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铅和萘单独及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00个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10组,以铅(0、12、48μmol/L)和萘(0、5、20μmol/L)单独及联合(12μmol/L铅+5μmol/L萘、12μmol/L铅+20μmol/L萘、48μmol/L铅+5μmol/L萘、48μmol/L铅+20μmol/L萘)对斑马鱼胚胎进行染毒,染毒时间为受精后8 h至受精后144 h。观察、记录并统计胚胎的死亡率、孵化率和畸形率,通过Etho Vision XT软件来获取并分析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的行为,包括自主抽动、心率以及幼鱼应对光周期刺激的游动速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8μmol/L铅暴露组和20μmol/L萘暴露组的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孵化率明显下降(P0.05),20μmol/L萘暴露组的畸形率明显升高(P0.05)。与同浓度的铅和萘单独暴露组相比,12μmol/L铅+5μmol/L萘联合暴露组和48μmol/L铅+20μmol/L萘联合暴露组的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48μmol/L铅+20μmol/L萘联合暴露组的孵化率明显下降(P0.05),12μmol/L铅+20μmol/L萘、48μmol/L铅+5μmol/L萘、48μmol/L铅+20μmol/L萘联合暴露组的畸形率均明显升高(P0.05)。铅和萘联合暴露对胚胎的死亡率(F=2.863,P0.05)、孵化率(F=4.474,P0.05)和畸形率(F=5.084,P0.05)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8μmol/L铅暴露组幼鱼的游动速度在第一黑暗期和第二、三明亮期明显下降(P0.05);与丙酮对照组相比,20μmol/L萘暴露组幼鱼的游动速度在每一时期都明显下降(P0.05)。与同浓度的铅和萘单独暴露组相比,48μmol/L铅+20μmol/L萘联合暴露组幼鱼的游动速度在第一黑暗期明显下降(P0.05),铅和萘联合暴露对幼鱼游动速度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4.493,P0.05)。[结论]铅和萘均可影响斑马鱼胚胎的发育,并且具有一定的神经发育毒性,而二者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孵化率、畸形率和斑马鱼幼鱼神经行为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2.
近年来重离子束因其放射物理学及生物学特性在恶性肿瘤放疗方面受到高度关注。重离子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局部肿瘤控制率高是其一大优势,但在多数恶性肿瘤治疗中转移病灶的控制仍然至关重要。常规放疗与免疫疗法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提示两者联合不仅可以控制原发病灶,还有可能减少或完全消除远处转移性病灶。而高能量线性传递射线尤其是重离子束在联合免疫治疗方面可能具有更强的潜力,故本文重点综述了重离子束调节抗肿瘤免疫效应及与免疫疗法联合应用的基础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黄芪皂苷(AS)对X线辐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水平影响及其诱发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细胞分为4组:空白组、AS组(50μg·mL-1AS)、辐射组、辐射+AS组(50μg·mL-1AS)。药物干预3 d后,辐射组、辐射+AS组用2 Gy X线进行照射。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OD值),微核法检测各组BMSCs的微核率,免疫荧光法检测53BP1焦点数。结果空白组、AS组、辐射组和辐射+AS组在5 d的增殖能力分别为1.26±0.06,1.16±0.03,0.88±0.02和0.96±0.03;这4组在0.5 h的53BP1焦点簇的数目分别为10.00±2.00,9.66±3.06,875.33±41.06和704.66±47.42;这4组的微核率分别为(0.40±0.17)%,(0.50±0.20)%,(5.93±0.97)%和(3.97±0.61)%。上述指标,辐射组与空白组相比,或辐射+AS组与辐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S对X线辐射诱发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基因组DNA损伤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在基于纳剂量学模型(LNDM)的治疗计划中, 应用日本国立放射线综合医学研究所(NIRS)积累的临床经验, 验证γ分析方法在LNDM和微剂量动力学模型(MKM)间处方剂量转换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开源的多种射线放疗计划设计平台matRad, 采用γ分析的方法对基于MKM和基于LNDM的碳离子治疗计划进行比较, 得到不同模型的转换因子。通过水模体研究靶体形状及大小、靶体位置深度、处方剂量和照射方式对模型转换因子的影响, 并采用C型靶模型和肝癌患者病例对转换因子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模型转换因子与靶体形状无关, 与照射方式有关。在单野照射条件下, 其与靶体大小、靶体位置深度及处方剂量成正相关。并且C型靶模型和肝癌患者病例成功验证了转换因子, 其基于MKM和LNDM的治疗计划所生成的物理剂量分布的γ通过率(2%/2 mm)分别为92.79%和91.19%。结论本文所计算的转换因子(f=DLNDM/DMKM)可用于指导基于LNDM的碳离子治疗计划设计时处方剂量的设置。γ分析可用于不同模型处方剂量间的转换研究。  相似文献   
105.
陈如萍  张红    张昕    王燕玲    刘阳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2):1724-1728
 目的 观察尼美舒利(nimesulide)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加药组、单纯照射组(radiation treatment,RT)及加药照射组,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尼美舒利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并选择用药后72 h测得的IC20-IC30(抑制浓度,inhibiting concentration,IC)对应的药物浓度作为辐射增敏工作浓度;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尼美舒利对MCF-7的放射增敏作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并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的损伤及修复。结果 尼美舒利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但对周期分布无明显变化。尼美舒利加药照射组与单纯照射组比较,克隆存活曲线的肩区变窄,bcl-2表达下调,但对Bax表达没有明显影响。尼美舒利本身不明显增加MCF-7的DNA损伤,但可明显延缓放射引起的SSB的修复。结论 提示尼美舒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具有辐射增敏作用,其放射增敏机制可能通过抑制DNA损伤修复并下调bcl-2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制备国产68Ge-68Ga发生器, 通过与进口68Ge-68Ga发生器(德国ITG公司)进行对比, 对其进行初步应用评价。方法制备68Ge-68Ga发生器, 测定其淋洗后初始时间(0)、1、4、12 h的淋洗产物68Ga3+的放射性活度;与进口68Ge-68Ga发生器淋洗产物68Ga3+的γ能谱及68Ga3+在正常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确定国产68Ge-68Ga发生器淋洗产物标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11的最佳标记条件及产物的放射化学纯度;对比国产与进口68Ge-68Ga发生器淋洗产物标记的68Ga-PSMA-11在22Rv1前列腺癌肿瘤模型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LSD法进行检验。结果国产68Ge-68Ga发生器在淋洗后初始时间(0)、1、4、12 h的淋洗产物68Ga3+的放射性活度分别为125.8、74.0、118.4、111.0 MBq。国产与进口68Ge-68Ga发生器淋洗产物68Ga3+的γ能谱高度一致, 在正常小鼠体内的分布基本没有差异, 均在心脏呈现放射性高摄取。国产68Ge-68Ga发生器淋洗产物标记PSMA-11的最佳标记条件是...  相似文献   
107.
0  引言在生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存在DNA 损伤。这些损伤有由外源因素引起的,如电离辐射(ioni2zing radiation , IR) 、紫外线( ult raviolet , UV) 及化疗药物等,也有由内在因素引起的,如配子发生中DNA 复制和减数分裂重组时的错误。研究认为在人类细胞中有六种主要的DNA 损伤修复途径,分别是同源重组修复(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2pair ,HRR) 、核苷剪切修复( nucleotide excision re2pair ,NER) 、非同源末端连接( nonhomologous end2joining ,N HEJ ) 、碱基剪切修复( base excision re2pair ,BER) 、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ri ,MMR) 和Fanconi 贫血途径。目前已经鉴定到100 多种基因与这六种DNA 损伤修复途径相关[ 1 ] 。1994 年,科学家用定位克隆技术成功地克隆了第一个与家族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相关的基因B RCA1 (breast cancersusceptibility gene 1) [ 2 ] 。B RCA1 的生殖系突变使妇女易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B RCA1 包含24 个外显子,人类编码的该蛋白包含1863 个氨基酸残基,而小鼠编码的为1812 个氨基酸残基。自B RCA1发现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蛋白在HRR、N HEJ 、NER 和Fanconi 贫血等DNA 损伤修复途径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近年来B RCA1在DNA 损伤修复以及肿瘤抑制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对K-600中子发生器原有的辐射防护做出评价,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使用高灵敏度中子探测器和γ监测器,对中子发生器运行时n、γ辐射进行了全面的测量并对辐射场围周的防护设施进行改造。结果 改造前在中子厅西、南屏蔽墙外表面有贯穿辐射,特别是中子发生器建筑物项部表面有明显的贯穿辐射,并且在距离辐射源30~40 m处呈现峰值,显示出天空反射的效果。改造后辐射场外部周围贯穿辐射大为减弱。结论 通过改进措施达到了降低贯穿辐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考虑到兰州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LECR3)实验平台个别薄弱环节可能泄漏Φ射线,给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照射,对其辐射场Φ射线进行了测量。方法 首先使用FD-71A和FJ-347A两种量程不同的便携式仪器对LECR3离子源运行中辐射场巡视一遍,找出剂量率较高的部位,确定累积测量点位,然后使用LiF(Mg,Ti)-100M热释光探测器进行累积测量。结果 根据测量结果分析,仅源体尾部存在薄弱环节,泄漏出较强的X射线。结论 应采取局部屏蔽防护措施,使其剂量率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0.
12C6+离子束局部照射小鼠后的存活及血象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众所周知, 放射线(X射线、γ射线、带电粒子)治疗是一种较为成熟而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然而, 放射治疗存在的最大弱势就是“敌我”不分, 即正常组织和病灶同时被杀伤。因此, 在放射治疗中, 病灶接受剂量即被杀伤程度要严格受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值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