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92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260篇
预防医学   12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18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TXT+FOLFOX4方案联合沙利度胺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6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TXT+FOLFOX4方案联合沙利度胺进行治疗,2周为1个周期,化疗4个周期后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可评价,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1例(58.3%),稳定(SD)11例(30.5%),进展(PD)4例(11.1%)。患者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外周神经毒性、乏力、贫血、粒细胞减少等。结论 TXT+FOLFOX4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晚期胃癌有较好的疗效,是很好的晚期胃癌一线化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6岁,因“肛旁肿痛3d”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8℃,血压、呼吸、脉搏均正常,心、肺、腹均无异常。专科检查:肛缘外9点位距肛门约5cm处见一红肿包块,大小约2cm×3cm,中央有波动感,局部皮肤潮红,皮温较高,压痛。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3.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多,肺炎支原体的耐药率也日趋增加。MPP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其临床表现除呼吸系统本身症状以外常可累及消化、血液、神经、心血管、泌尿等其他多个系统。对于MPP的治疗目前主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免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对症治疗等。本文将对儿童MPP的诊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股-闭孔-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2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FOS组(34例)和PLPB组(28例)。FOS组患者行股-闭孔-坐骨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PLPB组患者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神经阻滞成功率、临床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同时由未参加本研究的疼痛管理小组成员对患者术后24 h内静息以及运动状态下视觉模拟法(VAS)评分。结果 FOS组和PLPB组年龄、性别和BMI间无差异(P0.05)。FOS组各时间点HR、SBP、DBP相比无差异(P0.05);而PLPB组患者在T5和T6时间点SBP与T0时间点相比显著下降(P0.05),而各时间点的HR、DBP均无差异(P 0.05)。FOS组患者的神经支配皮区针刺感觉阻滞成功率为99%~100%,而PLPB组为92%~100%。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麻醉药物中毒现象,PLPB组1例患者发生麻醉后尿失禁。FOS的麻醉方式能够显著减轻患者术后24 h内的疼痛感。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闭孔-坐骨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式,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相比,HR、SBP与DBP均比较稳定,阻滞成功率更高,且还能够显著减轻术后疼痛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CT征象在周围型肺癌(PLC)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2年2月我院诊治的PLC患者53例,分析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出在不同组织病理类型PLC中有意义的CT征象,采用多元Logistic筛选出特定PLC类型中更多及更少出现的CT征象,绘制上述CT征象对特定PLC类型的诊断价值的ROC曲线。 结果空泡征、深分叶征、磨玻璃征、空气支气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在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PLC患者中存在差异(P<0.05);腺癌更多出现空泡征,鳞癌更多出现深分叶征,鳞癌更少出现磨玻璃征,腺癌更容易出现毛刺征,腺癌更容易出现支气管血管集束征(P<0.05);多个CT征象的联合可进一步提高特定组织病理类型PLC的诊断正确率(P<0.05)。 结论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PLC具有不同特点的CT征象,多种CT征象的联合有助于进一步确诊特定组织病理类型的PLC。  相似文献   
16.
王丽  谢少清 《中国伤残医学》2012,20(5):128-129,131
<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OP)俗称煤气中毒,好发于冬季寒冷季节,是院前及院内急救中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是全球范围内意外中毒造成死亡的首要病因[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的气体,常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吸入造成急性中毒,CO吸入体内后,85%与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COHb,COHb不能携带氧,且不易解离,造成组织的缺氧,导致低氧血症[2]。其发病急、症状重,如不及时救治可危急生命。近年来,有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及护理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一些新的疗法,现就其急救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评价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用药时机、剂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09年4月至2013年8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对比不同溶栓时间患者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 h溶栓者12例、3~6 h溶栓者15例、>6 h溶栓者8例;<3 h溶栓者与≥3 h溶栓者年龄、性别、合并症、梗死部位、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应用尿激酶溶栓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再通20例,平均溶栓时间(1.9±1.5)h,低于溶栓失败15例(4.3±1.0)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再灌注心率失常发生率与发生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2例,死亡率5.71%,<3 h溶栓者、病发≥6 h溶栓者死亡率、肺水肿发生率、牙龈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溶栓者、≥6 h溶栓者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h,应积极行尿激酶溶栓,有助于降低并发、死亡风险,发病3~6 h可以溶栓,大于6 h不应溶栓,可增加并发风险,收益小,风险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临床队列研究的方式探究大环内酯耐药肺炎支原体( MP)感染患儿的特征和临床结局。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200例支原体肺炎患者。首先对患者行咽分泌物核酸检测,检测是否存在肺炎支原体核酸,之后进行肺炎支原体体外培养,培养阳性者再加以体外药物敏感度测定。同时根据胸片结果将患者分为肺实变组和非实变组,最后观察、比较并记录患者临床结局。结果200例患者确诊MP感染的有96例(48%),MP培养阳性者50例,48株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大环内脂耐药,2例大环内酯类体外敏感。所有MR感染患儿有持续性发热、干咳、高热,其中有10例患者有X线胸片肺实变阳性结果,两组患者最终均痊愈,但肺实变组有更长的发热时间,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M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可达96%,MP感染合并肺实变会导致患儿发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延髓麻痹患者置入胃管的方式。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脑卒中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胃管置入法;观察组患者利用导丝作为支持进行胃管置入。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胃管置入的总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延髓麻痹患者,利用导丝作为支持置放胃管的安全性较高,更适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多次感染发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手足口病发病个案数据,对阜阳市2013年手足口病多次感染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阜阳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4 768例,其中多次感染病例511例,多次感染比例为2.06%;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7月,5月达高峰;不同年龄组间手足口病多次感染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63,P=0.00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2岁年龄组,占90.80%;两次感染发病时间间隔最短11d,最长326d,平均(107±77)d,75%的病例再次感染发生在初次感染发病后5个月内;病原学分布以EV71感染为主。结论手足口病存在多次感染现象,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