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0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肠套叠整复中采用稀硫酸钡溶液(以下简称稀钡)的操作技巧。方法:肠套叠患儿用稀钡灌肠诊断并整复,采用间歇加压法不断调整体位并适当腹外加压一系列技巧,尽可能提高复位率。结果:采用稀钡整复小儿肠套叠154例复位113例(73.4%),74例套头在结肠肝曲以内者,复位成功63例(85.1%);57例套头在结肠脾曲与肝曲之间者,复位成功45例(78.9%),35例套头在直肠与结肠脾曲之间者,复位成功4例(11.4%)。结论:采用稀钡溶液整复肠套叠在把握好适应证的情况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CT在肺隔离症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或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肺隔离症患者17例,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的X线平片诊断结果和CT诊断结果。结果 X线平片的诊断准确率为29.41%,CT诊断准确率为94.12%,CT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P<0.05);全部患者均存在肺内肿块异常密度灶,病灶全部集中于两肺下叶后基底段,且患者的CT检查征象各不相同,能对患者肿块与肺组织异常边缘情况进行清晰显示。结论 CT在肺隔离症影像诊断中的准确率较高,可清晰显示患者的肺组织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临床实用性强,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血管区域(Angiosome)概念引导下行介入治疗在糖尿病足(DF)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DF溃疡患者18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ngiosome组)99例,采用以Angiosome概念为指导的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对照(Con)组90例,采用常规PTA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治疗效果指标及术后6个月时的终点指标。结果两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溃疡面积较术前降低,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皮肤温度及经皮氧分压较术前上升(P0.05或P0.01);Angiosome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溃疡面积低于Con组,跛行距离、ABI、皮肤温度及经皮氧分压高于Con组(P0.05或P0.01)。Angiosome组溃疡愈合时间[(24.12±3.41)vs(36.53±5.25)d]和截肢率(2.13%vs 10.23%)低于Con组(P0.05或P0.01);术后6个月通畅率[94.68%(89/94)vs 73.86%(65/88)]和溃疡完全愈合率[85.11%(80/94)vs 68.18%(60/88)]高于Con组(P0.01)。结论以Angiosome概念为指导行DF介入治疗有助于创面愈合,提高跛行距离、ABI及皮肤温度,短期内扩张血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在介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3例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脂肪肉瘤5例、神经纤维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7例、恶性间皮瘤4例、胃肠道间质瘤腹膜后转移3例。所有患者均予以CT导向下经皮细针穿刺并配合使用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治疗。观察混合液弥散效果、肿瘤变化情况以及疼痛缓解情况,观察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3例患者,穿刺注射治疗均顺利完成。CT扫描结果显示,M=100%:12例(52.17%);80%≤M<100%:7例(30.43%);50%≤M<80%:4例(17.39%);治疗前与治疗后1、3、6、12个月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VAS评分(6.50±1.03)分与治疗后1 d(5.22±1.15)分、1个月(1.27±1.1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穿刺区域灼烧痛10例(43.47%),术后出现恶心2例(4.65%),呕吐2例(4.65%),体温升高5例(11.63%),后均自行消失或经常规处理消失。无重度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或难治性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中使用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效果显著,能有效缩小肿瘤体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5.
目的总结应用低场开放式MR I引导下肾囊肿硬化剂治疗的初步经验。探讨肾囊肿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治疗肾囊肿的水平。方法本组共计19例肾囊肿,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34~66岁,病变直径在5~13.5 cm。右侧13例,左肾6例,单发病变18例,多发(1肾2囊肿)1例。腹部包块 腹部不适6例,仅自觉腹部不适10例,3例为体检时发现。术前化验肾功能不全者3例。手术准备: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肾功能,凝血五项,血、尿常规,确认无禁忌证。硬化剂:无水乙醇。用量:视囊肿大小,原则上为囊肿体积∶硬化剂体积=1∶0.25。常规定位穿刺成功后,抽出囊液,按比例注入无水乙醇,25m in后,重新扫描确认无液体外渗,抽出硬化剂,保留5~10m l。结果本组肾囊肿MR I表现为均一的长T1、长T2信号,与呈中等信号肾的实质界限清楚,肾周脂肪呈明显短T1信号,穿刺针呈无信号,对比反差清楚。全部病例1次定位穿刺成功率为100%,抽出囊液后囊肿均明显缩小。硬化剂轻微渗出1例,即时并发轻微的上腹部疼痛。其他病例均无术中术后不适感。3个月~1年随访观察,腹部包块消失,不适感消失。影像学评价,显效(囊肿全部消失):11例,有效(囊肿缩小80%以上)8例。无效(囊肿缩小小于80%大于50%)和进展(囊肿缩小小于50%或增大)0例。结论肾囊肿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实验提示肾内阻塞和缺血可能为其原因。单纯肾囊肿较大时有症状,且合并出血、感染,发现囊肿及时治疗是有必要的。应用开放式MR I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肾囊肿,无X线辐射损害,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硬化剂治疗疗效好,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有价值的非手术治疗肾囊肿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6.
李义  贺广秀 《医学信息》2008,21(2):253-255
目的 探讨动脉栓塞在产后大出血急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68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双侧髂内动脉和/或子宫动脉栓塞,栓塞剂使用明胶海绵颗粒.结果 68例患者共进行70次栓塞治疗,其中,64例患者经1次栓塞治疗出血得以控制:2例患者经2次栓塞出血得以控制;另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7%(66/68),无子宫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动脉栓塞法治疗急诊产后大出血,止血效果显著,创伤小,已成为产后大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探讨甲亢介入治疗的副作用与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对61例甲亢病人的异常甲状腺上、下动脉进行超选择性插管,并用聚乙烯醇微粒及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结果所有病例均出现颈部不适,53例(86.9%)出现颈部疼痛及不同程度吞咽困难,11例(18.0%)出现发音困难,声音嘶哑,17例(27.8%)出现牙疼,18例(29.5%)出现皮肤瘀斑,1例(1.6%)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1.6%)患者出现甲状腺危象,无1例病人出现甲状腺机能减退或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结论动脉栓塞法治疗甲亢有一定的副作用及并发症,严格操作规程,术后严密观察病人反应,可防止及控制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观察扫描结果。结果 86例患者中,共有72例患者出现40支肺动脉栓塞问题,通过CT影像检测出肺动脉主干扩张,肺动脉充盈缺损、附壁缺损、完全堵塞等,患者肺叶部出现缺血性变化或者肺部出现“马赛克”病征。其余14例患者在临床栓塞治疗结束使用CT进行复查,11例患者的肺动脉栓塞症状基本消失,3例患者的症状好转。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该设备拥有扫描清晰、无痛苦、无创伤的优点,可以在快速扫描中提高图像的分辨率,是影像学扫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0.
旋转DSA在血管性病变介入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角度触发旋转DSA与NATIVE(非减影)的巧妙配合,在血管性疾病介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6例脑血管性疾病实施介入诊断,以Seld ingers技术行单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所需的靶血管,调整C型臂的起始点与反转点,造影部位始终在球心点处。根据旋转角度,计算好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与总量,准备好高压注射器,曝光至采集结束,得到完整的血管造影像,手动方法与NATIVE相对应,得到完整的旋转数字减影图像。结果分别对46例脑血管性疾病采用相同采集方法,即使用常规的正侧位减影及旋转DSA方法。31例在正侧位显示动脉瘤,但有9例动脉瘤的形状、大小显示不清,16例动脉瘤的瘤颈以及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不清;采用旋转DSA方法,清楚的显示动脉瘤形状、大小,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15例在常规造影上未见阳性病变,采用旋转DSA发现,6例显示阳性,5例显示小动脉瘤,1例显示动静脉畸形。结论采用旋转DSA与NATIVE(非减影)的精确配合,进行实时动态减影,图像质量高,减少减影伪影,减少射线剂量,采集图像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提高图像密度分辨率,弥补了普通旋转数字减影与正侧位减影无法显示的病变,大大提高了病变阳性诊断率,减少了误诊,为治疗方案的设置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