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58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3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目的 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MRI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确诊的GCT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15例GCTTS患者中,局限型12例,弥漫型3例,其中2例术后复发;肿瘤发生于关节周围,T1WI上13例为低或稍低信号,2例为中等信号,T2WI上6例为高低混杂信号,5例为低信号,2例为中等信号,2例为高或稍高信号.结论 GCTTS多发生于手、足等小关节,MRI信号呈多样性,在T1WI呈特征性低信号,在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具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强化曲线对各种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用DCE-MRI方法对已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2例椎管内肿瘤(包括髓内肿瘤12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9例;硬膜外肿瘤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并对16例椎管内肿瘤(包括神经鞘瘤10例,脊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各1例)的多种病理指标与强化曲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将椎管内肿瘤CER-Time曲线分为快升快降型、快升慢降型、较快升持续型、缓慢上升型4型,其中血管母细胞瘤属于快升快降型;骨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属于快升慢降型;脊膜瘤、室管膜瘤属于较快升持续型;星形细胞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属于缓慢上升型。对16例椎管内肿瘤病理指标与动态增强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强化曲线类型与大血管数、30sCER呈负相关,与8minCER呈正相关;30sCER与小血管增生、内皮增生、大血管数呈正相关;8minCER与小血管增生、大血管数呈负相关;最大增强率与出血、小血管数呈正相关。结论 DCE-MRI不仅有助于各类椎管内肿瘤的鉴别诊断,还能提供肿瘤的血供等微观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鼻咽癌动态增强MRI(DCE-MRI)相关参数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02例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初诊患者行DCE-MRI,获取ROI的DCE-MRI参数,观察其曲线特征,并分析DCE-MRI相关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鼻咽癌患者的曲线最大上升斜率(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T分期、N分期及临床分期MS差异有统计意义(P均<0.05);达峰时间(TTP)、曲线下面积(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鼻咽癌DCE-MRI相关参数与病变进展密切相关;DCE-MRI技术对辅助诊断鼻咽癌及准确分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4.
手术联合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异位骨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根据创伤性异位骨化血管造影表现及供血特点,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手术治疗异位骨化的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25例异位骨化患者,12例给予手术+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栓塞组),13例不予栓塞,按传统治疗方案在异位骨化成熟后给予手术切除(传统治疗组),比较两组手术中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关节功能表现、复发率。结果12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局部血管过度增生、微血管瘤形成是创伤性异位骨化形成和复发的病理基础。术中失血量栓塞组为(450±120)ml,与传统治疗组(800±130)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栓塞组与传统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节功能优良率栓塞组为83%,与传统治疗组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复发率栓塞组为0,传统治疗组为15%(2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早期干预并提高异位骨化的治疗成功率,是一个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5.
急性脊柱创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各种影像检查对急性脊柱创伤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 2例急性脊柱创伤病例 ,均在伤后 48h内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结果 :共检出椎体骨折 2 78例 ,X线平片、CT及MRI检出率相同 ,三者对附件骨折的检出率分别为 9.1%、2 3 .4%、14 .3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15 2例MRI直接显示脊髓损伤。结论 :在急性脊柱创伤的影像诊断中 ,X线平片可作初检手段 ,CT对骨折检出率最高 ,MRI对脊髓损伤诊断最佳 ,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6.
肝细胞癌MR动态增强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动态增强表现的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动态增强MRI征象及病理表现,图像分析包括HCC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强化表现,动脉期强化强度,病理分析包括癌细胞分化程度,癌组织结构类型。结果 根据动脉期,门脉期信号强度及其演变分为Ⅰ,Ⅱ,Ⅲ型动态强化类型,Ⅰ型为动脉期强化高于或等于肝实质,门脉期低于肝实质;Ⅱ型为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均高于或等于肝实质;Ⅲ型为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均低于肝实质,35例中Ⅰ型强化19例,Ⅱ型12例,Ⅲ型4例,Ⅰ型强化中分化差的HCC比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精确检验,P=0.007),Ⅱ型强化中分化好的HCC比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精确检验,P=0.011),实体型与硬化型主要表现Ⅰ型强化,梁索型及假腺管型Ⅰ型和Ⅱ型强化均较多见,动脉期不同强化程度HCC其癌细胞分化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强化的HCC以分化差多见。结论 MR动态增强类型可反映HCC的分化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HCC的血供,可为HCC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无创的影像学依据,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经导管药盒系统(port—catheter system,PCS)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已被广泛应用。我们采用经股动脉穿刺右下腹药盒埋植技术,总结出一条操作较为简便,并发症更少的药盒植入途径,为肿瘤的长期化疗灌注及超液态碘化油乳剂的栓塞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48.
胼胝体压部局灶性非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胼胝体压部(SCC)非占位性病变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SCC非占位病变的MRI及临床特点。结果:脑白质病(n=13)中11例MRI呈弥漫均匀形SCC灶,2例为边缘薄带形SCC灶,脑内病灶均为均匀、连续、对称分布,4例MRI复查未见明显变化。水肿性病变(n=11)中10例MRI表现为SCC弥漫不均匀病灶、1例为居中类圆形病灶,颅内病灶呈跳跃不对称分布,5例MRI复查病灶消失。3例脑梗塞SCC及脑内病灶呈偏侧分布,脑内散在病灶以患侧较多。2例SCC出血,SCC病灶弥漫不均匀,并见脑室内出血。结论:SCC非占位病变的影像及临床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海络因吸入性脑病(LHVI)中SCC病灶的形态能反映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老年性硬膜下积液及慢性血肿的发病机制与CT表现。方法:回顾我科近三年来46例老年性硬膜下积液及慢性血肿CT表现,结果:31例为硬膜下积液,15例为慢性硬膜下慢性血肿。结论:老年性硬膜下积液及慢性血肿的CT表现有其特征性,结合病史及病程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非离子型对比剂在碘过敏试验中的效果。提高碘对比剂的安全性,减少不良或过敏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8月~2010年8月做碘过敏试验的患者400例,其中200例给予静脉注射离子型对比剂泛影葡胺(泛影葡胺组),200例给予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优维显组),分析两者的不良反应,并对400例患者进行全程观察与护理,总结与分析存在的护理问题。结果:400例出现不良反应19例,其中优维显组5例,不良反应率为2.5%,泛影葡胺组14例,不良反应率为7.0%,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离子型对比剂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但在临床上仍会出现问题,仍需加强观察与防范,消除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