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目的探讨分析血红蛋白浓度与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后的生存率及局部肿瘤控制率之间的关系.方法1993年3月~1999年1月,选择收治非小细胞肺癌(Ⅰ~Ⅲ期,T1-4N0-3M0)218例,于放射治疗前根据血红蛋白(Hb)浓度分3组(贫血组、正常组和高血红蛋白组).根据放射治疗中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分为2组(Hb升高组及Hb降低组).全部病例均予以根治性放射治疗,常规分割.对其生存率及局部肿瘤控制率予以观察、对比分析.结果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放射治疗前升高血红蛋白量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局部肿瘤控制率;放射治疗中血红蛋白量的升高及降低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结论升高血红蛋白量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及局部肿瘤控制率.  相似文献   
92.
目的:回顾性分析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IMRT)的长期随访结果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136例初治头颈部肿瘤接受全程IMRT,48例(35.3%)联合化疗。手术联合放疗平均剂量62.14 Gy(50~73 Gy),根治性放疗平均剂量68.99 Gy(56.4~77 Gy)。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3年局控率、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3.2%、93.2%、75.8%、66.4%、67.6%。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模式、放疗前有无贫血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急性0、1、2、3级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71.3%,24.3%,0.7%;0、1、2、3、4级黏膜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22.8%,57.4%,14.7%,0.7%。治疗结束1年后1、2、3度口干发生率分别为21.3%、16.2%、0.7%。结论:IMRT联合手术和化疗治疗头颈部肿瘤可取得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临床分期、治疗模式、放疗前有无贫血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3.
1病例报告 病例1,患者女,27岁.2005年或头晕、恶心和呕吐1个月,发现小脑占位病变,考虑髓母细胞瘤.于2005-10初入我院神经外科,于2005-10-25行颅后窝开颅小脑髓母细胞瘤切除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后症状好转,术后病理示髓母细胞瘤(图1A).术后行头部伽玛刀治疗.此后病情平稳.2008-07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乏力,进而出现右腿乏力进行性加重,复查MR检查提示,胸5、胸9~11、骶1~2椎管内多发转移瘤.遂于2008 10-27行胸9~11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髓母细胞瘤.术后腰部疼痛好转,右腿乏力加重,为进一步治疗收住我科,行全脑全脊髓放疗及局部残留肿瘤放疗.  相似文献   
94.
汪婷  刘小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846-4846
碘帕醇注射液是非离子型水溶性造影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较为广泛,使用也较为安全,但不良反应偶有发生[1].我科2010-09遇1例应用碘帕醇注射液行2次头颈部增强CT致不良反应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分析CT图像为基础三维适形放疗联合顺铂同期化疗对晚期宫颈癌患者疗效及副反应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08年本科收治的181例Ⅱa~Ⅳa期宫颈癌患者资料,其中年龄32~82岁(中位数50岁).放疗采用以CT图像为基础的三维适形放疗和三维192Ir后装照射技术,同期联合顺铂单药每周化疗方案.结果 随访中位数34个月,随访率为92.2%.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73.4%、无瘤生存率为70.4%、盆腔控制率为91.3%.肿瘤直径≥4 cm和<4 cm者总生存率分别为66.9%和86.4%(χ2=6.29,P=0.012).RTOG分级急性胃肠道副反应1、2级发生率分别为40.0%、45.0%,泌尿系副反应l、2级发生率分别为19.9%、4.4%.RTOG分级晚期下消化道副反应3+4级发生率为4.9%.结论 以CT图像为基础三维适形放疗和三维192Ir后装照射技术联合顺铂同期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疗效较好,并对降低晚期严重副反应的发生有益.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treatment related toxicities for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treat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 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7 to February 2008, 181 patients with stage ⅡA-ⅣA cervical canc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T-based three-dimensional external beam and 192Ir intracavity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weekly cisplatin-based chemotherapy. The median age was 50 years (range, 32 to 82 years). The overall survival ( OS),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and local control (LC) rates were calcalated by Kaplan-Meier metho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compared using Log-rank test. The treatment related toxicitie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 (RTOG) criteria. Results With a median follow-up time of 34 months and following rate of 92. 2%, the 3-year OS, DFS and LC rates were 73.4%, 70. 4% and 91.3%,respectively. The 3-year OS rate was 66. 9% for patients with tumor diameter ≥4 cm and 86. 4% for those with tumor diameter <4 cm( χ2 =6. 29 ,P =0. 012). The incidences of grade 1 and grade 2 acute toxicities of the low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the genitourinary system were 40. 0% ,45.0% and 19. 9% ,4. 4%,retro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grade 3 or more acute toxicities. The incidence of grades 3 or 4 late toxicities of the low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as 4. 9%. Conclusions CT-based three-dimensional external beam and 192Ir intracavity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can achieve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for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The acute and late toxicities a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historic controls as a result of incorporation of 3DCRT technique.  相似文献   
96.
X-刀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技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根  郭艳  章翔  宋少军  魏丽春  石梅 《医学争鸣》2001,22(20):1912-1913
0 引言 果体区肿瘤的发病率很低 ,只占颅内肿瘤的约2 % ,但是由于其位置深 ,周围有很多重要结构 ,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之一 ,开颅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很高 ,很难达到根治 [1 ] .利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产生的 X-射线束进行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的 X-刀技术 ,近年已得到很大发展 ,为治疗松果体区肿瘤提供了新方法[2 ] .我院于 1996年引进美国 Radionics公司 RSA- 3型 X-刀 ,1996 - 0 6 / 2 0 0 0 - 0 6 ,共治疗松果体区肿瘤 86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松果体区肿瘤患者 86 (男 6 1,女 2 5 )例 ,平均年龄34 .8(13~ 76 )岁 …  相似文献   
97.
放疗前后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含量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艳  石梅  韩良辅  范风云  魏丽春 《医学争鸣》2002,23(16):1536-1536
0 引言 有关内皮素 (endothelin,ET)的研究多侧重于其在心脏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1 ] ,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 ET不仅是一种缩血管活性物质 ,而且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有人发现癌细胞能分泌 ET- 2 ,因而肿瘤患者的血浆中 ET- 1的水平较高 ,表明其在肿瘤的生长和分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 .我们采用放射免疫法 ,对 35例恶性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前后及 30例正常人血清 ET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和比较 .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我科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 35例 ,平均年龄(37.6± 1 7.7)岁 ,经影像学或病理活检确诊 .其中肺癌 1 1例、乳腺癌 8例、…  相似文献   
98.
一种降低腔内放疗副作用的方法孙朝阳,张水鱼,马海昕,王志祥腔内近距离放疗是治疗宫颈癌的一种方法,但由于官腔偏移所造成的剂量分布有较大差距,而且官腔区小而不规则,采用治疗计划系统制订治疗计划也难以补偿,导致盆腔内照射剂量分布不合理,产生剂量热点和冷点,...  相似文献   
99.
维甲酸及氟伐他汀对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江枫  戚好文  梁军  蒙育林  任东青 《医学争鸣》2003,24(18):1707-1709
目的 :观察维甲酸 (RA)、氟伐他汀 (Flu)对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 :雌性SD大鼠 10 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C组 )、单纯照射组 (R组 )、RA治疗组 (W组 )、RA联合Flu治疗组 (F组 )和地塞米松 (Dex)治疗组 (D组 ) .后 4组动物经硫喷妥钠ip麻醉后 ,行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 ,照射后次日W组每日灌服RA 2 0mg·kg -1·d -1,F组灌服Flu、RA各 10mg·kg-1·d-1,D组灌服Dex 3.33mg·kg-1·d-1.于照射后 5 ,15 ,30 ,6 0d活杀动物 ,切片行HE和甲苯胺蓝染色 ;透射电镜 ;TGF β1mRNA原位杂交检测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结果 :R组在照射后 30 ,6 0d肺间质面密度逐渐增大 (P <0 .0 1) ,而W、F组与同期R组比较明显减小 (P <0 .0 1) ,D组 30d减小 (P <0 .0 5 ) .R组在照射后 6 0d与C组相比肥大细胞数增多 (P <0 .0 1) ,而W、F、D组与同期R组比较减少 (P <0 .0 1) .R组 6 0d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 ,II型细胞线粒体、内皮细胞肿胀 ;W、F组间质胶原纤维减少 ,II型细胞线粒体肿胀消失 .R组照射后 30 ,6 0d与C组比较TGF β1mRNA表达明显增强 (P <0 .0 1) ,W、F组在照射后 30 ,6 0d与同期R组相比减弱 (P <0 .0 1) .结论 :RA联合Flu较RA单用能更好地减轻放射性肺炎 ,抑制胶原纤维增生 ,从转录水平抑制TG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apneasyndrome,SAS)患者夜间平均动脉血压(meanarterypressure,MAP)与血浆中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angiolensionⅡ,AngⅡ)、心钠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浓度的变化。方法: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确诊SAS和对照组并记录MAP,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SAS患者和20例对照组血浆中内皮素、AngⅡ、心钠素和CGRP浓度。结果:SAS患者血浆内皮素、AngⅡ、心钠素浓度显著升高,与MAP呈正相关(r=0.65,0.56,0.63,P<0.05);血浆CGRP浓度显著降低,但与MAP无关(r=-0.29,P>0.05)。结论:SAS患者夜间MAP升高,可能与血浆中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