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随着核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生殖领域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某些独具特色的项目甚至已形成诊断常规。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在PET/CT检查过程中使用口服造影剂对胃肠道^18F—FDG摄取的影响。方法1.模型试验:在10个直径2cm的玻璃瓶中充满不同浓度的泛影葡胺注射液,将其固定在充满2.5kBq/mL^18F-FDG溶液的聚乙烯圆柱体模型中,在PET/CT上进行2D显像。在横断面图像上的玻璃瓶位置勾画感兴趣区(ROI),求出各ROI内的CT值和标准摄取值(SUV)。2.临床研究:对行PET/CT检查没有腹部异常摄取灶的78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32例未使用任何造影剂,46例在显像前40min口服1000mL 1%泛影葡胺溶液。在冠状面图像上的胃、空肠、回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部位分别勾画ROI,求出ROI内的CT值和SUV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模型试验表明,泛影葡胺浓度与过校正误差间存在线性关系(P〈0.01)。口服造影剂的患者,升结肠、横结肠和直肠部位的平均SUV明显高于未服造影剂组(P〈0.05)。升结肠和横结肠部位的CT值经校正后,服造影剂组该两个部位的SUV仍明显高于未服造影剂组。结论PET/CT检查过程中使用口服造影剂会导致结肠^18F-FDG摄取的增加。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价PET/CT在肝癌肝移植术后判断肿瘤复发及其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仁济医院行PET/CT检查的18例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临床随访甲胎蛋白(AFP)的动态变化及病程.结果 ①AFP动态升高患者14例,其中PET显像未见氟脱氧葡萄糖(FDG)摄取3例,轻中度FDG摄取1例,高度FDG摄取10例.PET的诊断复发符合率为71.43%(10/14);PET的假阴性率为21.43%(3/14).AFP持续阴性患者4例,其中1例胆管细胞癌术后患者未见FDG摄取,而CT示肝内孤立低密度影者随访时间>9个月,排除复发;其余3例分别为胆管细胞癌、肝细胞肝癌和肝肉瘤术后患者,FDG均呈高度摄取,临床证实均为复发.②14例肝细胞癌粗梁型Ⅲ级的肝移植术后患者,显像前的AFP水平与病灶的最高标准摄取值(SUV)相关(P<0.05),与肿瘤和非肿瘤组织SUV比值(SUV T/NT)显著相关(P=0.0001).结论 ①根据现有资料分析PET/CT是判断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与否的一种理想方法.在胆管细胞癌和肝肉瘤等肝脏肿瘤患者,AFP绝大多数为阴性,而此时FDG-PET检测的灵敏度高.在AFP增高患者,由于部分分化程度高的肝细胞癌患者FDG摄取可以不增高,故PET/CT检查需结合AF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肝脏肿瘤细胞学类型进行分析.②对于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相同的患者,显像前AFP水平与病灶最高SUV及SUV T/NT呈显著正相关,提示AFP有调节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葡萄糖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的常见恶性肿瘤,但是常规显像困难.11C-胆碱是新近研究较多的一种正电子肿瘤阳性显像剂,因它不通过泌尿系统排泄而被用于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中.通过11C-胆碱、18F-氟脱氧葡萄糖、11C-乙酸和11C-甲硫氨酸在前列腺癌PET结果的比较,总结了11C-胆碱PET在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近况.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对于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并与99Tcm-MDP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97例肿瘤及疑诊为肿瘤的患者在30天内先后行18F-FDG PET-CT及99Tcm-MDP骨扫描,对比分析两者的显像结果。结果:97例中经临床和病理确诊基于病例分析,为骨转移63例,62例18F-FDG PET显像阳性,1例假阴性;99Tcm-MDP骨显像阳性49例,假阴性14例,两者敏感度分别为98.4%和77.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4例为阴性患者,其中PET显像阴性29例、假阳性5例,骨显像阴性21例、假阳性13例,两者的特异度为85.3%和61.8%(P>0.05),符合率为93.8%和72.2%(P<0.05)。基于病灶分析,97例中共分析1261个骨骼区,骨转移存在于226个骨骼区,剔除不能定性的14个区,18F-FDG PET显像阳性222个区,假阴性4个区;而骨扫描显像阳性154个区,假阴性72个区;两者的敏感度分别为98.7%和68.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021个阴性区,其中18F-FDGPET显像为阴性1010个区,假阳性11个区;骨扫描显像阴性1001个区,假阳性20个区;两者特异度分别为98.9%和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PET的诊断符合率为98.8%,骨显像为92.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CT表现分组,溶骨性病灶和CT上无明显异常改变病灶的FDG PET和骨扫描的检出率分别为99.4%和72.6%及81.5%和40.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诊断敏感度及准确性均高于骨扫描对溶骨病灶和CT上无明显改变病灶的检出优于骨扫描。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在PET/CT检查过程中使用口服造影剂对胃肠道18F-FDG摄取的影响.方法1.模型试验:在10个直径2 cm的玻璃瓶中充满不同浓度的泛影葡胺注射液,将其固定在充满2.5 kBq/mL18F-FDG溶液的聚乙烯圆柱体模型中,在PET/CT上进行2D显像.在横断面图像上的玻璃瓶位置勾画感兴趣区(ROI),求出各ROI内的CT值和标准摄取值(SUV).2.临床研究:对行PET/CT检查没有腹部异常摄取灶的78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32例未使用任何造影剂,46例在显像前40 min口服1 000 mL 1%泛影葡胺溶液.在冠状面图像上的胃、空肠、回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部位分别勾画ROI,求出ROI内的CT值和SUV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模型试验表明,泛影葡胺浓度与过校正误差间存在线性关系(P<0.01).口服造影剂的患者,升结肠、横结肠和直肠部位的平均SUV明显高于未服造影剂组(P<0.05).升结肠和横结肠部位的CT值经校正后,服造影剂组该两个部位的SUV仍明显高于未服造影剂组.结论PET/CT检查过程中使用口服造影剂会导致结肠18F-FDG摄取的增加.  相似文献   
27.
FDG/PET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FDG绝对定量分析是准确诊断和进行疗效判断的基础,FDG绝对定量采用三室模型,通过动脉采血等方法取得输人函数.集总常数是进行代谢率测量的重要参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目前FDG测量的定量分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8.
自从血管成形术应用于临床,血管再狭窄问题就随之而来,放射性核素血管内近距离治疗已产生富有希望的结果。现综述放射性核素近距离治疗的辐射机制、两种基本操作平台、放射性核素的选择、吸收剂量和剂量率、疗效、副作用和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等。  相似文献   
29.
目的建立特异性靶向VEGF基因表达的siRNA质粒,在肿瘤细胞内诱导RNA干扰,抑制VEGF表达,观察siRNA对放射性核素杀伤肿瘤的增强作用.方法构建针对人VEGF mRNA干扰质粒载体pRNAH-VEGF和对照载体pRNA-Ctr并转染人乳腺癌的MCF-7细胞株.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VEGF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抑制作用.用放射性核素32P胶体作为放射源照射细胞24 h,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分析siRNA对放射性核素杀伤肿瘤的增强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转染了pRNAH(VEGF的MCF-7细胞VEGF mRNA和蛋白质抑制率均明显下调,细胞培养液上清中VEGF浓度下降了60.6%;siRNA和放射性核素联合使用组细胞克隆数量明显少于各自单独使用组;联合使用组细胞凋亡率也高于单独使用组.结论针对人VEGF mRNA干扰质粒载体有效地抑制内源性VEGF表达,增强了放射性核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VEGF表达可作为肿瘤放射治疗中的辅助治疗,以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30.
稳定性核素13C呼气试验作为一种安全、简便、无创的检查.可以对脏器功能进行实时定量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日益受到临床医生青睐.该文综述国内外13C呼气试验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其局限性,并对其发展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