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3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0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乳腺黏液腺癌MRI表现特征及其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腺癌MR平扫、动态增强(DCE)及DWI表现特征及其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MR枪查采用1.5 T MR扫描仪及乳腺专用线圈,包括MR平扫、3D DCE-MRI以及b值分别为500和1000 s/mm2的DWI.对8例行乳腺MR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腺癌,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MRI标准,回顾性分析病变形态学、T1WI及T2WI信号强度、肿块内部强化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DWI上ADC值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乳腺黏液腺癌病理诊断依据2003年WHO乳腺肿瘤病理学标准.结果 8例乳腺黏液腺癌(5例单纯黏液腺癌,3例混合型黏液腺癌)的黏液含昔为60%~90%.8例在MRI上均表现为肿块,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和明显高信号.动态增强后,1例表现为不均匀轻微强化,2例表现为内部欠均匀的渐进性强化,其余5例于动态增强早期时相均表现为边缘明显强化,肿块内部结构呈渐进性强化,强化方式呈由边缘强化向中心渗透趋势.于DWI上病变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平均ADC值在b值500 s/mm2时为(2.41±0.28)×10-3mm2/s,b值1000 s/mm2时为(2.06±0.14)×10-3mm2/s,分别高于正常乳腺组织的(1.71±0.32)×10-3和(1.43±0.24)×10-3mm2/s.结论 乳腺黏液腺癌在MR平扫T2WI、DEC及DWI表现均不同于常见的浸润性导管癌,这些特征性表现反映了其特殊的病理类型,MR多种成像序列相结合可对乳腺黏液腺癌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2.
乳腺炎症性疾病包括病原菌感染性炎症和无菌性炎症,前者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不常见的链球菌,以及更为少见的结核杆菌;后者于病变组织中找不到病原菌.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腹膜后DDL的认识和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5例腹膜后DD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25例患者中单发19例、多发6例,10例呈类圆(椭圆)形、15例呈不规则形,患者中病变多数边界不清,15例侵犯周围组织器官。25例患者中15例可见增粗扭曲血管影、7例可见钙化或骨化、仅3例可见囊变坏死。CT或MRI增强扫描呈“慢进慢出”的向心性、渐进性持续强化特点。根据其CT和MRI表现分为两型:Ⅰ型(软组织肿块型)肿瘤为软组织成分肿块,内不见脂肪成分(14例);Ⅱ型(含脂型)肿瘤内同时见软组织成分及脂肪成分,两者大多界限清楚,较少呈镶嵌状,异常脂肪区域内可见索条状纤维间隔,其中以瘤内脂肪成分<50%为Ⅱa型(10例),瘤内脂肪成分≥50%为Ⅱb型(1例)。结论:结合影像学分型,综合分析腹膜后DDL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对其术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评价女性月经状态及月经周期对乳腺MR动态增强检查中不同时相的纤维腺体背景强化(BPE)的影响.方法 搜集2013年5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乳腺MR增强检查且月经情况明确的女性279例,共分析动态增强后第1 min、2 min和8 min三个时相(Phase1、2、8)的BPE.定性分析根据2013年美国放射学院(ACR)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将BPE分为4型:轻微强化、轻度强化、中度强化和显著强化;通过计算动态增强后乳腺BPE信号强度(SI)增加的百分率[(SIE-SIP)/SIP×100%]来定量分析BPE.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zllis H检验比较不同月经状态和月经周期下乳腺BPE程度.结果 绝经前女性动态增强后第1、2、8时相乳腺BPE均高于绝经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189例绝经前女性中,月经各周期乳腺BP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月经周期第2周乳腺BPE低于第1、3、4周.结论 月经状态及月经周期不同,激素水平呈现不同水平和周期性变化,均对乳腺BPE有一定影响.绝经前女性乳腺BPE显著高于绝经后女性,月经周期第2周乳腺BPE最低,在月经周期第3、4周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5.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为原因不明的一组肺间质性疾病的总称,其分类及诊断标准一直比较混乱,人们对此缺乏统一的认识。近10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室内小环境的明显恶化,病毒感染的概率日渐增加,加之对该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检测手段的日趋先进,以及其他一些未知因素。使临床上IIP病例显著增多,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各亚型IIPs的临床、组织学特点进行阐述并重点讨论IIP在HRCT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96.
原发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伴发纵隔转移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黑色素瘤多发生于皮肤、外阴或肛周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极为罕见。根据查询 ,近十年国内文献此瘤合并纵隔转移者 ,尚未见报道 ,现将本例报告如下。患者 ,男 ,5 9岁 ,主诉胸骨后异物感伴吞咽困难 5个月 ,并进行性加重。钡餐检查示食管下段多发息肉状 ,不规则充盈缺损 ,管壁扩张尚可 ,局部管腔增宽 ,粘膜破坏 ,中断 ,其间可见溃疡龛影 ,病变侵犯腹段食管达 10 .0cm长 (附图 )。X线诊断 :食管下段癌。 1986年 3月住院 ,行手术切除。手术中于下段食管可见 3个结节 ,分别为 1~ 3cm大小 ,质中 ,无外侵。大体病理标本 :病变段食管粘…  相似文献   
97.
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乳腺摄影是早期检出肿瘤的方法之一。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能够克服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因组织重叠而影响病变观察的问题,降低复检率,减少不必要的活检,提高癌灶的检出率。对于致密型乳腺,DBT可以减少"假阳性"的检出,降低乳腺癌筛查的成本,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8.
目的 研究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对致密型乳腺病变特征的显示效果,以及FFDM检查、FFDM结合DBT检查诊断致密型乳腺病变的准确性,评价DBT诊断致密型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择致密型乳腺患者134例,分别采用FFDM、FFDM结合DBT进行独立诊断,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价FFDM、FFDM结合DBT诊断致密型乳腺病变的准确性.比较FFDM和DBT显示的病变特征以及肿块型病变的最长径.结果 134例患者中,良性病变69例,恶性病变65例.65例恶性病变中,DBT和FFDM检出毛刺征分别为30例和14例.在69例良性病变中,DBT和FFDM检出肿物边缘清楚分别为46例和33例.DBT检查显示血管穿入征3例.在3型乳腺中,FFDM与DBT检查毛刺征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清楚和血管征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层厚1 mm时,63.9% (23/36)的DBT与FFDM显示钙化的效果相似,5.6% (2/36)的DBT显示效果优于FFDM,30.6% (11/36)显示效果差于FFDM;FFDM与DBT显示钙化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改变层厚为1 cm时,二者显示钙化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T测量肿块型病变最长径为(2.46±1.64)cm,FFDM测量最长径为(2.58±1.62)c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DM、FFDM结合DBT诊断病变的准确性分别为88.8%和91.8%.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FFDM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7,FFDM结合DBT诊断的AUC值为0.918.结论 对致密型乳腺疾病的诊断,DBT在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和微小钙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FFDM结合DBT对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
肝细胞癌(HCC)发生之前存在从再生结节(RN)、低级不典型增生结节(LGDN)、高级不典型增生结节(HGDN)、以及HCC病变逐渐演化过程,这些结节有不同的组织学特征。不典型增生可认为是HCC的癌前病变。影像学检查是区分这些结节的较敏感的方法。随着功能性成像技术(例如CTP、DWI、PWI、MRS等)的进展以及大量MR对比剂的应用,将有望在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明显地有助于癌前病变的识别。  相似文献   
100.
腹部脂肪坏死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改变,可引起腹部疼痛,与急腹症的表现相似;也可无症状而由机体其他病理生理变化而引发.腹部脂肪坏死实际上是脂肪组织因代谢或机械性原因发生变性的结果.常见的腹部脂肪坏死包括肠脂垂炎、大网膜梗死、创伤性或缺血性损伤所导致的局灶性脂肪坏死以及胰腺炎所导致的脂肪坏死.脂肪坏死作为一种相对常见的脂肪组织病变应为临床和影像医师所熟知.介绍腹部脂肪坏死和相关疾病的各种临床及CT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