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58岁(34.5±11.6岁),男12例,女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6例,先天性半椎体后凸畸形4例,结核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先天性侧后凸畸形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3例。翻修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为5.6±3.3年(1~16年)。翻修术前10例冠状面失衡患者冠状面Cobb角45°~85°(64.2°±15.6°),17例矢状面失衡患者矢状面畸形后凸Cobb角75°~110°(92.7°±9.7°)。均在插管全麻下行VCD进行畸形矫正。记录患者翻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一般情况。所有患者翻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均拍摄包括骨盆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冠状面Cobb角,冠状位顶椎偏移距离、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矢状位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及骶骨倾斜角。采用SRS-22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截骨椎体数量1.5±0.6个(1~2个)。手术时间为4~6.5h(5.3±0.7h),术中出血量为600~1300ml(830.0±150.5ml)。所有患者术中脊髓监测未发现在复位过程中有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变化,术中唤醒试验患者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后凸畸形患者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围手术期未发生感染、呼吸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住院时间13.9±2.4d。随访时间18~40个月(27.6±2.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棒断裂、螺钉松动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术后1周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分别矫正至15.7°±4.9°、28.7°±8.7°。术后1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及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变小(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除骨盆入射角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75.5±4.5)%,矢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63.5±5.7)%;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冠状面矫形丢失率为26.5%,矢状面矫形丢失率为34.1%。翻修术后6个月SRS-22量表功能、疼痛、外观、精神健康、满意度评分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VCD在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可重新恢复脊柱矢状面、冠状面的平衡和稳定,尤其在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恢复中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可避免脊髓过度短缩、神经卡压等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经损伤处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Andersson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脊柱后路经损伤处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Andersson损伤的15例患者。男14例,女1例;年龄22~44岁,平均35.7±6.1岁。患者均有腰背痛及后凸畸形,VAS评分6.8±0.8分,ODI为(55.4±12.8)%,局部后凸角51.9°±15.1°,整体后凸角61.6°±27.5°,4例伴有神经功能损伤,术前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楔形截骨,术中进行截骨矫形前对Andersson损伤处的纤维组织和硬化骨进行彻底清除直至显露新鲜的松质骨。随访时间均为2年以上,收集患者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评分(VAS和ODI)和影像学参数(局部后凸角、整体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收集患者术后2年的全脊柱CT检查来评估螺钉置入和固定的情况,应用Bridwell椎间融合评估系统来评估损伤的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79.4±32.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66.1±466.1ml。1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破裂,术中修补。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后痊愈。随访时间24~32个月,平均27.1±2.4个月。术后2年随访时,局部后凸角减小为7.9°±19.0°,平均矫正了44.6°±9.1°。整体后凸角减小为21.3°±10.6°(P0.05)。腰背疼VAS评分改善为0.7±0.6分(P0.05),ODI改善为(15.6±4.3)%(P0.05)。术后2年随访时原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及D级3例均恢复为E级。CT显示Andersson损伤处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均为Ⅰ级愈合。结论:脊柱后路经损伤处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Andersson损伤能够获得良好的融合和矫形效果,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腹部变化及消化功能的改变。方法:2009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后凸畸形患者53例,其中男48例,女5例。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截骨节段为L1~L3。在术前及术后18个月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K),在全脊柱三维CT重建图像上测量正中矢状面腹部面积(AMSPA)、正中矢状面剑突到脊柱前缘的最短距离(MD)及肝门、两侧肾门、脾门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记录术前、术后18个月体重、ODI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RS-22)量表评分。术后18个月对患者消化功能进行评估,食量增加不明显为A组,食量明显增加为B组;大便频率无明显改变(3~4天1次)为1组,大便频率改善明显(1~2天1次)为2组。结果:术后18个月53例患者ODI及SRS-22量表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GK较术前明显变小(P0.05),MD、AMSPA和体重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肝门、脾门、左侧肾门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右侧肾门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29例患者大便频率较术前有所增加,24例改善不明显;33例食量较术前明显增加,20例食量增加不明显。术后18个月1组与2组患者的年龄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的年龄、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1组GK明显大于2组(P0.05),A组GK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对AS后凸畸形患者,通过截骨矫形手术可以缓解脊柱屈曲对脏器的挤压、改善受挤压脏器的位置;术后患者消化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矢状位旋转程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参数包括:肺活量(lung volume capacity,VC)、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MVV)、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maximum expiratory flow volume,PEF)、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和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根据肺功能实测值计算所有肺功能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对其躯干进行术前三维CT重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膈肌旋转角(diaphragm rotation angle,DA)和T1-S1 Cobb角,应用相关软件对正中矢状面上测量的DA和术前T1-S1 Cobb角及肺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30例患者的VC为(68.26±6.78)%,MVV为(56.71±6.90)%,FVC为(69.10±6.34)%,FEV1为(43.24±5.67)%,FEV1/FVC为(46.48±3.81)%,PEF为(78.07±11.91)%,IRV为(54.85±6.37)%,ERV为(63.37±19.73)%;DA为-28.18°±9.67°,T1-S1 Cobb角为49.17°±7.43°。DA与T1-S1 Cobb角呈负相关(r=-0.5337,P0.05),与VC和FVC、PEF、IRV、ERV呈正相关(r=0.6184、0.3893、0.4966、0.3732、0.3633,P0.05),与FEV1、FEV1/FVC和MVV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在矢状位上的旋转程度随后凸程度的增加而加重,肺功能随膈肌旋转程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预防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对融合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的569例患者。排除标准:无内置物微创手术;胸腰段畸形手术;入院前3个月内有感染史;头孢类及万古霉素过敏等;随访少于12个月;术后未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采用常规腰椎后路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方案(术前1h静脉应用头孢呋辛钠2.0g,术中每隔4h追加2.0g,术后24h内给予2.0g)患者纳入对照组(A组,n=363),男195例,女168例,年龄51.5±19.4岁,其中≥55岁162例,55岁201例,平均体重指数(BMI)28.1±6.7kg/m2,吸烟80例,不吸烟283例;采用常规预防感染方案的同时在关闭切口前术野局部应用万古霉素1g患者纳入万古霉素组(B组,n=206),男98例,女108例,年龄53.7±18.6岁,其中≥55岁99例,55岁107例,平均BMI 30.2±7.1kg/m2,吸烟37例,不吸烟169例。两组比较,性别、年龄、BMI、吸烟情况、并存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既往腰椎手术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率、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量、融合节段数、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情况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B组共感染8例(3.88%),显著低于A组的30例(8.26%)(P=0.044)。B组中葡萄球菌4例(1.9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0.49%),显著少于A组的20例(5.51%)及13例(3.58%)(P0.05);感染非葡萄球菌中,B组4例(1.94%)与A组10例(2.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未出现肾毒性及耳毒性并发症。结论:局部预防性应用万古霉素能显著降低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率,同时对术后融合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