶质瘢痕增加(P<0.01)。结论:SCDEs可以促进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增加,修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5.
6.
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初步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点、风险及手术要点。[方法]自2005年4月-2006年12月本院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04例(344膝),其中传统切口(convention incision,CI)置换组146例(246膝),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置换组58例(98膝),均采用Zimmer公司NEXGEN-LPS人工全膝关节,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患者术后第一次下地时间,不同时间阶段行走距离、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204例均获随访,时间4—7个月(平均5个月),微创组和对照组麻醉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检验,P〈0.05),微创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术后24h、1周、1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3个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24h、1周、2周非负重主动活动度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1个月行走距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HSS评分术后24h、1周、2周膝关节HSS评分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术后1月HSS评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小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四头肌损伤小,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时间较早,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快,术后远期步行距离、膝关节非负重主动活动度及HSS评分两者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由创伤、发育畸形、退行性疾病及骨肿瘤等引发的脊柱疾患需通过脊柱融合术来解决,仅在美国每年实施脊柱融合术就超过20万例。脊柱融合的实质并非再造原始解剖结构,而是干扰病变解剖结构,产生理想的力学排列。随着对脊柱融合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了解,组织工程学为主的治疗策略为提高脊柱融合率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希望。现将生物型cage及其在脊柱融合应用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数字化影像学技术辅助研制生物支架的可行性,评估构筑生物支架的方法.[方法]通过对宿主部位图像扫描,获取该区域解剖数据,对相邻层匹配轮廓间三维表面进行重构来确定支架形貌,以纳米级无机成分为单位,附于壳聚糖及聚己内酯等天然-有机成分,研制纳米复合支架.观察支架形貌、测定支架的孔隙率、亲水性及降解力学特性.[结果]图像三维重构可提高支架外部轮廓的精确度,减少单纯理化制备过程的参数误差,使支架空间三维布局更加合理,孔径200~350 μm,孔隙率88.6%±0.43%的支架拥有稳定的降解速率及良好的亲水表面,可达到工程化骨支架的力学要求,能作为骨再生修复的载体框架.[结论]数字化影像学技术研制的支架具有稳定的理化性征,能解决与宿主部位相匹配的难题,具有潜在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我们研制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人工膜材,作为毛细血管网的基质材料,同步构筑血管化纳米诱导骨,并应用于兔横突间融合部位,观察其能否促进脊柱融合,分析其作用机制,探讨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Mimics软件在胫骨平台骨折分类及术前计划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在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类及术前计划中的价值.方法:将临床胫骨平台骨折患者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胫骨平台骨折可视模型,并按Schatzker提出的标准进行分类.选取胫骨平台塌陷型骨折三维模型进行三维数据测量、开窗复位手术的初步计算机模拟、立体显示、植骨量估算.结果:重建的胫骨平台骨折三维可视模型可准确反映出骨折特点、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并可进行任意旋转观察,初步实现了胫骨平台骨折术前手术设计、开窗手术的模拟、植骨量估算及三维数据测量.结论:Mimics软件重建的胫骨平台三维骨折模型可清楚显示骨折情况并明确Schatzker分类,为术前的手术设计、开窗复位的模拟、植骨量估算、三维数据测量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