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最佳R-R时相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在不同心率、不同冠状动脉分支最佳重建R—R时相特点。材料和方法:根据心率将89例患者分为四组:A组,心率〈60次/min;B组,心率60—69次/min;C组,心率70—79次/min;D组,心率≥80次/min。行16层螺旋CT,0.4s/周扫描,以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10%一90%R—R时相的横断面图像,再进行冠状动脉容积重建,分析不同心率、不同R—R时相冠状动脉各支图像质量。结果:不同的心率冠状动脉各支最佳重建时相不同。A、B组最佳重建窗较宽,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大多能在70%和80%R—R时相获得最佳显像;C组LCX最佳重建时相在50%或80%。RCA最佳重建时相在40%-50%,LAD在80%;D组最佳重建窗较窄,RCA、LCX最佳重建时相均在50%,LAD在40%-90%R—R时相得分差异不明显。结论:以0.钆伺的16层螺旋CT冠脉显像,根据心率不同选择重建时相。有助于获得较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渡谱(^1H—MRS)在脑肿瘤诊断、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厦对胶质瘤分级的可行性。方法:对40例脑肿瘤患者行^1H-MRS检查,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其中低级别(Ⅰ~Ⅱ级)星形细胞瘤15例,高级别(Ⅲ~Ⅳ级)星形细胞瘤5例,脑膜瘤13例,转移瘤7倒;采用点分辨波谱(PRESS)序列定位技术。获得单体素波谱;将NAA/Cr、Cho/Cr及NAA/Cho等指标按病理类型分组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以对侧相应部位的正常脑组织作为自身对照。结果:脑肿瘤的^1H-MRS表现与正常脑组织明显不同(P〈0.05),表现为Cho/Cr比值升高,NAA/Cr和NAA/Cho比值下降。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脑肿瘤之间的^1H—MRS表现也存在着差异。脑膜瘤较转移瘤、低级别及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具有更高的Cho/Cr比值和更低的NAp/Cho、NAp/Cr比值(P〈0.05)。低级别星形细胞瘤NAA/Cho及NAA/Cr比值高于转移瘤及高级别星形细胞瘤(P〈0.05),可资鉴别。转移瘤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H-MRS表现相似。Lac的存在不是肿瘤恶性的可靠标志。结论:^1H-MRS可提供组织生化和代谢方面的信息,提高了医学影像对肿瘤组织学分型度病理学分级的水平。  相似文献   
93.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5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表现,比较各期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诊断水平。方法:54例小肝癌分别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5~30S、门脉期60~70s、延迟期3~5min。结果:共发现6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89.2%、70.8%和78.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153Sm-DTPA-c(CGRRAGGSC)对人MHCC97-H肝癌裸鼠模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间接法合成153Sm-DTPA-c(CGRRAGGSC)放射性药物.对8种不同细胞系IL-11受体表达,进行Western blot分析,选择肿瘤接种.20只MHCC97-H皮下荷瘤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5只.低、中、高剂量组尾静脉分别注入153Sm-DTPA-c(CGRRAGGSC),剂量依序为5.5、11.0和22.0 MBq/0.2 ml,对照组尾静脉注入生理盐水0.2 ml.观察16 d后处死,比较肿瘤的体积,计算抑瘤率;观测标本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5 MBq低剂量组瘤体组织治疗后Ki-67、Bcl-2和IL-11受体表达改变;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剂量组IL-11受体的变化情况.结果 选择IL-11受体表达最高的MHCC97-H细胞接种.尾静脉内注射153Sm-DTPA-c(CGRRAGGSC)后,早期瘤体中央可出现坏死、干瘪、结痂,后期又出现坏死周围瘤组织继续增长.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22.72±2.76)%、(34.65±2.36)%和(85.13±5.78)%(F=89.32, 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对照组及低剂量组瘤内IL-11受体阳性率分别为(84.13±5.71)%和(61.57±5.98)%(t=13.62, P<0.05),低剂量组瘤细胞排列相对疏松,细胞内染色数量明显减少.低剂量组Ki-67、Bcl-2阳性率均较对照组下降(t=20.91、6.68,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抑瘤作用增加,IL-11受体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153Sm-DTPA-c(CGRRAGGSC)能够有效抑制人MHCC97-H肝癌裸鼠模型移植瘤的生长,促进IL-11受体表达下调及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观察贝前列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刺激下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交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给予贝前列素预处理后,AngⅡ(100 nmol/L)再刺激24 h,测定细胞培养基中胶原含量和交联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m 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贝前列素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ngⅡ刺激下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其中10μmol/L作用最强。贝前列素(10μmol/L)预处理4 h后再给予AngⅡ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明显减少,交联胶原水平下降,交联与非交联胶原比例变低;LOX m RNA和蛋白表达亦明显下降。结论:贝前列素抑制AngⅡ刺激下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交联,机制可能与下调LO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6.
目的 对比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STIR)与化学位移选择(CHESS)序列DWI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检查中对肝细胞癌(HCC)的检出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上腹部Gd-EOB-DTPA增强MR检查,并于对比剂注射后13~15 min采集STIR及CHESS序列DWI图像。分别测量肝实质的信号强度(SI)、标准差(SD)、ADC值及HCC病灶的SI、ADC值,计算肝实质的SNR及HCC病灶的CNR;并对2种序列图像中HCC病灶的显示程度及肝脏解剖结构的清晰程度进行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STIR与CHESS-DWI序列间SNR、CNR、ADC值的差异及HCC病灶显示程度评分及肝脏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程度评分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医师间评分的一致性。结果 与CHESS序列比较,STIR序列HCC病灶CNR明显增高(P=0.034),肝实质SNR、ADC值及HCC病灶ADC值明显减低(P均<0.05)。2名医师间HCC病灶显示程度评分及肝脏解剖结构清晰程度评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均≥ 0.75)。医师1及医师2对HCC病灶显示程度评分及肝脏解剖结构清晰程度的评分结果均显示,STIR与CHESS序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STIR序列HCC病灶显示程度评分多为4分、肝脏解剖结构清晰程度评分多为1分,STIR序列HCC病灶显示程度评分及肝脏解剖结构清晰程度评分均以3分为主。结论 Gd-EOB-DTPA增强MR检查中,STIR序列DWI较CHESS序列更有利于HCC的检出。  相似文献   
97.
目的分析神经根沉降征(nerve root sedimentation sign,NRSS)与硬膜囊形态大小的关系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5例腰椎退变患者3.0 T磁共振成像资料,依T2WI轴位像马尾神经位于关节突连线背侧为NRSS阴性(-)、腹侧为阳性(+);硬膜囊形态大致分萎缩型和饱满型两类。测量硬膜囊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 area,DSCA)及关节突连线腹侧(ventral)、背侧(dorsal)部分面积(v DSCA、d DSCA)并计算两者比值d/v值。DCSA分无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100 mm2)、相对LSS(76~100 mm2)和绝对LSS(≤75 mm2)3个等级。观察测量由两位高年资医师独立完成,结果行Kappa一致性检验;NRSS-和NRSS+层面DSCA、d/v值大小差异及DSCA不同级别对应层面d/v值比较采用t检验;DSCA不同级别间d/v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NRSS与硬膜囊形态关系采用χ2检验。结果 85例腰2~5三节段NRSS-层面DCSA依次为(138.5±38.9)mm2、(124.8±33.5)mm2、(117.5±29.6)mm2,NRSS+层面依次为(118.5±31.7)mm2(P=0.032)、(95.5±27.9)mm2(P=0.029)、(80.2±25.4)mm2(P=0.027);萎缩型和饱满型硬膜囊占有比NRSS-层面为0.16、NRSS+层面为6.3(P=0.012);d/v值NRSS-层面为0.64±0.29,NRSS+层面为0.38±0.22(P=0.035),其中腰3~4、腰4~5层面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CA三级d/v值依次为0.61±0.23、0.42±0.18和0.32±0.1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6,P=0.025),腰2~5三节段对应层面d/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SS与硬膜囊形态、DCSA及d/v值大小相关,明析这些关系有助于诠释NRSS+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8.
Lu R  Li M  Zhou JJ  Zhou KR  Gu H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9):2759-2762
目的 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MR表现和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肾嫌色细胞癌诊断准确性.方法 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9年7月至2009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2例,术前经MR SE-T1WI、FSE-T2WI和扰相梯度回波动态增强成像,根据肾脏皮质及肿瘤强化百分比绘制动态增强曲线.回顾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2例嫌色细胞癌中,肿瘤位于肾皮质1例,肾髓质9例,难以判定2例.肿瘤呈球形9例,椭圆形3例,肿瘤境界清楚.MR信号均匀,T1WI、T2WI呈中等信号,所有病灶可见假包膜形成的低信号环,2例可见中央瘢痕.双期增强肿瘤皮髓交界期平均强化百分比为120.3%,同期肾脏皮质平均强化百分比215.4%;实质期肿瘤平均强化百分比为173.7%,同期肾脏皮质平均强化百分比为249.1%.结论 嫌色细胞癌是以肾髓质为中心的中等信号类球形肿瘤,信号均匀,假包膜明显,部分病例可见中央瘢痕,皮髓交界期呈中等强化,实质期多轻度持续强化,均低于肾脏皮质强化,MR诊断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价脑肿瘤血管通透性中的价值。方法:应用SOMATOM PLUS4螺旋CT扫描机,对34例临床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转移瘤11例,胶质瘤10例,脑膜瘤13例,其中术后复发脑膜瘤2例)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使用256彩色直观地显示脑组织灌注图,并计算出脑肿瘤实质区、瘤旁水肿区和对侧脑组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肿瘤与对侧脑组织PM比值及瘤旁水肿区与对侧脑组织PM比值。结果:3种脑肿瘤的PM值均明显高于对侧脑组织(P〈0.01),脑膜瘤PM值及其比值高于胶质瘤和转移瘤(P〈0.05),而胶质瘤和转移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2例有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瘤周水肿区与对侧脑组织PM比值,脑膜瘤和转移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明显大于脑膜瘤和转移瘤(P〈0.01)。复发脑膜瘤2例的PM值明显增高,达正常脑组织的2.5倍以上。结论:CT灌注成像不仅能较准确地定量脑肿瘤的血管通透性,有利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肿瘤复发的检出,而且能精确显示肿瘤的真实轮廓,有助于肿瘤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无创性影像学技术(磁共振及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38例采用磁共振仪和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38例中23例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MR各序列上斑块呈等低均匀信号或等、低、高混杂信号。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内膜毛糙,均匀或不均匀增厚,斑块呈中低、强、混合性回声。结论:MRI结合超声能有效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分析其稳定性,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详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