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正>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导致人类死亡的所有疾病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血栓栓塞。病理学上,AS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1)大脂质核薄纤维帽;(2)斑块内出血(IPH);(3)纤维帽破裂或溃疡形成;(4)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或)新生血管化。近年来,作为易损斑块特征之一的IPH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和纤维帽破裂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 双侧IPH组患者的年龄(66.6±9.4岁vs 73.7±9.0岁,P=0.027)、最大斑块厚度(6.3±1.9 mm vs 5.0±1.3 mm,P=0.035)和溃疡的发生率(50%vs 13.3%,P=0.025)明显高于单侧IPH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OR=6.5,95%CI 1.5~28.7,P=0.014),模型1校正性别后,两者仍具有显著相关性(OR=5.7,95%CI 1.1~29.2,P=0.036).然而,模型2中额外校正年龄(P=0.131)或最大斑块厚度(P=0.139)后,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与单侧IPH患者相比,双侧IPH患者的年龄较轻、斑块负荷更重、溃疡发生率更高.双侧IPH患者的斑块易损性明显重于单侧IPH患者,需要临床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多对比度MRI技术探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测至少有一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症状性患者108例,其中存在颈动脉IPH患者(IPH患者)41例,无颈动脉IPH患者(无IPH患者)6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多对比度MR血管壁成像,分析颈动脉IPH与患者临床特征。结果与无IPH患者比较,IPH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吸烟比例显著增高(70.7%vs 46.3%,68.3%vs 47.8%,P0.05),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显著降低(29.3%vs 52.2%,P0.05);IPH患者的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狭窄程度显著高于无IP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之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IPH显著相关(OR=2.80,95%CI:1.23~6.41;P=0.014)。进一步校正患者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和颈动脉狭窄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IPH之间仍有相关性(OR=3.33,95%CI:1.06~10.45;P=0.039)。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能与IPH的发生有关,可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合理、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及负荷特征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的入组人群为60岁以上,且无任何严重心脑血管症状的老年人。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磁共振胸主动脉多对比度管壁成像。图像判读人员定量测量高血压患者与血压正常者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定性分析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并比较它们的差异。将胸主动脉分为三段,即升主动脉段(AAO)、主动脉弓段(AOA)以及降主动脉段(DAO)。结果 55例受试者存在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高血压组29例,平均年龄(74.2±5.5)岁,16例(55.2%)为男性。高血压组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血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37.9%vs.11.5%,P=0.025)。高血压组胸主动脉三个节段的管腔面积、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以及最大管壁厚度均大于血压正常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组AOA段(31.7%±5.4%vs.31.4%±4.7%)和DAO段(34.6%±5.4%vs.33.6%±4.3%)的标准化管壁指数均大于血压正常组,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人群高血压患者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A在诊断CAO类型和闭塞发生部位的一致性。结果3D-MR-VWI对于颈动脉完全闭塞及闭塞起始部位的诊断与DSA结果均有较高的一致性(Cohen’s κ=0.85,95%CI 0.71~0.94;Cohen’s κ=0.85,95%CI 0.71~0.97)。3DMR-VWI诊断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86.7%,准确率为94.6%。结论3D-MR-VWI能够准确诊断CAO并判定闭塞的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治颈动脉闭塞性病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累及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为(3.7±1.6)mm、(27.7±15.0)mm及(37.9±30.6)%;37例(67.3%)斑块内伴有钙化,24例(43.6%)斑块内伴有出血,25例(45.5%)斑块内伴有富脂质坏死核,13例(23.6%)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颅内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前循环(包括大脑前、中动脉)的管腔狭窄度分别为(37.2±26.5)%和(37.5±26.2)%。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66,r=0.564,P<0.01)。前循环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79,r=0.598,P<0.01)。结论颅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可以作为预测颅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指标。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基于回波平面成像序列的多次激发扩散MRI技术在T2加权像脊髓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24例T2加权像脊髓高信号的单节段和多节段CSM患者在我院接受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统计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记录症状情况、常规MRI扫描(椎管狭窄分级和高信号分级)、多次激发扩散成像[高信号节段脊髓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轴位扩散张量(axial diffusivity,AD)、垂直扩散张量(radial diffusivity,RD)]、量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各指标术前和术后变化情况。(1)比较单次和多次激发成像情况;(2)受压和非受压节段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高信号区DTI与受压和非受压节段DTI对比;(3)分析术前颈椎MRI观察指标和DTI参数与术后JOA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均未出现神经和脊髓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14.9个月;术后末次随访脊髓高信号节段FA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末次随访脊髓高信号节段RD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患者非压迫节段手术前后FA值和R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P=0.781)。末次随访高信号节段脊髓FA值、RD值、NDI、JOA、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为标准,发现椎管狭窄分级与其不相关,而FA、RD值变化及最大脊髓压迫率(maximum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与其相关联,其中FA值为最强相关,随改善率的增加而增加;多次激发扩散MRI较单次激发扩散MRI技术在不增加扫描时间的前提下伪影更少、图像更清晰、数据更可信。结论和临床量表评分密切相关的高像素多次激发扩散MRI技术可能将成为脊髓功能评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9.
姚容  赵锡海  周丹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14-1219
目的 探讨弗明汉危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FRS)在无症状老年人(≥60岁)颈动脉易损斑 块筛查中的价值。 方法 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D MR管壁成像特征,将受试者分为有易损斑块组和无易损斑 块组,计算每位受试者的FRS并比较两组之间FR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计算FRS在判别颈 动脉易损斑块时的OR 和95%CI。采用ROC曲线分析FRS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判别能力,并确定合适的 截断值。 结果 共纳入134例受试者,平均年龄72.3±5.5岁,男性62例(46.3%),17例(12.7%)有颈动脉易 损斑块。有易损斑块组的FRS高于无易损斑块组[37.8%(27.4%~60.0%)vs 16.6%(8.9%~27.4%), P =0.002]。在判别颈动脉易损斑块时,FRS每升高10%对应的OR =1.556(95%CI 1.204~2.011, P =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当截断值FRS=20%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5%、59.8%。 结论 FRS可用于初步筛查无症状老年人有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当FRS>20%时,需对颈动脉易损斑 块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评估。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i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技术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拟行CEA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2周及术后1周行t-ASL检查,并生成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图及脑供血分布图。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的CBF值、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及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灌注体积(perfusion volume,PV),计算总PV(PV_(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侧术前与术后的CBF值及PV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高灌注组与非高灌注组术前PV_(总)的差异。结果 (1) CEA术前的患侧CBF值低于对侧;术后,患侧和对侧的CBF值均上升,且患侧升高幅度大于对侧;(2) CEA术前的患侧PV低于对侧,CEA术后患侧PV明显升高,而对侧PV及椎-基底动脉PV下降;(3) CEA术后发生高灌注患者的术前PV_(总)显著低于非高灌注组,术后两组PV_(总)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t-ASL作为一个无创性脑血流灌注成像方法,既可以于CEA术前对手术疗效及术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的风险进行预测,又可以用于CEA术后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