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54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7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游离组织瓣在矫治半侧颜面发育不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我们采用吻合血管的肩胛游离皮瓣和腓骨肌皮瓣配合正颌外科治疗8例严重半侧颜面发育不全患者,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2.
目的通过分析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患者的病历资料,建立生存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18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SACC患者的病历资料,选择10个可能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病理因素,通过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预后指数方程.然后根据预后指数(PI)将患者分为高、中、低危险3个组,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3个组的生存曲线,得到各组总的累积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结果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SACC确诊时的年龄、临床症状、TNM临床分期、治疗方式、手术切缘与总累积生存率有关(P<0.05).预后指数方程为PI=0.031X2+0.665X5+0.420X6-0.576X7+0.999X10.根据预后指数分为低危险组(PI<3.57)、中危险组(PI=3.57~4.50)、高危险组(PI>4.50),预后指数越小,患者预后越好.3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年、7年和4年,10年总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3.56%、31.45%和11.20%.结论生存预测模型能够较全面反映SACC患者的预后,可预测不同患者的生存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对单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伴小颌畸形患者进行同期的牵引成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对7例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的成人患者进行同期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及下颌骨体(13侧)的牵引成骨治疗.术前经睡眠多导图仪(polysomnography,PSG)检查,7例患者均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OSAHS),其中3例为重度OSAHS,另4例为轻、中度OSAHS.6例患者行双侧下颌骨体延长,1例患者行单侧下颌骨体延长.7例患者的TMJ强直均行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手术包括两个术式:TMJ强直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和小颌畸形的牵引成骨治疗.术后间歇期5~7天,牵引速度1 mm/d,分4次进行.稳定期为3~5个月.术后即行开口训练.每一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头影测量及PSG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OSAHS症状均减轻或消失.除1例术前重度者术后诊断为轻度外,其余6例患者术后PSG检查结果显示均已达到治愈标准.7侧关节强直经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矫治后,开口度均恢复正常.牵引间隙内成骨良好,未见感染及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复查18~51 个月,平均随访复查时间34.3 个月.无小颌畸形及关节强直复发.结论:同期的牵引成骨治疗可有效矫治成人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及OSAHS.手术方法简便、风险小,能有效缩短治疗疗程,减少手术次数.术后开口训练对牵引间隙内的骨形成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聚DL-乳酸膜植入引导羊腭部软组织缺损修复过程中材料微观结构的变化。方法 建立8只羊硬腭部洞穿性缺损实验动物模型,植入聚DL-乳酸膜引导修复腭部软组织缺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术前及术后1、2、4、6个月该膜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植入前,聚DL-乳酸膜表面呈有规律的网状结构;术后1个月 ,聚DL-乳酸膜表面结构仍较规则,网状结构边缘变得圆钝;术后2个月,聚DL-乳酸膜表面网状结构粗糙而不规则;术后4个月,聚DL-乳酸膜表面网状结构破坏;术后6个月,聚DL-乳酸材料成为松散的不定形堆积物。结论 聚DL-乳酸膜在腭部组织愈合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当组织愈合后,该材料开始丧失其力学强度,并逐渐被机体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75.
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机器人在很多领域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已经研制成功了应用于制造业、勘探、娱乐、军事、医疗护理等领域的种类繁多的智能机器人[1].医疗机器人尤其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辅助手术机器人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使用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2].  相似文献   
76.
近年来,随着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和医联体的建立,大型综合医院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功能定位日益凸显,来诊的口腔癌患者常伴有全身情况复杂的系统性疾病,传统的单一诊疗模式难以达到医疗需求。为此,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了进一步规范口腔癌患者的MDT,组织专家制订了本专家共识,对诊疗流程、常见系统性疾病的诊治等给出了规范化建议,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描述安氏Ⅲ类伴面下部过长患者的正畸治疗及正颌手术术式,评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 研究样本包括36名安氏Ⅲ类伴面下部过长患者(14名男性,22名女性,平均年龄24.3岁).所有病人均采用上颌Le Fort I型截骨术(上颌骨向上、向前移动)以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下颌骨逆时针旋转及后移).拍摄术前正畸治疗前(T1)及术后正畸治疗后(T2)的头颅侧位片.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的变化.结果 正颌手术改正了矢状向及垂直向异常.(牙合)平面变平,下颌角变小.后面高与前面高的比值(S-Go/N-Me)增加了2%(P<0.01),但下面高与全面高的比值(ANS-Me/N-Me)变化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 通过双颌手术及正畸联合治疗,很好的实现了对Ⅲ类伴面下部过长患者垂直向距离的控制,从而获得很好的美观及功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在牙槽嵴裂植骨术中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能否提高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植骨术后效果。方法对63例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共72侧裂隙以自体髂骨松质骨行牙槽嵴裂植骨术,术中同时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术后至少3个月时按照Bergland标准评价其上颌前部咬合片,统计临床成功型所占的比例,并与按相同手术方法植骨但未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植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脱细胞真皮基质组的临床成功率为75%,高于对照组(51%)。其中单侧牙槽嵴裂组53侧裂隙的成功率为81%,高于对照组(56%);双侧牙槽嵴裂组19侧裂隙的临床成功率为58%,与对照组(42%)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在牙槽嵴裂植骨术中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结合造影及涎腺内镜表现对慢性阻塞性腮腺炎进行分类,分析内镜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43例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患者进行内镜检查与治疗,分析造影与内镜图像特点.43例中累及双侧腮腺21例,单侧22例.根据病变程度,采取普通灌洗、机械扩张或球囊扩张等治疗,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43例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可分为3种,①轻度,主导管存在狭窄和扩张,但1.1 mm内镜可通过;②中度,主导管存在一处重度狭窄,内镜不能直接通过;③重度,主导管存在2处以上重度狭窄或弥漫性狭窄.经3 ~ 17个月的随访,效果评价为显效33侧,缓解18侧,无效11侧,失访2侧;总有效率82% (51/62).结论 涎腺内镜对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具有重要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存活蛋白(survivin)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口腔鳞状细胞癌21例(试验组)及良性肿物10例(对照组)的口腔脱落细胞、唾液、血清及组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标本中存活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试验组脱落细胞的存活蛋白表达质量浓度[(43.93±33.30)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8.49±3.73)ng/L] (P<0.01);口腔脱落细胞存活蛋白表达浓度随淋巴结转移而升高(P<0.05);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存活蛋白mRNA的表达通过相对定量倍数关系比较,为正常组织的3.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存活蛋白在口腔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口腔脱落细胞的存活蛋白检测可早期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