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烟肼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方法和体内外释药特性.方法用复乳法制备异烟肼聚乳酸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包封率、载药率;用溶出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体外释药特性.观测第3、6、9、12、15、18、25、32、39、42、49、56天的释药情况,并计算其日均释药率、累计释药率将异烟肼聚乳酸微球、异烟肼(INH)分别置入24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左右股骨粗隆间髓腔内,测定微球在体内3、7、14、28、42、56d时的释药情况;实验组将第42、49、56天时的异烟肼聚乳酸微球洗涤液(空白组用磷酸缓冲液)与结核菌、钛块一起共同培养7d,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核菌生长情况.结果异烟肼聚乳酸微球呈比较完整的球形且分散性好,无明显聚集现象;微球平均直径为59.4±2.9μm,包封率为(67.51±0.57)%,载药率为(32.82±0.65)%.体外释药结果显示,最初14d累计释药达3.784±0.359mg,约占总量的30%,日平均释药0.270±0.024mg;随后42d累计释药5.328±0.203mg,约占总量的50%,日平均释药0.126±0.013mg,第56天时释药0.032±0.009mg.体内释药实验显示,3d时右侧股骨粗隆间骨质内INH浓度明显高于左侧(P<0.01);7~56d右侧INH浓度明显降低并低于左侧(P<0.01);7~56d左侧股骨粗隆间骨质内INH浓度持续在20±g/s以上.空白组钛块表面有大量结核菌生长,实验组钛块表面几乎无结核菌生长.结论异烟肼聚乳酸微球具有缓慢释放药物的特性.可以作为持久抗结核治疗的缓释体置入骨结核病灶清除术后病灶局部.  相似文献   
2.
Stathmin蛋白是一种磷酸化蛋白,在大量的组织和物种中,均广泛存在,表达于细胞质内。Stathmin在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表现的极其保守,人和大鼠的Stathmin的蛋白序列中只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别,这说明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重要的作用。其具有多种命名,主要包括有P17、P18、P19、P19K、metablastin、癌蛋白18(op18)、LAP18等。  相似文献   
3.
背景:生长因子开创了伤口愈合研究与应用的新纪元,祖国医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尚在探索中。目的:用中药白芨胶作为外源性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的载体,观察促进大鼠伤口愈合的作用。设计: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采用单一样本观察;观察白芨胶载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对伤口愈合的作用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骨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骨科。材料:90~120dSD大鼠4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0~280g;牛精液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1mg/支,冻干制剂。方法:实验于2001-09/2004-12在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骨科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分两部分进行:①将生理盐水、白芨胶、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分别加入无血清培养基中,观察其对鸡胚背根神经节的影响。②选用SD大鼠40只,分为4组,每组大鼠均为10只。空白对照组,伤口不用药;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组,在各大鼠背部切取2cm的切口,分别给予外用白芨胶、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用药1次/d。在用药后第3天及第10天测量伤口面积,并用图像分析仪计算伤口面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渗出类型和数量,并观察伤口愈合时间。主要观察指标:①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②伤口愈合速率的观察。③伤口愈合时间观察。④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①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鸡胚背根神经节培养24h后,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与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的稀液倍数以1∶106~1∶108神经节周围有突起生长反应最明显。而生理盐水及白芨胶,均未见神经节有突起生长。②伤口愈合速率的观察: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组伤口愈合速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③伤口愈合时间观察:空白对照组、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组伤口愈合时间依次为(19.5±0.7),(17.3±0.6),(16.6±0.7)及(14.9±0.4)d。④光镜组织学观察:用药后3d组织切片观察: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和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组渗出的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且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组可见毛细血管。用药后第10天组织切片观察: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组与空白对照、白芨胶组比较,肉芽组织较致密的,含有较多毛细血管。结论: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在伤口愈合早期及后期均有显著促进伤口愈合作用,且作用优于单用白芨胶或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4.
保留股骨颈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45~65岁,均为单侧.根据Garden分型标准:GalenⅢ型4例,Ⅳ型8例;置换前Harris评分差11例,可1例.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1周内施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田置换期并发症,置换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平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37个月.置换时间30~65 min,平均46.5 min置换过程中出血量80~200 mL,平均120 mL.置换后X射线甲片测量髋臼外展角40°~55°,平均48.3°;前倾角16°~23°,平均19.4°.全部患者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未发生伤口感染,置换后脱何,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大腿痛,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为优(90~97分)11例,良(81~89分)1例,平均(93.6±2.7)分.提示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具有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为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2例髋关节疾患(52髋)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住院天数、Harris由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61个月,平均39个月.手术时间30~65min,平均45min;术中出血80~200ml,平均120ml;术后第5天扶助行器下地活动.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大腿痛,异位骨化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2~97分,平均95.5分.结论 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可以成为传统股骨柄的替代方向.  相似文献   
6.
背景:组织工程骨支架常因支架材料的孔隙率不佳和无法以合适的方式提供生物活性因子给种子细胞,导致支架对细胞的黏附及诱导性不强,成骨效率低下。 目的:合成一种新型的可用于组织工程骨的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检测分析。 方法:复乳法合成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 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下可见微球呈正圆形,粒径10~100 μ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微球上分布均匀;振动样品磁强计检测结果显示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微球载药量为(1.00±0.18) μg/g;微球对其具有缓释效果;经45 ℃处理微球后测得微球载药量为(0.98±0.20) μg/g。说明合成的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具有一系列良好的特性,为新型磁性组织工程骨支架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组织工程骨支架常因支架材料的孔隙率不佳和无法以合适的方式提供生物活性因子给种子细胞,导致支架对细胞的黏附及诱导性不强,成骨效率低下.目的:合成一种新型的可用于组织工程骨的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检测分析.方法:复乳法合成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下可见微球呈正圆形,粒径10~100 μ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微球上分布均匀;振动样品磁强计检测结果显示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微球载药量为(1.00±0.18) μg/g;微球对其具有缓释效果;经45 ℃处理微球后测得微球载药量为(0.98±0.20) μg/g.说明合成的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具有一系列良好的特性,为新型磁性组织工程骨支架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甲状旁腺相关肽调控骨骺干细胞后的stathmin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状旁腺相关肽全长及部分肽段PTHrp(107-139)对体外培养的骨骺干细胞的调控作用并检测调控后stathmin的表达。方法利用免疫磁珠分选细胞的方法,分离出原代骨骺干细胞。转化、提取、鉴定所需的三种质粒。用脂质体介导法将质粒转染入骨骺干细胞,通过G418筛选得到抗性克隆并将其分别扩增培养,并加入1.0g/ml的强力霉素进行诱导,并设置空白对照。转染后第4小时以及24、72、96小时对各组细胞用Western-blot检测stathmin的表达水平,并抽提各组细胞的RNA进行逆转录,然后通过RT-PCR的方法检测细胞内stathmin的mRNA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Tet-on基因表达系统能准确的调控骨骺干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质粒转染后骨骺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THrp全长及部分肽段质粒转染实验组,其骨骺干细胞中stathmin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均逐渐增加,且增高程度大致相当,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甲状旁腺相关肽及其肽段PTHrp(107-139)均可能有促进骨骺干细胞增殖的作用,stathmin在调控中出现高表达,提示细胞增殖。[关键词]甲状旁腺相关蛋白;骨骺干细胞;stathmin  相似文献   
9.
廖建中  王伟  罗永湘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79-181,F0003
背景:生长因子开创了伤口愈合研究与应用的新纪元,祖国医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尚在探索中。 目的:用中药白芨胶作为外源性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的载体。观察促进大鼠伤口愈合的作用。 设计: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采用单一样本观察;观察白芨胶载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对伤口愈合的作用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骨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骨科。材料:90-120dSD大鼠4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0-280g;牛精液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lmg/支。冻干制剂。 方法:实验于2001-09/2004-12在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骨科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分两部分进行:①将生理盐水、白芨胶、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分别加入无血清培养基中,观察其对鸡胚背根神经节的影响。②选用SD大鼠40只,分为4组,每组大鼠均为10只。空白对照组,伤口不用药;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在各大鼠背部切取2cm的切口,分别给予外用白芨胶、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用药1次/d。在用药后第3天及第10天测量伤口面积,并用图像分析仪计算伤口面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渗出类型和数量,并观察伤口愈合时间。 主要观察指标:①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②伤1:3愈合速率的观察。③伤口愈合时间观察。④光镜组织学观察。 结果:①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鸡胚背根神经节培养24h后。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与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的稀液倍数以1:10^6-1:10^8神经节周围有突起生长反应最明显。而生理盐水及白芨胶。均未见神经节有突起生长。②伤1:3愈合速率的观察: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伤口愈合速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③伤口愈合时间观察:空白对照组、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伤口愈合时间依次为(19.5&;#177;0.7),(17.3&;#177;0.6),(16.6&;#177;0.7)及(14.9&;#177;0.4)d。④光镜组织学观察:用药后3d组织切片观察: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和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渗出的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且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可见毛细血管。用药后第10天组织切片观察: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组与空白对照、白芨胶组比较,肉芽组织较致密的,含有较多毛细血管。 结论: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白芨胶在伤口愈合早期及后期均有显著促进伤口愈合作用,且作用优于单用白芨胶或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气垫床在临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气垫床在骨科尤其适用于脊柱骨折伴截瘫、牵引治疗、骨盆骨折、严重下肢骨折、老年股骨颈骨折、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后、脊柱骨折内固定手术后患者。压疮常出现于踝部、足跟、骶尾部、肘部、肩胛部及脊柱隆突等处,使用气垫床能有效减少受压部位的平均压强峰值、全身平均压强及严重受压部位的面积大小[1]。利用气垫床体压分散原理使得受压部位受压减少,有效避免肢体局部血运不良[2]。因此,气垫床可有效预防压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