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无创影像检查方法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创影像检查方法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导致的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且一侧或双侧下肢动脉行DSA和无创影像检查的227例患者(292条下肢动脉).无创影像检查方法包括CTA、三维增强MRA(CE-MR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中的至少1种.共169条下肢动脉行CTA检查,123条下肢动脉行CE-MRA检查,194条下肢动脉行DUS检查.对血管进行分支分级,将血管分为1级(膝上动脉)、2级(膝下动脉)和3级(足背动脉).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CTA、CE-MRA和DUS诊断下肢动脉中、重度狭窄病变的效能,并采用一致性分析评价DSA和无创影像检查方法诊断不同下肢血管分支分级中、重度狭窄病变的一致性.结果 CTA诊断糖尿病下肢1、2、3级动脉中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100%(56/56)、97.6%(82/84)和93.8%(30/32),诊断重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100%(19/19)、94.4%(34/36)和61.5%(8/13);诊断中、重度狭窄的准确度为95.9% (162/169) ~ 99.4% (168/169);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60~ 0.916,P<0.05.CE-MRA诊断糖尿病下肢1、2、3级动脉中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93.2% (68/73)、97.2% (103/106)和93.2%(69/74),诊断重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91.3%(21/23)、80.8% (42/52)和42.1%(8/19);诊断中、重度狭窄的准确度为86.2%(106/123)~96.7%(119/123);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67 ~ 0.868,P<0.05.DUS诊断糖尿病下肢1、2、3级动脉中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89.9%(62/69)、88.8%(87/98)和79.2%(42/53),诊断重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3.1%(19/26)、84.8% (39/46)和44.4%(8/18);诊断中、重度狭窄的准确度为89.7%(174/194) ~ 93.8%(182/194);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476~0.864,P<0.05.结论 CTA、CE-MRA及DUS等方法评价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具有较高准确性,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对于下肢动脉重度狭窄的评价CTA优于CE-MRA及DUS.  相似文献   
52.
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比较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不同引流方法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6年3月-2007年2月应用PTBD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91例,男57例,女34例,年龄30-81岁,平均(60.4±11.6)岁。行PTIEBD(内外引流)的患者随机入组:IED-A组(餐后关闭引流2小时)20例、IED-B组(日间关闭引流)20例、IED-C组(持续关闭引流)15例;行PTEBD(外引流)患者36例。对术前3天内、术后2-4天、术后8-10天、术后1个月外周血总T细胞(TC)、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及TH/TS、免疫球蛋白(IgG, IgA, IgM)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结果术前3天内各组各免疫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TC、TH及TH/TS水平IED-B组>IED-A组>ED组,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IgG、IgA水平ED组>IED-A组>IED-B组, IED-B组与E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较术前TC、TH及TH/TS、IgG、IgA水平IED-A组、IED-B组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D-C组TC、TH及TH/TS、IgG、IgA水平术后2-4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ED-A组、B组术后梗黄患者免疫功能可明显恢复,其中IED-B组效果较好;ED组及IED-C组梗黄患者免疫功能无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测量扩散峰度成像(DKI)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DWI参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59例乳腺肿块性病变患者(62个病变)。MR检查包括动态增强MRI、IVIM DWI和DKI。分别于动态增强MRI强化最明显处设置ROI,测量其标准扩散系数(ADCstand)、慢速扩散系数(ADCslow)、平均峰度值(mean kurtosis,MK)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MD);于病灶实性部分最大层面沿病变边缘勾画ROI,测量病灶整体的ADCstand-max、ADCslow-max、ADCfast-max、MK-max、MD-max,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各参数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比较AUC。结果 62个病变中,良性36个,恶性26个。良恶性病变间ADCstand、ADCstand-max、ADCslow、ADCslow-max、MK、MK-max、MD、MD-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ADCslow联合MK的AUC最大(0.915),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84.6%。ADCstand与ADCstand-max(Z=1.465,P=0.143)、ADCslow与ADCslow-max(Z=1.013,P=0.311)、MK与MK-max(Z=1.021,P=0.307)、MD与MD-max(Z=1.428,P=0.153)间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各DKI和IVIM DWI参数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不同测量方法之间鉴别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的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肋骨骨折患者行胸部数字化X线双能量减影检查,每例患者分别获得标准图像、软组织像及骨组织像。比较标准图像和骨组织图像对肋骨骨折的显示率。结果 80例患者共发现116处肋骨骨折,标准像、骨组织像对腋肋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83.2%、98.5%。骨组织像显示季肋部、肩胛骨及膈肌重叠处肋骨骨折比标准胸片清晰并能清晰显示多根肋骨骨折。结论 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有重要价值,骨组织像能明显提高肋骨骨折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ND)的影像标志物,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急诊或神经内、外科收治的SAP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比较容积高分辨率CT(VHRCT)与常规高分辨率CT(CHRCT)的图像质量,探讨VHRCT的可行性.方法 对Catphan 412模具行VHRCT及CHRCT扣描,测量和记录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噪声及放射剂量并进行比较;对32例患者行VHRCT及CHRCT检查,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比较.模具部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噪声的差异;临床部分采用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模具研究中,VHRCT横断面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与CHRCT相同,均为11 LP/cm,其z轴分辨率为12 LP/cm.剂量相近时,VHRCT的噪声为(69.18±2.77)HU,大于CHRCT的噪声(54.62±2.12)HU,(t=-15.929,P<0.01);噪声相近时,VHRCT的剂量较CHRCT增加19.09 mGy.临床研究中,VHRCT与CHRCT横断面图像的质量评分分别为3.22与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19,P>0.05),VHRCT与CHRCT冠状面蕈建图像的质量评分分别为3.05与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88,P<0.01).结论 对于64层CT,VHRCT的横断面图像质量接近CHRCT,多平面重组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可广泛应用,其扫描剂量尚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病灶MRI动态增强半定量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 44例乳腺病患者经病理证实分为良恶性2组,术前行MRI动态增强后计算时间-信号曲线半定量参数,并对所有病灶进行CD34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表达进行评分,评价半定量参数与其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24例,乳腺良性病灶20例.恶性组中最大排泄率(Ewash)、最大排泄速率(Vwash)及最大相对强化斜率(Eslop)与VEGF评分有显著性正相关(r=0.561,0.522,0.573, P<0.01),而达峰时间(Tmax)与VEGF评分呈一定的负相关(r=-0.418,P<0.05);良性组的强化参数与VEGF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1).恶性组中VEGF阳性组的微血管密度(MVD)显著性高于阴性组,2组有显著性差异的参数是最大强化速率(Vmax)(P<0.01),而良性组中VEGF阳性组与阴性组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 恶性肿瘤MRI T1动态增强半定量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riantⅢ,EGFRv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leinase-2,MMP-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66例人食管癌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印迹实验检测EGFRvⅢ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MP-2表达,评价EGFRvⅢ、MMP-2在食管癌病人的性别、年龄、TNM分期、病理分级等临床参数组中的表达分布。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EGFRvⅢ与MMP-2表达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显示EGFRvⅢ、MMP-2在肿瘤组织表达的平均灰度净值分别为22.46±4.21、37.46±6.18,在瘤旁正常食管组织平均灰度净值分别为5.54±3.01、9.80±2.24,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blot显示EGFRvⅢ在肿瘤和正常组织表达的平均灰度净值分别为0.83±0.15、0.083±0.049,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9.362,P〈0.001)。EGFRvⅢ与MMP-2相关性系数r=0.766,P〈0.001,成正性线性相关;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生长方式组中EGFRvⅢ、MMP-2的表达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不同TNM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GFRvⅢ在食管癌中特异性表达,MMP-2与EGFRvⅢ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提示MMP-2与EGFRvⅢ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用于评价伊达拉奉防治肺柃塞缺血-再灌注损伤(PTE-IRI)疗效的价值.方法 杂种犬20只,用球囊栓塞犬的右肺下叶动脉4 h,然后再撤除球囊,使血流再灌注4 h,制备PTE-IRI模型.根据实验动物是否用伊达拉奉和应用的时间,用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即A组:缺血时和再灌注时均不用伊达拉奉;B组:缺血时用伊达拉奉,再灌注时不用;C组:缺血时和再灌注时均用伊达拉奉;D组:缺血时不用伊达拉奉,再灌注时用.每组又分为缺血前、缺血4 h和冉灌注4 h 3个时间点,分别在这些时间点进行肺部CT平扫及CT灌注扫描.测量右肺下叶局部肺实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动物再灌注4 h CT检查主要表现为右肺下叶的肺水肿.(1)右肺CT灌注扫描组间比较:再灌注4 h A、B、C、D组的BF分别是(259.4±15.7)、(293.7±7.9)、(379.4±14.5)、(382.5±16.6)ml·min-1·100 g-1,MTT分别是(3.1±0.2)、(2.6±0.2)、(2.2±0.1)、(1.9±0.2)s;除C组和D组间的BF和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其他各组间BF和MT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各组间B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内比较:A组和B组缺血前和再灌注4 h间的BF[缺血前A组为(397.2±19.2)ml·min-1·100 g-1,B组为(393.2±16.1)ml·min-1·100 g-1]和MTT[缺血前A组为(1.8±0.1)s,B组为(1.8±0.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缺血前和再灌注4 h A组BV分别为(12.0±0.9)、(12.2±1.0)ml/100 g,B组分别为(11.9±1.5)、(12.2±1.3)ml/100 g,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和D组缺血前和再灌注4 h间的BF、MTT、B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伊达拉奉可减轻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用于其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