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前尚不清楚尿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一些研究 发现,尿酸可能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而另外一些研究显示尚不能确定尿酸 是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尿酸作为一种内源性抗氧化剂,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为找到明确的答案, 仍然需要进行更多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内肿瘤对穹窿结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第三脑室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分别于术前,术后1、2、3个月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分析穹窿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以及穹窿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行肿瘤全切除.术后1个月,3例患者穹窿的FA值稍有下降,1例ADC值稍有下降,4例穹窿长度缩短.至术后3个月,4例患者穹窿的ADC值,3例患者穹窿的FA值、长度呈现向术前状态恢复的趋势.结论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对第三脑室内肿瘤患者穹窿结构的影响不明显,且多可恢复.DTI功能分析可作为评估手术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3.
脑动脉、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特点及危险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而单一血管床及多血管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对脑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文对以上内 容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不同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疾病特征及相关风险,为动脉 粥样硬化卒中的病因学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称性分布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组8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了颈动脉多对比序列、黑血、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根据MRI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无易损斑块组(40例)、单侧易损斑块组(26例)和双侧易损斑块组(15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目前吸烟史、血压值、脉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血脂水平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无易损斑块组、单侧易损斑块组和双侧易损斑块组患者在高血压病史、目前吸烟史、体质指数、收缩压等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目前吸烟史是易损斑块对称性分布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3.13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22~8.766,P=0.03]。结论目前吸烟史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对称性分布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5.
柳洋  韩华璐  赵锡海  王苇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0):1103-1108
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简称并存斑块)在亚洲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早期识别并存斑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于并存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多种,其中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主要针对并存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6.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是利用磁共振原理抑制血管内流动血液信号,获取血管壁等静态组织图像的一种成像方法。由于可以对血管壁进行直接成像,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成分,进而确定斑块的风险程度。血管壁成像技术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有效抑制流动血液的信号,本文就目前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的现状及进展做简要的总结回顾。  相似文献   
37.
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MR管壁成像技术可直接显示动脉管壁的形态学特征,是目前评价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无创性影像学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三维MR管壁成像技术的发展,其在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颅颈动脉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及其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轻度狭窄或无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方法 对103例近期出现脑血管病症状且伴颈动脉AS斑块的患者行颈动脉HRMRI。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50%)者。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无狭窄(无狭窄组)与轻度狭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1%~49%)颈动脉AS斑块的负荷及成分特征差异。结果 最终86例患者共155支颈动脉血管纳入研究,轻度狭窄组24支,无狭窄组131支。无狭窄与轻度狭窄组颈动脉管腔面积[(53.40±15.29)mm2 vs (41.30±11.57)mm2, P<0.001]和最大管壁厚度[(2.16±0.90)mm vs (3.30±1.25)mm, 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管壁面积[(31.69±6.80)mm2 vs (32.80±9.33)mm2, P=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存在中度风险斑块、高风险斑块者分别占10.69%(14/131)、6.11%(8/131)和20.83%(5/24)、20.83%(5/24)。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与管腔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r=0.430,P<0.001)。结论 无狭窄或轻度狭窄的颈动脉血管仍存在发生不稳定斑块的风险。  相似文献   
39.
【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效果和脊髓术后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33例接受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常规MRI和DTI扫描,通过计算手术改善率将患者分为改善较好组(19例)和不好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最狭窄层面的术前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率(AD)、纵向扩散率(RD)值的差异,分析术前DTI各参数值与改善率的相关性,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DTI各参数值的变化。结果:较之改善不好组,改善较好组最狭窄层面的术前FA值较高,MD和RD值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A值:Z=-2.315,P=0.021;MD值:Z=-2.114,P=0.035;RD值:Z=-2.295,P=0.022)。术前DTI各参数值与改善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FA、MD、AD、RD值的P值分别为0.527、0.608、0.082、0.753)。所有患者术后FA值较术前显著增高(t=-3.124,P=0.004),而MD、AD和RD值的变化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31、0.307、0.103)。结论:DTI参数对评价手术预后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特别是FA值可在术后早期评价颈髓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估儿童鞍区肿瘤的视神经受损情况。方法 对24例儿童鞍区肿瘤(其中视交叉胶质瘤12例、鞍区颅咽管瘤7例、三脑室畸胎瘤2例、下丘脑错构瘤2例、斜坡脊索瘤1例)病例进行DTI和DTT检查,计算双侧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根据显示的视交叉位置形态以及与肿瘤的空间结构关系,24例患儿可分为视交叉破坏组(12例)和视交叉压迫组(12例)。破坏组双侧视神经FA值均明显低于压迫组(P<0.05)。结论 DTI和DTT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儿童鞍区肿瘤与视路神经纤维束的空间关系,其获得的参数FA值可以用来评价视路损伤的性质和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