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HT)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的收集我院急诊收入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按照7 d内随访头颅CT结果分为出血组23例及未出血组35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治疗后90 d的神经功能。收集CTP相关参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达峰时间(rTTP)等。结果出血组NIHSS评分、90 d预后不良比例、rTTP缺损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5,P0.01),rCBF及rCBV明显低于未出血组(0.19±0.08 vs 0.26±0.09,P=0.009;0.53±0.17 vs 0.69±0.21,P=0.002)。rCBV预测HT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6(95%CI:0.620~0.872),临界值为62.5%,敏感性为0.739,特异性为0.714。rCBF预测HT风险的AUC为0.719(95%CI:0.580~0.858)。结论 CTP可早期显示急性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对预测HT发生风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 探讨CT低剂量联合迭代算法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在首次检查均应用常规剂量扫描(120 kV,400 mAs),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薄层重组,保守治疗后结石未排出.复查CT应用低剂量扫描随机分为3组(A组:120 kV,200 mAs;B组:120 kV,150 mAs;C组:120 kV,100 mAs)后分别行6级迭代算法薄层重组.由2名放射医师采用双盲法读片并对图像质量做主观评分,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辐射有效剂量(ED);测量图像的客观噪声值,计算信噪比,测量结石CT值及最大长径,记录结石检出数.结果 常规组:CTDIvol(23.51±0.79) mGy,DLP(1166.38±52.78)mGy·cm,ED(17.50±0.79)mSv;A组:CTDIvol(11.78±0.38) mGy,DLP(584.68±25.47) mGy· cm,ED(8.77±0.38) mSv;B组:CTDIvol(8.34±0.13)mGy,DLP(462.87±24.76) mGy· em,ED(6.94±0.37)mSv;C组:CTDIvol(5.47±0.21) mGy,DLP(268.20±19.03)mGy·cm,ED(4.02±0.29) mSv;各组低剂量迭代算法重组的iDose l ~6图像结石检出数、结石CT值及大小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剂量迭代算法重组的iDose4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及iDose 4—6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剂量迭代算法重建的iDose6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剂量迭代算法重建的iDose l~6各组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算法诊断输尿管结石是可行的,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明显减低辐射剂量.管电压120 kV情况下,在iDose6水平管电流150mAs为最低临界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44.
陈伟彬  冯莉  宫凤玲  张惠英 《天津医药》2015,43(9):1056-1059
目的 应用 256 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术评价自体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关系。方法 分析 200 例因胸痛行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 测量两侧胸廓内动脉及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长度、 内径, 以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长度等解剖学参数数值。结果 胸廓内动脉内径为 (2.52±0.38) mm, 胸廓内动脉自起点至终端长度为 (190.12±1.90) mm。两侧胸廓内动脉管腔内径及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前降支、 左旋支、 对角支、 右冠状动脉及后室间支内径分别为 (2.82±0.25)、(2.60±0.12)、(2.22±0.25)、(3.02±0.27) 和(2.35±0.35) mm, 除右冠状动脉内径高于胸廓内动脉内径外, 其余与胸廓内动脉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游离移植于升主动脉起始部上方 2 cm 搭桥至前室间支中点、 沿左旋支途径搭桥至房室交点、 沿右冠状动脉途径搭桥至房室交点弧形长度和自房室交点至后室间支中点长度均低于胸廓内动脉长度 (P<0.05); 原位移植除自胸廓内动脉起始部至前降支中点弧形长度与胸廓内动脉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至左旋支房室交点、 至右冠状动脉房室交点弧形长度均高于胸廓内动脉长度 (P<0.05)。结论 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内径接近, 原位移植适用于心前壁血管, 用游离胸廓内动脉移植, 其长度可满足桥接升主动脉与任何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主动脉CT血管成像中对比剂碘总量固定、不同碘流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主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按使用碘流率的不同分为A、B和C 3组,每组40例,碘总量为350mgI·kg-1。A组采用碘320mgI·mL-1,注射流率4.5mL·s-1,碘流率1440mgI·s-1;B组采用碘370mgI·mL-1,注射流率3.9mL·s-1,碘流率1443mgI·s-1;C组采用碘350mgI·mL-1,注射流率4.5mL·s-1,碘流率1575mgI·s-1。碘注射前置于37℃恒温箱预热,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留置针(20G)注入,采用智能触发技术确定扫描延迟时间,监测平面为主动脉弓降部,感兴趣区域阈值≥150Hu。比较3组主动脉弓层面、T12水平层面、主动脉分叉上部层面和主动脉平均的CT值及图像质量的评分。结果 A、B、C 3组主动脉平均CT值分别为(351.4±21.4)Hu、(356.0±21.4)Hu、(373.2±22.2)Hu,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4±0.56)分、(3.81±0.50)分、(3.98±0.14)分,C组主动脉平均CT值及图像质量总评分均明显高于A、B 2组(均P<0.05)。结论当CT主动脉成像中碘为350mgI·mL-1、IDR为1575mgI·s-1时,可提高主动脉强化程度及图像质量,有助于更好地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比较对比剂3种不同注射流率对膈下动脉(inferior phrenic artery,IPA) CTA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行腹部CTA患者,随机分为3、4、5ml/s组,对比剂(350mgI/ml)用量为1.0ml/kg。记录各组IPA各级血管的显示情况,测量各组RIPA 1级血管及2级血管的CT值。结果 90例均扫描成功。3、4和5ml/s组对于IPA 1级、2级血管的显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ml/s和4ml/s组对于IPA各级血管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ml/s组IPA 3级及其以上分支显示明显高于4和3m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ml/s组1级血管及2级血管CT值明显高于4ml/s和3m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l/s组高于3ml/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5ml/s的注射流率能显著提高IPA管腔密度,有助于IPA 3级及其以上分支更好地显示,可为研究IPA本身及相关疾病引发IPA改变提供较清晰的影像学图像。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 比较3 种不同出血速率在不同管电压条件下,多层螺旋CT(MDCT)显示消化道活动性出 血的敏感性。方法 复制消化道出血模型,以测得的30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出血点CT 平均值 (212.13±64.54)HU 为参考值,将浓度为320 mgI/ml 碘佛醇与0.9% 生理盐水配比成浓度为6.4 mgI/ml 的碘溶液, 120 kV 对应CT 值(214.73±1.63)HU,在相同对比剂浓度下(6.4 mgI/ml),通过微量注射泵模拟出血速率,分 别以0.3、0.4 和0.5 ml/min 的注射速率注射,并对消化道出血模型行MDCT 扫描。对照组:120 kV,300 mAs ; 实验A 组:100 kV,300 mAs ;实验B 组:100 kV,400 mAs ;实验C 组:80 kV,465 mAs。由2 位放射医师采用 双盲法读片,比较4 组辐射剂量、客观噪声值、信噪比,记录每组MDCT 对模型出血的检出情况,并测量出血 点CT 值。结果 对照组、实验A、B、C 组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05);实验B 组图像噪声、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对照组和实验各组在出血速率为0.5 和0.4 ml/min 时对模型出血的检出率为100% ;对照组、实验A、B 组未能 检出出血速率为0.3 mgI/min 的出血;实验C 组在出血率为0.3 ml/min 时对模型出血检出率为28.6%(2/7),但 检出率与对照组(-0.5 ml/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常规扫描条件下,MDCT 能够显 示出血速率>0.4 ml/min 的出血点;降低管电压能够有效增加出血点CT 值。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显示副肾动脉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15例行腹部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资料,记录每侧副肾动脉的有无、支数及其直径、长度和入肾部位,比较副肾动脉解剖特点的差异。 结果 副肾动脉有Ⅰ支型、Ⅱ支型及Ⅳ支型。左侧副肾动脉发现率>右侧,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副肾动脉发现率>女性,有统计学差异。副肾动脉的直径在性别及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上下极不同部位入肾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极入肾者多见。 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副肾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简便、准确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比较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aP)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首次就诊的VaP患者和PD患者.采用MMSE和MoCA量表评估PD患者和VaP患者的认知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