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瑜 《上海医学影像》2010,19(2):139-140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Renal angioleiomyolipoma,RAML;or hamartoma)的CT表现特征。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3例RAML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含脂肪较多的RAML22例,占66%;含脂肪少的RAML10例,占30%;不含脂肪的RAML1例,占3%;RAML伴出血3例,占9%;RAML伴脑CT改变2例,占6%。结论 RAML典型的CT表现,能用作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化疗药物通过动脉及静脉途径注射后血浆及组织内药物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40只带瘤裸大鼠,随机分为8组,其中4组为动脉组,另4组为静脉组,带瘤裸大鼠分别经动脉及静脉注射吉西他滨及顺铂。于注射后5、10、20、40、80、120、360、720 min采血液标本,注射后10、40、120、720 min取组织标本,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肿瘤组织中吉西他滨浓度,ICP-MS法测定血浆及肿瘤组织中的铂含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经动脉及静脉注射两种药物后,血浆及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出现规律性变化,其变化过程均可用两室模型来描述。动脉注射两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静脉注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同,动脉组注射药物后,血浆药物峰浓度[吉西他滨:(20.84±10.11)μg/mL,顺铂:(15.13±7.12)μg/mL]均低于静脉组[吉西他滨:(28.96±7.02)μg/mL,顺铂:(21.64±9.72)μg/mL],靶组织内药物峰浓度[吉西他滨:(20.18±9.43)μg/mL,顺铂:(6.98±0.31)μg/mL]均高于静脉组[吉西他滨:(18.19±10.30)μg/mL,顺铂:(3.04±0.11)μg/mL],靶组织内药物曲线下面积[吉西他滨:(2641±411)μg/(min·mL),顺铂:(6025±870)μg/(min·mL)]均明显高于静脉组[吉西他滨:(1663±568)μg/(min·mL),顺铂:(1780±883)μg/(min·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动脉注射吉西他滨和顺铂较静脉注射有不同程度的优势,这种优势与药物的药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因常规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发现的寰椎椎动脉沟环患者48例,进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进行容积重建和多平面重建,多方位显示寰椎结构形态及寰枢关节间隙,并探讨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 48例寰椎椎动脉沟环患者中,右侧完整环型24例,孔径(6.59±0.50)mm,左侧完整环型36例,孔径(6.19±0.49)mm,右侧不完整环型24例,左侧不完整环型12例.30例诊断为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均有寰枢关节不稳及不同程度头颈转动性眩晕症状.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寰椎后弓桥的解剖结构和测量寰椎椎动脉沟环的孔径,结合对枕颈失稳的判断,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 R I)不同序列组合对瘢痕妊娠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7年6月—2020年6月我院26例经超声检查提示瘢痕妊娠可能后进行MRI检查的患者资料,经诊断证实18例为瘢痕妊娠,均进行T1WI、T2WI、DW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分3个组合,对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比较曲线下面积...  相似文献   
15.
姚强  陈穹  汪茂文  王钢  路明  应伟峰  钱海洋  虞鲲  陈小昕   《放射学实践》2013,(11):1156-1159
目的:采用MDCT探讨急性非穿孔性阑尾炎解剖学位置与周围渗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012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6例急性非穿孔性阑尾炎伴周围渗出的病例,采用MDCT对阑尾的解剖学位置进行分型,并对其炎症渗出的解剖学问隙进行分类,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56例急性阑尾炎中,按影像学分型共发现腹膜腔型阑尾炎24例,盆腔型阑尾炎20例,腹膜后型12例。腹膜腔型阑尾炎共发现肠系膜窦积液9例,结肠旁沟积液3例,盆腔积液14例,腹膜后积液1例;盆腔型阑尾炎中,20例均出现盆腔积液,2例出现右侧肠系膜窦积液,2例见腹膜后积液。腹膜后型阑尾炎中,12例均出现腹膜后积液,2例伴有盆腔积液,1例伴有右结肠旁沟积液。其中3种类型阑尾炎的右结肠旁沟积液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腹膜后型与盆腔型阑尾炎的右肠系膜窦积液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腔型阑尾炎与盆腔型阑尾炎的腹膜后间隙积液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右肠系膜窦、右结肠旁沟、腹膜后间隙及盆腔积液在各型阑尾炎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急性非穿孔性阑尾炎伴周围渗出根据其解剖位置有其特定的渗出范围,MDCT能对急性阑尾炎解剖学位置及周围渗出做出准确的诊断,可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肠道白塞氏病(BD)的小肠MSCT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及内镜病理证实的肠型BD患者的小肠MSCT造影特征,并对肠壁厚度、增强特征、溃疡形态、回盲瓣变形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变位于末端回肠及回盲瓣19例,回肠中段2例,盲升肠4例,降结肠1例,乙状结肠2例,全结肠1例,其中多部位累及9例。26例患者共发现深大溃疡18例,环形溃疡2例,椭圆形浅溃疡3例,弥漫性溃疡3例,溃疡伴穿孔2例,溃疡伴肠道内瘘1例;深大溃疡与其他形态溃疡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中伴发回盲瓣挛缩2例,变形扩大17例,回盲瓣扩大与挛缩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段的肠壁厚度大于正常肠壁,静脉期的强化绝对值高于动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周围肠系膜脂肪间隙清晰18例,模糊8例;3例可见梳状征,3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伴发轻度增大淋巴结及明显强化。结论:肠型BD的小肠MSCT造影多表现为深大溃疡及肠壁环形增厚,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回盲部好发且回盲瓣口多变形扩大,MSCT结合典型的临床特征及内镜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锁骨改良腋位DR摄片在锁骨中段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5例锁骨外伤高度疑似骨折的患者分别行锁骨正位、改良腋位DR摄片,统计锁骨内侧段、中段、外侧段骨折数目,对锁骨正位、改良腋位片与单纯的锁骨正位片间进行各段骨折检出率的对比分析。结果 105例锁骨外伤患者经X线DR摄影或CT检查发现证实锁骨骨折97例,其中锁骨正位发现骨折80例;锁骨正位加改良腋位摄片多发现锁骨骨折17例,其中锁骨中段的骨折16例。锁骨中段骨折检出率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锁骨正位加摄锁骨改良腋位可明显提高锁骨中段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陈穹  王钢  唐永华 《安徽医学》2017,38(2):147-150
目的 探讨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FPNET)的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及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病理证实的24例NFPNE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别测量肿瘤病灶平扫、增强动脉期及增强门脉期CT值,计算肿瘤的动脉期及门脉期的强化幅度绝对值并与胰腺实质强化幅度绝对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对肿瘤的强化方式、是否具有周边脏器受侵或远处转移进行统计.结果 增强动脉期NFPNET与胰腺实质强化绝对值分别为(59.08±34.14)、(53.82±15.35)HU,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NFPNET与胰腺实质增强绝对值分别为(48.05±22.80)、(39.37±11.57)HU,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PNET强化程度超过胰腺实质,动脉期有10例,门脉期有14例;3例片絮状强化,9例环形强化,7例壁结节样强化,8例有周边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胰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NFPNET的重要手段,NFPNET门脉期相比胰腺实质表现为相对富血供.  相似文献   
19.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一种独特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该病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人体所致,流行于世界上许多地方,在中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内蒙古及四川西部较为多发。棘球蚴病的终宿主是狗、羊、牛、猪、骆驼等家畜,人因误食虫卵成为中间宿主而患包虫病。此病可以涉及任何器官,肝脏与肺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占90%;较少受累(<10%的情况下)的器官是肌肉、骨骼、肾脏、脑、脾,胰腺棘球蚴病是最罕见的。国内关于胰腺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20.
肝脏囊性转移瘤的CT和MR征象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肝脏囊性转移瘤在CT和MR上的表现,比较CT和MR检查对囊性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共52个病灶)肝脏囊性转移瘤中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门脉期扫描.8例行MR T1WI和FMP-SPG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数目、囊壁和壁结节的强化情况.结果:2例为单发病灶外,其余均为多发病灶.病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CT上8例见到囊壁不规则增厚,其中6例可见向囊腔内突起的壁结节,1例内有分隔.2例薄壁且均匀的病灶误诊为肝囊肿.T1WI上,7例为低信号,1例为混杂信号.T2WI上,病灶均为明显高信号,2例信号均匀,6例信号不均匀,可见到壁结节为略低信号.增强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无强化表现,门脉期和延迟期,可见到边缘环形强化和壁结节的强化.也有1例见到分隔.结论:CT和MR均可显示肝脏囊性转移瘤的特征,MR在显示病灶的出血、囊变、分隔和囊壁的情况等比CT更为敏感、可靠,在鉴别诊断方面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