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目的观察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9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35-65岁,平均(54.64±5.35)岁。试验组患者采用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34~66岁,平均(55.43±5.73)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改善情况以及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均降低(P<0.05),90 dADL评分则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其ADL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其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以及90 d内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状态,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保障患者的预后疗效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2.
患者:女32岁,体检腹部B超示:胰头占位性质待定。CT检查:胰头部见一不规则形的肿块,大小为4cm×3cm,与十二脂肠降段分界不清,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及低密度区,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平扫CT值:32Hu,动脉期:65Hu,静脉期:98Hu,其内低密度区始终未强化。见图1。手术所见:未见腹水,胰头部扪及肿物,约4cm×4cm,质硬,表面不光滑,周围无明显粘连,肠系膜根部可扪及多个肿大淋巴结。病理诊断:胰腺实性—假乳突状瘤。见图1。讨论胰腺实性一假乳突状瘤较罕见,属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多见于青年女性,肿瘤内常见钙化,切除肿瘤后…  相似文献   
43.
目的运用16层螺旋CT的3种后处理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和容积重组(VR)对肋软骨骨折的显示状况进行评价。探讨肋软骨骨折的最佳CT成像方法。方法搜集经16层螺旋CT常规胸部容积扫描和薄层低对比图像重建41例,所有病例均应用MIP、SSD及VR对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最后由2名CT诊断医师比较MIP、SSD及VR对肋软骨的显示状况。结果3种重组技术均可显示肋软骨。在显示肋软骨形态方面,VR、MIP成像模式优于SSD成像模式;VR成像模式与MIP成像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IP、VR是显示肋软骨骨折形态的最佳CT成像方式。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软骨粘液样纤维瘤的临床及X线特征,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8例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复读X线片,结果:8例中误诊为结核2例,骨囊肿2例,内生软骨瘤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例,掌、指,跟骨病变发现早,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肋骨病变发现晚,X线表现不具特征性,结论:对发生于掌、指、跟骨的病变结合临床,仔细阅片,全面分析后术前基本能够确立诊断;而肋骨病变则因缺少特征性,依靠临床及X线难以确诊。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MRI) T2加权像(T2WI)的海马和杏仁核影像组学方法诊断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量表评分和MRI影像资料。在显示海马、杏仁核最大层面的T2WI图像上手动放置感兴趣区,分别提取274个纹理特征参数,采用LASSO回归降维并构建诊断脑卒中后PTSD与非PTSD的海马和杏仁核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海马、杏仁核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中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组和测试组中,脑卒中后PTSD与非PTSD患者比较,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脑卒中后PTSD患者的改良年龄相关白质改变量表总评分、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评分均高于非PTSD患者(P <0.05)。LASSO回归分别筛选出最具鉴别意义的9个海马和14个杏仁核纹理特征参数,构建诊断脑卒中后PTSD和非PTSD的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和测试组中,海马T2WI影像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2 0 (95%CI:0.833 2~0.950 7)和0.702 5 (95%CI:...  相似文献   
46.
马凡氏综合征 (MarfansSyndrome)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 ,以多种畸形组合为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所遇到的系一家母子、女 4例的资料。1 病例简介例 1 男 ,12岁。以视物不清 12年来院就诊。体检 :身高178cm ,右上肢长 90 1cm ,左上肢长 90 2cm。右手长 19cm ,左手长 19 5cm。右下肢 90 5cm ,左下肢 90 8cm。躯干 5 0cm ,右足2 6cm ,左足 2 5 8cm ,胸围 6 8cm ,头围 5 4 5cm。脊柱侧弯 ,鸡胸。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心界向左下扩大 ,心尖部及主动脉瓣区可闻及Ⅱ~Ⅲ级收缩…  相似文献   
47.
目的:比较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和腹部增强CT在腹膜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泰安市中心医院2011年10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9例怀疑腹膜转移瘤的患者进行18F-FDG PET-CT和腹部增强CT检查,通过病理检查和临床随访相互印证的方式证实患者确实存在腹膜转移瘤,比较两种方法在腹膜转移瘤诊断上的临床价值。结果85例出现了腹膜转移,24例未出现腹膜转移。PET-CT对诊断腹膜转移瘤的特异度为79.2%(19/24),敏感度为92.9%(79/85),准确性为89.9%(98/109),其中有3例假阳性和8例假阴性;腹部增强CT诊断腹膜转移瘤的特异度为70.8%(17/24),敏感度为67.1%(57/85),准确性为67.9%(74/109),其中有5例假阳性和30例假阴性。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9.196,P=0.002)。结论18F-FDG PET-CT在腹膜转移瘤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明显高于腹部增强CT。  相似文献   
48.
3D-DSA和DynaCT成像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在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分别进行3D-DSA、DSA和DynaCT扫描检查,应用3D-DSA重建成像Inspace的容积重建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多层面重建技术(MPR)和DynaCT成像对肝脏血管和肿瘤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显示。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和空间走行,比较肿瘤的供血动脉来源、走行、瘤灶数目、瘤灶染色程度及合并症的显示情况。结果:47例肝癌患者3D-DSA重建成像发现40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2例肝总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其中1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由肠系膜上动脉单独发出一支供血动脉到位于肝右下叶的肿块;显示肝动-静脉瘘9例,其中2例大流量混合性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瘘,6例周围型小流量局限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和1例小流量肝动脉-肝静脉瘘。DynaCT成像发现病灶179个。常规DSA发现病灶145个,动静脉瘘7例,门静脉瘤栓9例。和常规DSA相比较,3D-DSA成像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起源、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显示优于后前位DSA;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间的夹角及肝动-静脉瘘较常规DSA更清晰方便;DynaCT重建成像对肿瘤瘤灶数目的显示率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尤其是选择适宜形状的导管及合适、适量的栓塞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其采集时间最长只有20s,不能同时显示肝脏动脉期血管和静脉期门静脉内瘤栓的情况,必须与常规DSA检查结合,才能更加完整全面的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PI3K/Akt和mTOR双重抑制剂BEZ235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观察BEZ235与阿霉素合用的联合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AnnexinⅤ-FITC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BEZ235 2.5μmol.L-1~7.5μmol.L-1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HepG2细胞经BEZ235处理后,细胞阻滞于G1期,cyclinD1表达水平下调,而cyclinB1的表达则不受影响。BEZ235明显增强了阿霉素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并促进阿霉素下调β-catenin的表达。结论 BEZ235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联合应用BEZ235和DOX协同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共同调节β-catenin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