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6月~2014年12月167例脊柱畸形患者行后路内固定矫形术,11例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男3例,女8例,年龄14.6±4.7岁(11~27岁);其中早发性感染(术后90d内)9例,迟发性(术后90d后)感染2例。9例早发性感染患者中,伤口渗出液或在B超引导下深层穿刺取脓液细菌培养阳性6例,其中2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例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例为大肠杆菌;另3例培养阴性者,依据伤口脓性渗液、持续胀痛及术中大量脓性积液而诊断为早发性切口深部感染。2例迟发性感染患者分别于矫形术后7个月和10个月时因腰背部持续性疼痛不适,经MRI检查提示切口深部积液形成,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值而确诊,清创术时取内固定旁组织细菌培养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均行彻底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同时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9例早发性感染经一期切口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及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伤口均愈合,感染获得控制,内置物得以保留;随访13.5±5.8个月(6~36个月),无内置物松动及感染复发迹象。2例迟发性感染经多次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及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仍无法控制感染,于矫形术后1年时取出内置物后治愈,取出内置物后分别随访6个月和14个月,无感染复发迹象,但分别有25°和17°的矫形丢失。结论:对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早发性深部感染,积极采取彻底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避免取出内置物;而迟发性感染则可能需取出内置物才能控制感染,但有矫形丢失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3月共收治1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7岁(43.9±18.4岁);病变节段位于L4~S1。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血沉下降及结核中毒症状改善后,行手术治疗。均为一期后前路手术,即后路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后,前路经腹旁正中腹膜后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系统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腰椎局部前凸角(local lordotic angle,LLA)。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除的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均符合结核改变。手术时间165~380min(268.8±76.7min);出血量160~2500ml(627.5±640.3ml)。共有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均发生于前路手术时,1例为静脉丛撕破,经压迫后止血;2例腹膜撕裂,术中进行修补。随访12~48个月(31.1±9.8个月),12例均获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征象,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征象。8例术前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前VAS评分为7.1±1.1分,末次随访时为2.1±1.0分;术前ESR为65.8±29.9mm/h,末次随访时为15.1±8.5mm/h;VAS和ESR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前LLA为3.0°±8.3°,术后即刻矫正为11.0°±6.0°,末次随访时为10.4°±5.9°;与术前相比较,术后即刻LLA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LLA无明显丢失。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可以显著矫正脊柱畸形并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路经腹膜后入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需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3.
后路植骨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治疗寰枢椎失稳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椎板钩加压内固定治疗寰枢失稳的效果。方法 :对 3例寰枢椎失稳者 (包括齿状突骨折 2例 ,寰枢椎脱位 1例 )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椎板钩 (Apofix)内固定术。结果 :随访 6~ 18个月 ,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对寰枢失稳可采用寰枢椎后路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术治疗。椎板钩内固定术无需椎板下穿越钢丝 ,避免了钢丝断裂及松脱 ,是一种易操作且效果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随着对颈椎疾病病理过程认识的深入,颈椎曲度日渐成为评价长期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恢复及保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对维持颈椎远期稳定性及颈椎生物力学环境有重要意义。 目的:评价选择性颈椎前路连续三节段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曲度的长期影响。 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应用Solis融合器行选择性连续三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6-73岁,平均45.1岁。C2/3/4/5,C3/4/5/6,C4/5/6/7,C5/6/7/T1分别为2,7,12,1例,共66个椎间隙。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 结果与结论:平均出血量40 mL (20-80 mL),平均手术时间121 min(100-175 min)。平均随访30.7个月,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无植入物移位或椎体塌陷。置入前JOA评分为11.94±3.61,置入后6个月为15.56±1.13,置入后2年为15.21±1.85;置入前颈椎曲度为(1.86±3.24) mm,置入后6个月为(4.83±1.78) mm,置入后2年为(4.44±3.36) mm。以上各组数据置入前与置入后6个月,置入前与置入后2年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入后6个月与置入后2年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行颈椎前路连续三节段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并长期维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背景:由于骨形成蛋白的释放速度与新骨生长速度不匹配,单纯应用骨形成蛋白的效果尚不理想,因此,应有合适的载体来调节骨形成蛋白的释放速度.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成蛋白4基因腺相关病毒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的作用.方法:全骨髓法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应用人骨形态形成蛋白4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定感染复数值为5×104,观察两组细胞形态改变,分别行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染色、茜素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含量测定,比较两组成骨活性差异.结果与结论:人骨形态形成蛋白4基因腺相关病毒组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细胞形态呈现典型的成骨改变,碱性磷酸酶染色及Von Kossa染色、茜素红染色均出现成骨的特征性改变.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组未观察到上述改变.人骨形态形成蛋白4基因腺相关病毒组碱性磷酸酶含量高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组(P<0.01).提示人骨形态形成蛋白4基因腺相关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更加明显的成骨活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检索的主题词为"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或mini-open)、开放(open)及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检索时间和语言未作限制。纳入关于微创与开放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对照研究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来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特征描述。利用Review Manager 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选择的评价指标包括手术相关性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放射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发症,翻修手术例数和末次随访融合率。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5篇前瞻性队列研究,1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仅1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437例,微创组691例,开放组746例。质量评价提示纳入文献均属高质量队列研究(NOS评分5~9分)。微创TLIF与开放TLIF比较,前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明显少于后者(P0.01);术后3d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改善优于后者(P0.00001);术中放射时间明显多于后者(P0.0001);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翻修手术率、末次随访融合率、术后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TLIF相比,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早,术后腰背痛程度较轻的优势,且术后下肢痛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术中放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
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病变的标准术式。考虑到国人椎管直径相对较小,临床实践中通常进行的后路融合是介于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之间的手术方式。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微创减压融合术[1],在腰椎病变治疗中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2]。  相似文献   
8.
背景:椎体成形治疗脆性骨折止痛效果确切,但中、长期疗效欠佳,术后有必要开展腰背肌锻炼以改善其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系统性腰背肌锻炼对改善中、远期椎体成形治疗脆性骨折临床疗效的作用。 方法:将接受椎体成形治疗的60例脆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均进行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实验组患者额外接受系统性腰背肌锻炼,先行五点法训练,五点法完成良好者,改三点法,三点法完成良好者改一点法(飞燕式)。 结果与结论:42例患者成功完成2年随访,其中对照组20例,实验组22例。实验组治疗后6个月、1年及2年的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指数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1,2年的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优于对照组 (P < 0.05)。表明系统性腰背肌锻炼对改善椎体成形临床疗效的作用需要6个月得以体现,起效时间较长,但能够长期维持,是椎体成形后必不可少的康复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背景:椎体成形治疗脆性骨折止痛效果确切,但中、长期疗效欠佳,术后有必要开展腰背肌锻炼以改善其临床疗效。目的:评价系统性腰背肌锻炼对改善中、远期椎体成形治疗脆性骨折临床疗效的作用。方法:将接受椎体成形治疗的60例脆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均进行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实验组患者额外接受系统性腰背肌锻炼,先行五点法训练,五点法完成良好者,改三点法,三点法完成良好者改一点法(飞燕式)。结果与结论:42例患者成功完成2年随访,其中对照组20例,实验组22例。实验组治疗后6个月、1年及2年的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年的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系统性腰背肌锻炼对改善椎体成形临床疗效的作用需要6个月得以体现,起效时间较长,但能够长期维持,是椎体成形后必不可少的康复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自从第一个棘突间固定装置X-STOP经FDA批准应用于临床已有10余年的历史[1].笔者3年前在本刊曾撰文《棘突间撑开装置的临床应用带来了什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2]. X-STOP设计者的初衷是在局麻下将此装置置于棘突间,不需减压,手术简单,创伤小,以期达到与减压相似的临床效果,充分贯彻了微创外科理念.后来又发展为减压或不减压兼有固定作用的同类装置,如Coflex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