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病死高,生存期短的恶性肿瘤,早期确诊和正确估计预后是选择疗方案、延长生存期的关键。目前,CT扫描可对肝癌作出明确的诊断,快速发展的多螺旋CT(MSCT)技术应用能够更多地反映HCC的特性。随着现代科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肝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定量T1ρ成像在青少年跳水运动员桡骨远端骺板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青少年跳水运动员和2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双侧腕关节MR扫描,包括常规序列和定量T1ρ序列。根据常规MRI将运动员桡骨远端骺板损伤腕关节归为骺板损伤亚组,未见桡骨远端骺板损伤腕关节归为无骺板损伤亚组。在T1ρ伪彩图上测量3组桡骨远端骺板舟骨相对面区、月骨相对面区、外侧区的T1ρ值,比较3组T1ρ值及同组内不同区域T1ρ值的差异。结果 骺板损伤亚组、无骺板损伤亚组桡骨远端骺板的T1ρ值低于对照组(P均<0.001),但骺板损伤亚组、无骺板损伤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1)。3组桡骨远端骺板的舟骨相对面区、月骨相对面区、外侧区T1ρ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1ρ序列有助于发现青年跳水运动员桡骨远端骺板损伤内部超微结构和细胞分子水平改变。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MRI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价值。【方法】对158例符合条件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MRI扫描及膝关节临床稳定性检查,分析骨隧道、移植物及内固定装置的影像表现并与临床检查结果对比。依据临床检查将患者分为膝关节不稳组(26例)及稳定组(132例),比较两组胫骨、股骨骨隧道内径的变化,比较两组在骨隧道内口位置、移植物表现及内固定装置的MR征象阳性率;Kappa一致性检验骨隧道内口位置、移植物及固定装置的MR表现和临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计算上述MR征象诊断膝关节稳定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胫骨、股骨隧道内径变化在不稳组及稳定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隧道内径变化不稳组大于稳定组。两组在骨隧道内口位置、移植物表现、内固定装置的M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组高于稳定组(P<0.001),与临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599,0.744,0.285;P<0.001。【结论】MRI在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能为临床随访及二次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4.
目的 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3D ASL)分析未治疗抑郁症患者丘脑和基底核微观结构和血流灌注的改变。方法 收集未治疗抑郁症患者21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32名(对照组),均接受DKI、3D ASL及常规MR扫描,测量并比较2组间双侧丘脑、尾状核头、壳核的DKI参数和扩散参数,以及3D ASL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左侧尾状核头Ka值增高、Kr值减低(P均< 0.05),右侧壳核Ka值增高(P均< 0.05),左侧尾状核头及双侧壳核CBF显著减低(P均< 0.05)。结论 未治疗抑郁症患者存在基底核DKI参数及血流灌注的异常,提示基底核区微观结构完整性受损、血流灌注减低,可能是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CT评价单纯氩氦刀冷冻术及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的价值。方法应用单纯氩氦刀冷冻术(A组,22例)及氩氦刀冷冻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B组,20例)治疗NSCLC患者共42例。以胸部CT扫描动态观察治疗前、后病灶的变化,包括治疗时的冰球覆盖率、治疗后肿瘤的大小、密度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42例均置刀成功。CT显示两组低密度冰球的平均覆盖率均大于80%。两组中直径3~5cm与〉5cm病灶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在术后1、3、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63.64%(14/22)和65.00%(13/20)、72.73%(16/22)和75.00%(15/20)、54.55%(12/22)和85.00%(17/20)、59.09%(13/22)和80.00%(16/20)。结论氩氦刀冷冻术能有效治疗失去手术机会的NSCLC;联合^125I粒子植入能有效地控制残余肿瘤,进一步提高有效率;CT可准确定位、追踪复查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6.
MRI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MRI征象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92例肩关节MRI疑诊SAIS患者,以关节镜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单一征象或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效能。结果 Ⅲ型肩峰、肩峰下间隙变窄、肩袖撕裂和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敏感度分别为51.06%(24/47)、72.34%(34/47)、80.85%(38/47)和85.11%(40/47),单一肩袖撕裂诊断敏感度与联合征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68),特异度(64.44%,29/45)低于联合征象(84.44%,3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P=0.008)。结论 MRI可显示SAIS肩袖损伤、肩峰形态和最短肱肩间隙狭窄,根据以上三种征象联合诊断SAIS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骨和累及骨的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的临床病理与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7例中6例有X线检查、2例有CT检查、4例有MR检查,分析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X线片上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其中2例病变区存在骨质硬化,5例合并软组织肿块,均未见骨膜反应。2例CT像上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合并软组织肿块形成,软组织内未见钙化或骨化。MRI检查4例中有3例病变在T1WI呈中等信号,1例在T1WI呈低信号,4例在T2WI上均呈中、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4例均合并软组织肿块,其中3例有囊变坏死区。结论影像学上骨内病变呈溶骨性破坏,可伴有病变区的骨质硬化而一般无骨膜反应,并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者应考虑到pPNETs的可能。  相似文献   
58.
重型SARS患者的转归及胸部影像学随访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SARS患者的转归并随访观察其恢复期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重型SARS患者的转归,随访观察25例重型SARS患者恢复期的胸片、CT扫描表现。结果 54例重型SARS患者,死亡15例(其中1例尸检),临床治愈39例。随访观察的25例中21例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58—238d,CT扫描发现8例有肺间质增生(38.10%);4例有纤维性病灶(19.05%);12例有磨玻璃样密度病变残留(57.14%);7例双肺未见异常改变(33.33%)。结论 肺间质增生、纤维性病灶、磨玻璃样密度病变残留是重型SARS患者恢复期的主要胸部表现,其发生率高于普通型SARS患者。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评价采用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监测血管阻断剂治疗兔VX2种植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成功建立28只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以数字法随机等分为2组,分别给予血管阻断剂M410(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给药前(基线时间点baseline)、给药后4 h、1天、4天、7天、14天分别行MR平扫及DCE-MRI,并于每个时间点取肿瘤组织行病理检查(HE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组肿瘤体积、对比剂容积转移常量(Ktrans)、各时间点肿瘤Ktrans变化率(ΔKtrans)及病理结果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肿瘤较对照组生长缓慢,给药后第4天、7天、14天,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Ktrans值于给药4 h后降低,至4天达最低,随后逐渐恢复,于14天时接近处理前水平。给药后4 h、1天、4天治疗组的Ktrans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余各时间点Ktrans值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ΔKtrans%变化趋势与Ktrans值变化趋势相同。DCE-MRI血管功能参数值改变与肿瘤组织HE及CD 34染色结果相符。结论 DCE-MRI可动态定量评价血管阻断剂治疗兔VX2种植性肝癌后肿瘤组织的变化,是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后监测和评价疗效的理想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测定ADC值,探讨ADC值在随访复查婴幼儿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揭示HIE影响患儿脑髓鞘发育及预后状况的特征.方法 追踪复查45例6-30个月婴幼儿期足月HIE患儿,依据新生儿期初查时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组进行DTI检查,测定三组患儿相同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 (ADC)值.结果 ADC值在胼胝体压部、内囊后肢、放射冠、额叶白质、顶叶白质、豆状核各个感兴趣区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豆状核外,ADC值随病情加重而升高.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ADC值,在HIE追踪复查中可定量反映新生儿期不同轻重程度HIE患儿脑损伤对不同时期脑白质髓鞘发育的影响度,较常规磁共振成像评价更为早期、准确、客观、敏感;为HIE患儿脑损伤程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监测指标.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