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161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71篇
预防医学   6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0篇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病房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9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122例,对其感染病原菌进行检测,统计254株分离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分布情况,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254株分离菌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125株,其中主要包括大肠埃希氏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氏杆菌等,从耐药性来看,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和庆大霉素较敏感,大肠埃希氏杆菌对氨曲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仅对庆大霉素较为敏感。结论在呼吸内科病房中,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较为复杂和多变,临床上要明确主要病原菌的药敏情况,并以此来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常规MRI、CT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36例DAI病例的常规MRI、CT检查资料,结合病理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诊断20例,MRI诊断31例。CT、MRI对DAI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55%(20/36)、86%(31/36),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CT检查共发现病灶36个,MR检查(T1WI、T2WI、FLAIR序列)发现病灶分别为97个、115个、147个,CT与MR各序列发现病灶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常规MRI、CT检查是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基本检查方式。常规MRI检查对DAI的诊断价值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新喋呤与乳酸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按预后将95例脓毒血症患者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生存组65例,死亡组30例,将发病早期的降钙素原、新喋呤与乳酸水平和ACHEⅡ评分进行对比,通过建立ROC曲线探讨标记物对于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结果分析得知3种标记物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在2组患者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3种标记物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标记物阳性结果越多,病死率越高;3项标记物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在0.70~0.78之间。结论降钙素原、新喋呤与乳酸对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对患者的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并且联合检测能够提高预测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肛门直肠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手术证实的26例肛门直肠畸形,每例患儿术前均做了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 8例手术证实为高位肛门闭锁,直肠末端位于PC线以上,直肠末端与肛门窝皮肤之间的距离大于25mm。2例有骶椎或尾椎畸形,1例患有肾结石。3例患有直肠阴道瘘、1例患有直肠尿道瘘。4例肛门括约肌不对称。4例证实为中间位肛门闭锁,直肠末端与PC线平齐,直肠末端与肛门窝皮肤之间的距离约16mm。1例患有直肠尿道瘘。1例肛门括约肌不对称。14例证实为低位肛门闭锁,直肠末端位于PC线以下,直肠末端与肛门窝皮肤之间的距离小于10mm。3例患儿发现有会阴瘘,其中2例显示清楚。13例肛门括约肌正常,1例稍有不对称。结论手术前多层螺旋CT可以直接显示直肠末端的位置及大多数并发畸形,因此可以用于肛门直肠畸形术前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椎板下棘CT、MR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为椎板下棘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脊椎64层MSCT扫描发现有椎板下棘的110例患者进行了CT冠状位三维重建,并测量其长度,其中51例进行了MRI扫描,观察椎板下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椎管、椎间管毗邻关系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椎板下棘出现于T2~L5,出现率较高段在T11、T12及L1、L5,达76.9%。侧别、性别及相邻节段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长度最大均值区间男性为T11、T12,女性为T11、T12和L5,最大均值均位于T12,分别为(4.67±1.2)mm和(5.02±2.11)mm。椎板下棘位置固定,形态特征鲜明,胸段及大部分上腰段的椎板下棘多为长条状,相对窄基底,位于黄韧带的外侧缘,尖端指向下方,一般只对硬膜囊形成压迫,压迫程度相对较重,对椎间管压迫较少。而下腰段的椎板下棘多为相对宽基底的锥状,尖端指向前外下方,常常超过黄韧带的范围,对硬膜囊和椎间管均可形成压迫,且对椎间管压迫相对明显。结论脊椎64层MSCT矢状位重建及冠状位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椎板下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椎管、椎间管的毗邻关系,脊椎MRI扫描则能直观显示椎板下棘对硬膜囊的压迫情况。  相似文献   
76.
目的基于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测量评价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12纳入的20位健康志愿者,对L_4~S_1节段相关解剖参数进行MRN测量分析,比较L_4、L_5神经根与上位椎弓根距离,比较L_(4、5)与L_5S_1安全三角面积,比较L_4、L_5、S_1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以及L_4、L_5、S_1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距离。结果 20例均顺利完成MRN扫描,L_5神经根与上位椎弓根距离较L_4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5)与L_5S_1安全三角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4神经根与硬膜囊矢状面夹角与L_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_1神经根与硬膜囊矢状面夹角较L_4与L_5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L_5、S_1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_5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的距离大于L_4,S_1神经根与硬膜囊边缘的距离大于L_4、L_5。结论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在下腰椎是安全、可行的,MRN技术可对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的安全工作区域进行术前评估,对减少神经损伤并发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气切型雾化器调控低流量有氧雾化在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126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3组,持续雾化组42例,使用0.45%氯化钠250 mL持续缓慢滴入气切型氧气雾化器内,调节氧流量1~3 L/min,通过氧气动力雾化器将湿化液持续喷雾进行气道湿化;持续滴入组42例,使用0.45%氯化钠250 mL通过输液器接输液调节器可控持续缓慢滴入气道内;人工鼻组42例,使用人工鼻进行人工气道护理。结果持续雾化组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持续滴入组和人工鼻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切型雾化器调控低流量有氧雾化在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护理中的作用显著,既可有效湿化,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相关耐药机制和治疗对策。方法细菌鉴定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法,通过产碳青霉烯酶确证试验(改良Hodge试验)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KPC-2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同时调查感染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常规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Hodge试验阳性,PCR检测到KPC-2基因,序列测定与GenBank1i844849序列一致。患者经拔除气管插管,人住隔离病房,加强支持治疗后,1个月内未检测到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加强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监测,提高对泛耐药菌的认识有助于感染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胸腔镜辅助开胸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胸腔镜辅助开胸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超前镇痛组(A组)20例于手术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常规镇痛组(B组)20例于手术缝皮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对照组(C组)20例不给予帕瑞昔布钠.3组患者术后均行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分别记录术后1、2、4、8、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24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的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术后1、2、4、8、12 h VAS评分,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的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术后1、2、4、8、12 h VAS评分,术后24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的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于胸腔镜辅助开胸术超前运用,能减少术后PCIA曲马多用量,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声像图特征,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住院治疗的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者的超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妊娠囊位置、子宫切口部位回声、瘢痕处肌层厚度、妊娠囊与子宫切口关系以及血流分布。结果 30例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者超声诊断正确18例,误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93.3%。所有孕妇在宫腔正常位置未见妊娠囊,在子宫下段切口部位可见妊娠囊或混合性团块,妊娠囊或团块与膀胱之间的子宫肌层明显变薄。根据声像图特征,将子宫下段瘢痕妊娠分为妊娠囊完全嵌于瘢痕型(13例)、妊娠囊部分向宫腔内生长型(6例)及瘢痕处混合性团块型(11例)。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观察瘢痕处妊娠囊或混合性团块周边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PW显示平均RI值〈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提供较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