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21.
目的 比较下肢动脉CT成像中2种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临床上怀疑下肢动脉疾病行CTA检查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组,对比剂碘普罗胺(350 mg I/mL).A组注射流率4mL/s,对比剂用量1.2 mL/kg.B组第1期5 mL/s注射20 mL,第2期3mL/s注射剩余量;B组对比剂总量=1.2 mL/kg×体质量-4 mL/s×(B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A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对2组腹主动脉-髂动脉段、股动脉-腘动脉段、小腿动脉段、足背或足底动脉段4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4个动脉段CT值,记录2组对比剂剂量.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B组4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均低于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对比剂剂量为(89.08士11.45)mL和(72.61士10.3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比剂流率5 mL/s+3 mL/s分期注射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下肢动脉CTA的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应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结合负荷/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探讨心肌桥(MB)对心肌供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256层CTCA及负荷/静息核素MPI检查的88例孤立性LAD-MB的影像资料.依据MB类型分为不完全与完全MB组,比较两组壁冠状动脉(MCA)收缩期狭窄率及MPI的差异;比较完全MB中MPI正常与异常组MB厚度、长度及MCA收缩期狭窄率的差异;比较MCA收缩期狭窄Noble分级中MB类型及MPI的差异.结果 不同MB类型组MCA收缩期狭窄率分别为(13.2±10.1)%、(39.8±11.4)%,MPI正常与异常分别为45、5例,15、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74;x2=25.408,P均<0.01).完全MB中不同MPI组MB厚度分别为(1.6 ±0.4)mm、(2.6±0.7)mm,MCA收缩期狭窄率分别为(29.3±9.8)%、(46.7±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72;t =5.187,P均<0.01),MB长度分别为(11.2 ±5.6)mm、(12.8±6.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00,P=0.429).MCA收缩期狭窄Noble分级中2、3级完全MB(15/15、2/2)及MPI异常(10/15、2/2)比例明显高于1级(21/71、16/71).结论 MB的类型、厚度及MCA收缩期狭窄程度均与心肌缺血密切相关,而MB长度对心肌供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3.
正下颌骨是人体面部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诊外伤、美容整形的常见部位。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颌面部的三维测量已做过一些研究~([1-5])。多层螺旋CT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利用重组技术明确下颌骨解剖特征、进行精确测量。病例资料自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同一类型及不同类型心肌桥(MB)患者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CCO)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T冠状动脉造影(CCTA)检查确诊为左前降支(LAD)单一MB且桥前段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20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MB类型分为不完全型及完全型两组,分别比较两组桥前段冠状动脉同种程度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间TAG-CCO的差异;随后进一步比较同一类型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轻度、中度及重度)组间TAG-CCO的差异。结果 84例完全型MB患者中,桥前段冠脉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36、30、18例;116例不完全型MB患者中,桥前段冠脉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45、42、29例。完全型MB患者轻、中、重度桥前段冠脉狭窄组的TAG-CCO分别为(-0.0086±0.0014)/10 mm、(-0.0170±0.0180)/10 mm、(-0.0230±0.0026)/10 mm,不同狭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728, P<0.001);不完全型MB患者的轻、中、重度桥前段冠脉狭窄组的TAG-CCO分别为(-0.0039±0.0011)/10 mm、(-0.0100±0.0140)/10 mm、(-0.0160±0.0020)/10 mm,不同狭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7.756, P<0.001);完全型MB患者轻(t=16.519, P<0.001)、中(t=2.570, P=0.012)、重度桥前段冠脉狭窄组(t=10.714, P<0.001)的TAG-CCO均明显低于同程度狭窄的不完全型MB患者。结论 TAG-CCO与MB类型及桥前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TAG-CCO可作为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分析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迂曲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前降支心肌桥患者,从中选取前降支无迂曲者及迂曲者各278例,记录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及家族史)、前降支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情况。比较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无迂曲组与迂曲组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比较冠状动脉无、轻、中、重度迂曲组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冠状动脉无迂曲组的狭窄发生率(57.6%)低于迂曲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ar{χ}$=12.608,P<0.001);冠状动脉轻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78.5%)高于无迂曲组(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ar{χ}$=20.462,P<0.001);冠状动脉轻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78.5%)高于中度迂曲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ar{χ}$=7.872,P=0.005);冠状动脉迂曲组狭窄程度与无迂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迂曲组比无迂曲组更易出现较重的狭窄(Z=-3.292,P=0.001)。冠状动脉无、轻、中、重度迂曲组的狭窄程度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7.787,P<0.001),且差异具有等级相关性(rs=0.169,P=0.000);冠状动脉无迂曲组狭窄发生率与中、重度迂曲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轻、中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与重度迂曲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迂曲者比无迂曲者更易出现冠状动脉狭窄,轻度迂曲者狭窄发生率高于无、中度迂曲者;而轻度迂曲者更易出现较重程度的狭窄,无迂曲者狭窄程度常较轻。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腹部CT和超声内镜(EUS)检查对不同临床分期的慢性胰腺炎(CP)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5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CP患者,均行EUS、腹部CT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腹部CT和EUS检查对CP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本组诊断1期CP患者28例,2期24例,3期26例;EUS对1期CP诊断的AUC为0.85(95%CI:0.75~0.92),其敏感度为85.7%,特异性为84.0%,准确性为84.6%,而腹部CT诊断1期CP的AUC为0.72(95%CI:0.61~0.82),其敏感度为60.7%,特异性为88.0%,准确性为78.2%;EUS诊断2期CP的AUC为0.81(95%CI:0.70~0.89),其敏感度为79.2%,特异性为81.5%,准确度为80.8%,而CT诊断2期CP的AUC为0.73(95%CI:0.62~0.82),其敏感度为62.5%,特异性为85.2%,准确度为78.2%;EUS诊断3期CP的AUC为0.75(95%CI:0.64~0.84),其敏感度为84.6%,特异性为85.2%,准确度为85.0%,而CT诊断3期CP的AUC为0.69(95%CI:0.57~0.79),其敏感度为69.2%,特异性为88.9%,准确度为82.5%。结论 EUS和腹部CT检查诊断CP患者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1期CP患者,EUS的诊断效能可能优于腹部CT检查。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 总结胸部闭合性创伤中肺撕裂伤和气胸的影像学特征及损伤机制、演变规律。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肺撕裂伤患者48例病灶72例、60例气胸患者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规则形组肺撕裂伤病灶多分布在肺组织边缘;肺撕裂伤病灶存在着自限性;单侧实变为主的广泛型肺挫伤多合并中-大量气胸症状;少量气胸无需处理可自行恢复。结论 256层螺旋CT联合MPR后处理技术可以较好的观察肺撕裂伤和气胸的形态分布等特征,对于及时正确诊断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评价迭代算法在泌尿系结石CT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及最优方案探讨。方法 搜集78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首次检查均应用常规剂量扫描(120kV/400mAs),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薄层重建,保守治疗后结石未排出,复查CT应用低剂量扫描(120kV/200mAs),行6级迭代算法薄层重建。由两位放射医师采用双盲法读片并对图像质量做主观评分,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测量图像的客观噪声值,计算信噪比,测量结石CT值及最大长径,记录结石检出数。结果 常规组CTDIvol为22.42±1.03mGy,DLP为870.46±450.69mGy·cm,ED为17.52±2.85mSv,低剂量组CTDIvol为11.26±0.53mGy,DLP为435.83±225.32mGy·cm,ED为8.77±1.43mSv;低剂量组联合迭代算法重建的iDose1~6图像结石检出数、结石CT值及直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迭代算法重建的iDose4图像噪声、信噪比及iDose4-6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联合迭代算法重建的iDose1~3和iDose5~6图像噪声、信噪比及iDose1~3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算法诊断泌尿系结石有可行性,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迭代算法重建中iDose4在泌尿系结石的CT低剂量扫描中为最优临界水平。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256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阈值对图像质量影响。方法选择接受256层螺旋头颈动脉成像的12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将激发层面感兴趣区均设在主动脉弓下缘降主动脉内。A、B、C组触发阈值分别设为150、120、90 HU。并测量3组图像中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处CT值。记录3组不同触发扫描阈值的延迟时间及图像质量评价情况。结果 A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分别为(420.28±46.02)、(421.34±45.16)HU;B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分别为(408.83±52.84)、(413.21±58.78)HU;C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分别为(311.22±39.22)、(339.08±33.21)HU,C组与A、B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头颈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从对比剂开始注射到机器自动触发扫描所用时间分别为(12.26±1.57)、(10.23±2.24)、(7.76±3.49)s,每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56层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中将120 HU作为监测触发阈值时,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从对比剂开始注射到触发扫描前延迟时间,并相应减少了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