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3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01.
三维适形再程放射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部失败是肺癌放射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放射治疗后肿瘤局部复发再照射,特别是根治性放射治疗后再照射临床上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为一临床Ⅰ、Ⅱ期试验,旨在研究肺癌放射治疗后复发病例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的可行性,观察其耐受性和肿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乳腺癌保乳治疗后X线征象的变化规律。方法搜集1999至2005年3月行保乳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5例,总随访次数139例次,随访时间为前2年每6个月1次,以后则1年1次。在不同的术后时间段观察乳腺X线改变,重点观察水肿、皮肤增厚、结构紊乱、局限性致密、结构扭曲收缩、钙化等。各种X线征象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法,在不同时间段中某一征象出现的频数以及不同征象与乳腺腺体分型间的关系用χ^2检验。随访时间从手术后1周至72个月。结果2例(1.4%)未见阳性X线征象。术后12和24个月这2个时间段随访X线征象阳性率较高,为40.3%(56/139)和21.6%(30/139)。保乳治疗后在不同时间段出现的征象不同(χ^2=30.998,v=6,P=0.001)。手术后水肿程度各异,峰值出现在手术后6个月至1年左右,随后逐步消退、消失;皮肤增厚的出现和消退呈与水肿相似的发展过程。结构紊乱出现和消失与时间无明显相关性(χ^2=8.634,P〉0.05),但结构紊乱程度可随时间而改善(17/19)。不对称性致密仅见5例,3例在后期消失。结构扭曲收缩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并在一定时间后保持恒定。2例显示钙化,为肿瘤残留和缝线钙化各1例。结论乳腺癌保乳治疗后在不同的时间段X线征象改变不同,了解其改变的规律是鉴别可能出现复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3.
鼻咽癌靶区确定存在问题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鼻咽癌靶区及关键组织的确定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大体肿瘤靶区、临床肿瘤靶区、计划肿瘤靶区、正常组织及其颈部淋巴结靶区的确定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些问题,并分别提出了关于鼻咽癌靶区及关键组织剂量的确定的一些建议,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104.
鼻咽位于腭帆平面以上,位置深而且隐蔽,因此鼻咽癌很难被发现。据资料显示,大约75%的患者在首次治疗时就已经为局部晚期(Ⅲ、Ⅳ期),其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而临床研究证实,鼻口因癌Ⅰ期病例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Ⅱ期病例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也可达75%以上。因此,抓住鼻咽癌的典型症状,就可将其“就地正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中放射性后组颅神经(第Ⅸ-Ⅻ颅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重点探讨其与上颈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分析317例生存5年以上的鼻咽癌患者。入组患者均为单程放疗,以^60Co或6MVX线照射,分别采用面颈联合野(62例)和耳前野放疗(255例)。鼻咽原发灶照射的中位剂量为71Gy(55-86Gy),上颈部照射的中位剂量为61Gy(34-72Gy)。24例加用192Ir鼻咽腔内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45例。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1.4年(5.1-38.0年)。81例(25.5%)患者发生放射性后组颅神经损伤,年平均发病率为1.8%,5、10和20年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7%、17.4%和37.3%。根据SOMA标准,54例(17%)患者上颈部发生严重(3-4级)放射性纤维化。在上颈部出现严重放射性纤维化的患者中,放射性后组颅神经损伤的5年和10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2.2%和42.0%,而在无或轻度放射性纤维化患者中的发生率则分别为4.6%和12.1%,经Log-rank检验,两组病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还显示,鼻咽部总剂量大于70Gy(与≤70Gy相比)和采用耳前野放疗(与面颈联合野相比)的放射性后组颅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增加(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上述3个影响因素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射性后组颅神经损伤除了与鼻咽部的放疗总剂量和放射野有关外,上颈部纤维化亦是重要的独立的影响因素,颅神经周围的纤维化可能是放射性颅神经损伤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放疗后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接受放射治疗的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共64例,中位随访34个月(3~80个月)。其中食管癌治疗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3例,治疗时发现31例。所有锁骨上转移淋巴结患者均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总剂量为36~70Gy/5~7周,1.8~2.0Gy/d;其中单纯放疗组43例,放疗联合化疗组16例,放疗联合热疗5例。结果:在锁骨上淋巴结放射治疗结束时23例(35.9%)达CR;30例(46.9%)达PR。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3.5个月,最长随访时间80个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6.3%、9.4%和3.1%。随访结束时37例(57.8%)患者死亡,无病生存患者15例(23.4%),7例患者带瘤生存(10.9%),5例失访。多因素分析显示,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直径(P=0.001)、单侧还是双侧(P=0.015)和转移的数目(P=0.042)对其放射治疗后能否达到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对于生存率只有淋巴结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在食管癌治疗后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给予进一步的治疗仍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采用综合治疗并未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既往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或多西他赛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2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多西他赛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期等方面大致平衡.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和比较,采用生活质量量表法评价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吉非替尼组和多西他赛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0个月和14.0个月(P=0.783),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3.4个月和3.8个月,6个月的PFS率分别为35.1%和18.5%,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1.9%和9.1%(P=0.016).吉非替尼组中,有3例(2.8%)患者因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而多西他赛组中,有36例(33.3%)患者因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多西他赛组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1.1%;吉非替尼组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3.1%.吉非替尼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和耐受性方面也明显优于多西他赛组.结论 在既往治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中,吉非替尼与多西他赛的总体疗效相似,但吉非替尼的耐受性更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是替代多西他赛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立体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性肝癌(HCC)的疗效和患者的耐受性。方法 46例HCC患者,先采用TACE治疗1-3次,再进行3DCRT.2Gy/次,每天1次,每周5d。肿瘤剂量30-54 Gy,总疗程3-6周。放疗结束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评价疗效,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毒性标准和美国放射治疗肿瘤组(RTOG)的毒副反应评价标准评价急慢性肝脏毒副反应及其他毒副反应。结果 46例患者中,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35例,进展(PD)3例。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9%、39.1%和28.3%。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3.9%、56.5%和39.1%。1、2、3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5.2%、21.7%和34.8%。单因素分析表明,T分期、广州会议分期、门脉癌栓(PVT)、放疗前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和肿瘤照射剂量对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照射剂量和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是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5例患者发生急性肝脏毒副反应,1级2例,3级3例。3例出现1级上消化道急性损伤,其中1例出现轻度上消化道出血。10例出现1或2级外周血白细胞降低。2例出现放射性肝病。结论 3DCRT联合TACE综合治疗HCC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9.
鼻咽癌海绵窦侵犯的MRI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ing JH  Hu CS  Peng WJ  Zhou ZR  Tang F  Mao J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7):530-532
目的探讨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发生率、主要侵犯途径及MRI特点。方法经病理证实并经MRI检查的鼻咽癌患者141例,使用1.5T超导MR机进行检查,增强扫描前行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横断面T1WI、T2WI扫描,增强后采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脂肪抑制序列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读片。结果141例患者中,有39例(49侧)海绵窦受侵犯,发生率为27.7%。卵圆孔为最常见的单一侵犯途径,有18侧仅通过卵圆孔侵犯海绵窦,占36.7%;多途径侵犯海绵窦的患者中,有6侧(12.2%)经卵圆孔与破裂孔侵犯海绵窦,为最常见共同途径。最常见的MRI表现为海绵窦增大伴异常强化(22侧),其次为海绵窦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和(或)海绵窦内血管、神经结构紊乱或模糊不清(18侧),海绵窦局部形成肿块者9侧。结论卵圆孔是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主要途径。MRI能有效、准确地判断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情况,对指导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0.
放射线诱发心脏损伤的病理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6 0年以前 ,心脏一直被认为是对放射线抗拒的器官 ,可能是因为心肌及传导系统的细胞更新率低 ,而且当时较多应用低能的千伏特级X线 ,心脏受量较低。近 4 0年来 ,随着高能射线的广泛应用和纵隔肿瘤治愈率的显著提高 ,放射线诱发的心脏损伤 (radiation inducedheartdisease,RIHD)也日益增多 ,逐渐成为影响放射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直到90年代 ,当放射治疗一些早期疾病 (如霍奇金淋巴瘤 )引起的心脏毒副作用甚至超过其带来的益处时 ,RIHD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1] 。纵隔及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时全部或部分心脏亦受到不同剂量的照射 ,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