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目的探讨不同最小b值下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对肾透明细胞癌(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CCRCC)术前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CCR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根据Fuhrman核分级法分为低级别组(FuhrmanI和Ⅱ级)和高级别组(FuhrmanⅢ和Ⅳ级)。参考常规序列,由一位放射科医师在肿瘤实质区手动勾画大小约0.35~O.45cm^2的感兴趣区,记录各b值(O,200,400,600,800和1000s/mm^2)对应的信号强度值。采用最小b值分别为0和200s/mm^2计算得到ADCO~1000和ADC200~1000。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b值的ADC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低级别CCRCC的ADC值的差异;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20例为低级别组,12例为高级别组。32例CCRCC的ADC0~1000为(1.840±0.308)×10^-2mm^2/S,ADC200~1000为(1.429±0.317)×10。mm。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12.78,P=0.00)。其中,低级别CCRCC的ADCO~1000值为(1.893±0.315)×10^-3mm^2/s,高级别的ADC0~1000值为(1.752±0.286)×10。mm。/s,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1.272,P=0.213);低级别CCRCC的ADC200~1000值为(1.519±0.335)×10^-3mm^2/s,高级别的ADC200~1000值为(1.279±0.224)×10。mm。/s,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196,P=0.036)。ADC200-1000与CCRCC病理分级呈反相关(r=0.344,P=0.047)。结论与ADC0~1000相比,ADC200~1000改善了ADC值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前分级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马蹄肾供血动脉的观察及其合并症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马蹄肾的CT资料,其中平扫17例,增强19例,利用后处理重组技术研究其供血动脉情况,并对其合并症进行诊断.结果:36例患者均为下极融合畸形,峡部位于第3~5腰椎水平,34例峡部为肾实质组织,2例峡部为纤维结缔组织.19例马蹄肾增强患者共发现86支供血肾动脉,平均每例患者4.53支,其中Ⅰb型6例,Ⅰc型2例,Ⅰe型1例,Ⅰf型10例,无Ⅰa、Ⅰd型病例.22例患者伴有8种不同的泌尿系统合并症,包括双肾多发结石和单侧肾结石各7例,肾与输尿管同时结石5例,单纯输尿管结石3例,肾脏不同程度积水9例,肾囊肿8例,继发肾盂输尿管炎症3例,单侧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肾脏动脉瘤2例,双肾萎缩1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马蹄肾的供血动脉及其合并症,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患者男,64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头痛3 d就诊,行CT发现右顶枕叶占位.入院行手术及病理诊断为脑脓肿,术后第6天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行胃镜检查示:胃窦畸形,无法找到幽门孔,胃黏膜充血水肿.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示:幽门开口位置异常,位于胃体小弯侧中部,距贲门口约3 cm,胃黏膜肥厚、粗大、迂曲,胃窦部呈囊袋状盲端,幽门管变短,全胃外形似酒壶;十二指肠上提,十二指肠球部缺如,呈管状,十二指肠圈扩大;十二指肠降部内侧见一2.0 cm×1.5 cm憩室.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通过测量鼻咽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前后ADC值,观察扩散加权成像对放疗疗效的评价能力。方法 选取24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鼻咽癌伴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患者,分别于放疗前、放疗中第7、14天及放疗结束后第4周行常规MR及扩散成像检查。根据治疗前后淋巴结的体积变化,将其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测量各时间点ADC值。比较组内各时间点及组间相同时间点ADC值的变化。结果 放疗第7及14天,有效组淋巴结ADC值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第7及14天,有效组淋巴结ADC值较放疗前升高,放疗第14天淋巴结ADC值较第7天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评价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5.
16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尿路造影(CTU)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输尿管结石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患者先行腹部X线片检查,后行CTU检查及三维重建.结果:17例腹部X线片可疑结石患者CTU及三维重建检查确诊输尿管结石14例,8例腹部X线片检查阴性患者CTU及三维重建检查确诊输尿管结石5例.结论:CTU及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输尿管结石极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减影cT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瞄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烟雾病患者进行32O排动态减影cT扫描后进行减影,成像方法为容积再现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重点评价脑内血管狭窄、闭塞的显示、脑底部异常增生血管和侧支血管等。结果28例患者的320排动态减影CT血管成像图像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和闭塞,其中21例患者为双侧有病变,另外7例患者为单侧有病变;23例患者脑底部出现异常血管网;20例患者可见增粗的侧支动脉。4例患者同时合并有脑动脉瘤。结论320排动态减影cT血管成像对于烟雾病的特征显示艮好,可以作为烟雾病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27.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髌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髌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外伤后临床怀疑髌骨骨折而X线平片(CR、DR)检查阴性(15例)或提示可疑髌骨骨折(28例)的患者进行MSCT扫描后,通过特殊的CT图像处理软件包在工作站上进行二维和三维后处理重建,获得髌骨高清晰度的MPR和VR图像,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以明确有无骨折。结果 43例患者经MSCT扫描和重建后,37例显示有骨折,阳性率86%(37/43)。其中髌骨纵形骨折21例,下极撕脱性及裂缝骨折8例,上极撕脱性骨折2例,髌骨中部横形骨折3例,髌骨前缘裂缝骨折2例,后缘裂缝骨折1例。结论 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髌骨隐匿性骨折能准确地作出诊断,当X线平片检查阴性或可疑髌骨骨折时应及时行MSCT检查。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3.0 T MRI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成像在体外模型和实验动物中定量评估肾脏氧化还原代谢的可行性。方法制备生理浓度的氧化还原代谢物体外模型, 包括还原型代谢物(谷氨酸、丙氨酸、谷胱甘肽)和氧化型代谢物(2-酮戊二酸、丙酮酸、谷胱甘肽二硫化物、氢氧化铵), 采用3.0 T MRI扫描仪进行CEST成像, 成像方法为固定射频持续时间为2 000 ms, 采集不同饱和脉冲强度(B1)值(1、2、3、4 μT)的CEST图像;固定B1值为2 μT, 采集不同射频持续时间(1 500、2 000 ms)的CEST图像, 获取最佳扫描参数。采用最佳扫描参数对7只正常实验兔左侧肾脏进行CEST成像, 测量兔肾皮质和外髓的非对称磁化传递率(MTRasym), 差异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体外模型实验显示氧化还原代谢物CEST扫描最佳B1值为2 μT、最佳射频持续时间为2 000 ms。谷胱甘肽二硫化物、谷胱甘肽、谷氨酸、丙氨酸的MTRasym峰值分别在3.75、3.5、3、1.5 ppm处, 丙酮酸、2-酮戊二酸、氢氧化铵的峰值在1 ppm处, 且还原型代谢物的MTRasym信号峰值...  相似文献   
29.
30.
【摘要】 目的 基于肝细胞癌(HCC)患者微创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复发评分系统,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局部消融治疗的HCC患者160例,根据2年内肿瘤是否复发,分为非复发组(n=79)与复发组(n=81)。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根据危险比(HR)构建复发评分系统,并将患者分为低、中、高风险复发组,进行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结果 性别、肿瘤数目、甲胎蛋白(AFP)、纤维蛋白原、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APR)是HCC患者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低风险复发组HCC患者1年、2年、3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1.4%、77.1%、68.2%,高于中风险复发组的 86.2%、58.6%、48.5%及高风险复发组的50.0%、28.9%、2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56,P<0.001)。结论 该复发评分系统是TACE联合局部消融治疗HCC患者肿瘤复发的有效预测指标,有利于临床医师做出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