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71.
目的探讨胞嘧啶脱氨酶(CD)自杀基因转染U251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的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CD基因转染U251恶性脑胶质瘤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U251-CD),采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FCM)凋亡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检测CD基因的表达及其功能。结果CD基因成功转染U251细胞。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RT—PCR证实阳性细胞有CD基因表达,抗-CD-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细胞浆染色阳性.U251-CD细胞加入5-氟胞嘧啶(5-FC)后,FCM显示细胞凋亡峰,HPLC可检测到5-FC培养液内有5-氟尿嘧啶(5-FU)产生。结论CD基因能够在U251细胞表达.并具备将5—Fc转变为5-Fu的功能,造成肿瘤细胞凋亡.CD-5-FC系统可作为恶性脑胶质瘤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2.
GAP-43基因及TH基因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化细胞及双基因表达的方式对生长相关蛋白质(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基因及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基因在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将GAP-43及TH基因分别构建入逆转录病毒载体中,再将含重组DNA的病毒上清感染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后移植入PD大鼠脑内,了解PD鼠旋转行为的改善情况。结果:TH基因治疗组及TH+GAP-43基因治疗组PD鼠旋转行为改善明显,GAP-43基因治疗组无明显治疗作用,结论:TH对PD有明显的治疗作用,GAP-43可促进TH的疗效。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观测大鼠脑损伤后NGFmRNA表达变化及IL 1β对其的影响 ,探讨NGF及IL 1β在脑创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建立流体脑创伤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RT PCR、分子杂交及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 ,观测脑创伤后NGFmRNA的表达变化以及外源性IL 1β对其的影响。 结果 NGFmRNA在伤后 12h脑伤灶及其周围即出现表达的增加 ,在脑致伤后2 4h及 3dNGF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 ,达到峰值 ,其后逐渐降低但表达仍然高于对照组。IL 1β处理组致伤后 3h即出现NGFmRNA表达的增加 ,NGFmRNA的含量明显高于单纯致伤组及对照组 (P <0 .0 1) ,并在伤后 2 4h达到峰值。结论 脑创伤后NGFmRNA表达的增加可能和创伤早期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和修复机制有关。IL 1βmRNA的表达增加早于脑创伤后NGFmRNA的表达增高。外源性IL 1β能提高脑创伤后NGF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TCD、DSA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8例,实施狭窄段置入自膨式支架(WALISTENT或SMART),12例行后扩张,11例使用滤器装置,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以及影像学的改变。结果 2例手术失败未能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并发脑出血1例,脑栓塞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除1例脑出血死亡外,其余2例治疗后恢复;其余43例患者均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1~6个月的随访中,无1例出现复发。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可行性好,近期疗效肯定,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选择及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根据病灶的部位、大小及供血动脉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法。89例中血管内栓塞治疗72例;单纯手术病灶切除5例;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2例;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手术切除8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2例。结果 血管内栓塞治疗的72例病例中(Ⅰ~Ⅴ级)100%闭塞20例,70%~90%闭塞34例,50%~60%闭塞11例,30%~40%闭塞的7例。手术切除全部病灶的13例(Ⅰ~Ⅱ级)。结论 血管内栓塞、显微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都是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的有效手段。血管内栓塞治疗能减少畸形血管团,降低血流量,更好地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放射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寻找ASA-602立体定向仪的立体定位计算方法。方法 先根据中心点与靶点的关系,计算出靶点的坐标值(X、Y、Z);然后根据立体定位框架上的固有数值,找出靶点测量值(X2、Y2、Z2)与靶点标值的关系。结果 无论靶点与中心点的关系如何,都可直接将靶点测量值换算成靶点坐标值。即:X=X2,Y=Y2 40,Z=Z2 40。结论 该方法简便、直观,适合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研究影像导航辅助显做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疗效。方法 术前病人行MRI检查,数据输入导航工作站,根据导航工作站所显示肿瘤的三维结构,制定手术方案,在导航棒的辅助引导下完成肿瘤切除术。结果 完成23例侧脑室肿瘤切除,其中5例脑膜瘤均达到100%切除,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18例胶质瘤全切10例,次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3例。结论 应用影像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切除侧脑室肿瘤可达到定位准确,减少对皮层脑组织的损伤,有效保护正常神经组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8.
BMP2在SVZa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研究BMP2在室管膜前下区(SVZa)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提高SVZa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SVZa神经干细胞,以不同浓度的BMP2诱导SVZa神经干细胞,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SVZa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结果 BMP2浓度为1~10ng/ml时SVZa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均高于0ng/ml,10ng/ml时达到最高峰,20~100ng/ml时SVZa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亦高于0ng/ml,但呈下降趋势。结论 BMP2可以促进SVZa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可以明显提高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  相似文献   
79.
血管内栓塞在鼻咽血管纤维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超选择性血管内栓塞对鼻咽血管纤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术前3~5d,对21例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进行DSA检查和微导管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的材料包括PVA颗粒、明胶海绵和真丝线段等。栓塞后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鼻咽血管纤维瘤主要由同侧的领内动脉供血19例,主要由咽升动脉供血2例,同侧或双侧的颈内动脉参与供血为9例。21例病人均栓塞成功,其中13例肿瘤染色完全消失,8例肿瘤染色大部分或部分消失。肿瘤全切除者19例,部分切除者2例,全切除率为90.5%。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术前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及全切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方法。  相似文献   
80.
BMP2在SVZa神经干细胞向TH+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志成  周政  刘俊  何家全  宋业纯  严稽文 《四川医学》2007,28(11):1197-1199
目的 研究BMP2对室管膜前下区(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SVZa)神经干细胞分化为TH^+(酷氨酸羟化酶)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SVZa神经干细胞,以0、0.1、1、10、20、100(ng/m1)浓度的BMP2分别诱导SVZa神经干细胞分化,通过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不同浓度下SVZa神经干细胞分化为TH^+神经元的比例。结果0.1—100(ng/ml)组的TH^+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0ng/ml组,10ng/ml组达最高峰,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可以促进SVZa神经干细胞向TH^+神经元分化,可以明显提高分化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