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空气灌肠整复小儿急性肠套叠13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间歇性空气灌肠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应用效果,探讨影响其整复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139例应用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整复成功127例,不成功12例。一次整复成功113例,二次整复成功11例,三次整复成功7例,其中6例发生肠复套4例整复成功。病程24 h、24~48 h、48 h者整复率分别为96.55%、72.22%和2/5,套头位于肝曲近侧者、横结肠中段至脾曲者和降结肠至乙状结肠者的整复率分别97.56%、87.50%和7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气灌肠是小儿急性肠套叠主要的诊治方法,疗效安全、可靠,整复成功率随病程的延长、套叠程度的加深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整复结果与病程及套叠部位的关系。方法在放射科先行钡剂灌肠检查,确诊为小儿肠套叠后即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用肠套叠整复器诊断档缓慢注气,逐档提高压力,压力范围6.0~13.0kPa,必要时适量使用解痉药并辅以手法按摩。结果410例小儿肠套叠整复成功344例,成功率83.9%。其中病程〈24h、24~48h、48h〈病程≤72h整复成功率分别为94.1%、77.6%、42.5%,不同病程整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套叠部位位于肝曲之前、横结肠、脾曲之后整复成功率分别为92%、75.5%、68.1%,套叠部位位于肝曲之前整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套叠部位位于横结肠和脾曲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病程短、套叠部位在肝曲之前的肠套叠患儿更易整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小儿急性肠套叠采用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方法的认识。方法:对205例急性肠套叠的患儿,采取低压空气灌肠明确诊断及整复治疗;未能成功复位者,如病程≤24小时,压力可逐渐提高到90mmHg,仍未复位者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0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采用空气灌肠整复的成功率为93.5%,其中采用低压复位成功的成功率89%。结论:对于小儿急性肠套叠,只要符合适应证,应首选低压空气灌肠整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4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小儿肠套叠利用空气灌肠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对40例经腹部平片及空气灌肠明确诊断后运用小儿肠套叠整复仪进行复位术。结果本组40例病例中,37例复位成功,3例套头固定,位于左半结肠,发病时间超过24h,最终转外科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率93%。结论空气灌肠是诊断与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好方法。对于套头固定、发病时间〉72h,或合并肠坏死等症,则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钡灌肠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估,提高肠套叠整复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及操作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3年9月-2006年12月年龄在3岁以下的63例小儿肠套叠患儿资料分析,按照发病时间分为3个对照组。结果在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整复成功率在96%,时间在24h-48h之间的成功率在85.6%,大于48h的整复成功率在67%;按其套叠部位,在肝区上者只有1例不成功,不说明问题;在横结肠者,整复成功率98%;在脾区以下者,整复成功率在50%。结论发病时间越短,套叠部位越浅,其成功率相对越高,出现的并发症就越少。若出现“嵌顿”、“绞窄”、“弹簧套”、“撕裂”现象时,整复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钡剂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5例小儿肠套叠 .结果 185例肠套叠中位于升结肠者69例,肝曲者58例,横结肠者38例,脾结肠者15例,乙状结肠者5例.其中使用钡剂灌肠方法复位179例(96.8%),未复位5例(3.2%).结论 钡剂灌肠治疗肠套叠疗效显著,整复率高,患儿痛苦少,是小儿肠套叠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术的因素,提高整复成功率.方法 对153例小儿肠套叠患儿行空气灌肠,分析整复成功率与肠套叠发生的时间、套头部位及病理类型、空气灌肠中空气压力、手法按摩辅助及解痉药物合理使用的关系.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42例,占92.8%,其中1次整复成功有118例,手术治疗11例,其中肠坏死6例,复杂型套叠4例(结肠均迂曲冗长),麦克尔憩室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及早采用空气灌肠整复术,适当手法按摩辅助、适当整复压力及合理应用解痉药物,能有效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整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小儿肠套叠的气钡或空气灌肠整复治疗10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小儿急性肠套叠气钡和空气灌肠整复的成功率,探讨小儿肠套叠整复治疗的影响因素,对小儿急性肠套叠采用气钡和空气灌肠整复方法的认识,总结其治疗体会。方法对100例临床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进行治疗,其中行气钡与空气灌肠整复各占一半。结果100例整复成功为95例,未成功5例(其中空气整复3例,气钡整复2例)。结论气钡灌肠整复优于空气灌肠整复,它进一步为肠套叠的确诊提供了更准确的方法,而且透视下气钡或空气灌肠整复能使大部分肠套叠复位成功,具有较快速、安全、价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避免了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提高整复成功率与安全性。方法 2001-2005年间108例肠套叠中103例经空气灌肠整复成功,5例未整复成功经手术治疗(其中2例整复时肠穿孔)。整复压力5.0-9.5kPa(37.5~71.25mmHg),平均压力约8.0kPa(60mmHg)。73例患儿肌肉注射654—2约5mg。未整复的5例中年龄l~儿个月。平均5个月,发病均超过48小时,其中2例超过72小时,整复时发生肠穿孔。结果 103例整复成功病例中,85例为回-盲-结型,18例为回-结-结型;5例手术病例,2例肠坏死行局部肠段切除,3例为复套,回-回-结-结型4例,回-盲-结-结型1例,4例套叠颈部较紧,3例套头大,呈分叶状。结论 95.4%的小儿肠套叠可经空气灌肠整复。影响整复的因素有:发病时间、套叠类型、注气压力、整复技术操作熟练程度、解痉药物、整复器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行空气灌肠(压力60~100mmHg)并辅助手法按摩,分析整复成功率与肠套叠发生的时间、部位、体征的关系。结果:10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中,回结肠型87例(82.1%),盲结肠型11例(10.4%),结结肠型8例(7.5%);空气灌肠整复率84.9%(90/106)。整复率随肠套叠发病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4h以内为91.9%,25~48h为76.2%,49~72h为50.0%。整复率与患儿全身情况及按摩手法有关。结论:及早整复,合理控制整复压力并配合手法按摩,可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整复率。  相似文献   

11.
小儿急性肠套叠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1985年1月~2003年6月间收治的8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男性多见(62.8%),好发年龄为3~6个月,以回结型最为多见(76.7%)。空气灌肠复位成功38例,其余手术治疗治愈85例,死亡1例。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关键,发病超过48h者不宜行空气灌肠。灌肠复位失败或复位后出现腹膜炎征象,发病时间长或病情较重者,必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早期再套叠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0例原发性肠套叠复位成功的患儿临床资料,收集记录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季节、轮状病毒感染情况、禁食时间)、灌肠方式(空气灌肠、温盐水灌肠)及超声特征(,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根据,否再套叠分为分为有再套组(27例)与无再套组(293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肠套叠灌肠治疗成功后再套叠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发生再套叠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再套叠组与无再套叠组在性别、禁食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发病季节、轮状病毒感染与否、灌肠方式(空气灌肠、温盐水灌肠)及,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季节、灌肠方式、,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轮状病毒感染均,再套叠发生的影响因素(OR=2.511、1.584、3.352、3.232、4.212).结论 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复位后早期再套叠发生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年龄、发病季节、灌肠方式、,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轮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在婴幼儿肠套叠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ALOKAa10及GE LOGIQ 7 PRO彩色超声诊断仪对76例婴幼儿肠套叠超声声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中有57例低频超声提示可疑肠套叠征象,73例高频超声均有明确肠套叠征象,误诊2例,漏诊1例;所有病例均经灌肠复位或者手术证实。结论:超声诊断肠套叠具有无创性、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低频与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Intussusceptions is the telescoping or invagination of a portion of intestine (intussusceptum) into an adjacent segment (intussuscipiens). It is one of the common causes of bowel obstruction in infants and toddlers.Sonography has now been accepted as a method for guiding hydrostatic reduction of intussusception with tap water, normal saline or Ringer's lactate solution. This method is currently being used at Korle Bu Teaching Hospital. It is a very simple, efficient, economical and quick method of managing intussusception. The duration of the procedure ranges between two minutes and thirty minutes, with the majority being under ten minutes. A total of twenty intussusceptions were managed in eighteen patients over a nine month period. In fifteen patients (75%) the intussusception was reduced successfully. In five patients (25%), the procedure failed to reduce the intussusceptions.  相似文献   

15.
彩超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诊断及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及手术证实的小儿肠套叠127例。结果:本组患儿超声确诊率100%,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121例,成功率95.3%。结论:超声检查小儿肠套叠准确性高,可作为影像学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方法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9):61-64
目的探讨腹腔镜复位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及对患儿机体应激反应、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患儿68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复位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指标、应激反应、并发症、复发率。结果两组复位成功率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研究组血清NO、IL-6、CRP、TNF-α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明显(16.22%vs 25.81%,P0.05);两组复发率差异不明显(5.40%vs 9.68%,P0.05)。结论腹腔镜复位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确切,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其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应激较小,术后恢复更快,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治疗的治疗体会。方法对276例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整复前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复位前276例均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解果酱样血便表现,复位后症状消失245例;复位前腹部可触及异常包块245例,复位后包块消失240例;复位前276例B超均能探及腹部异常包块,复位后异常包块消失265例。碳剂试验267例(4—8h后)排便有碳末263例,无碳末排出4例。B超诊断符合率100%,复位成功263例,复位成功率为95.3%。结论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操作方便、复位成功率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杨建红  黄洪君  李炳花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101-101,103,F0003
目的 探讨超声对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例肠套叠患者声像图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超声对肠套叠有极高的诊断价值,敏感性强,声像图具有典型的同心圆征、靶环征和套筒征。结论 超声诊断肠套叠尤其小儿肠套叠具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0.
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驰  马春峰 《疑难病杂志》2002,1(3):146-147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腹块、腹泻、便血。术前确诊6例,误诊15例。本组根据病因、病变部位、受累肠管的范围和程度均行相应的手术治疗。随诊6个月~2年,无肠套叠复发病例。结论 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详细询问病史,体检、X线钡餐检查、B超及CT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肠套叠早期确诊率,及时手术可有效治疗成人肠套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