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评估双能量动脉、门静脉、延迟CT三期对比增强扫描的碘叠加值与胃腺癌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方法:80例胃癌患者均在术前行胃部双能量CT动脉、门静脉、延迟三期对比增强扫描,通过双能量后处理软件得到病灶的三期碘叠加值,并与主动脉进行标准化,计算三期间标准化碘叠加值差值。将每例患者所获得的所有参数与其肿瘤病理分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具有不同病理分级的患者,其延迟期标准化碘叠加值、标准化延迟-动脉期碘叠加值差值及标准化延迟-门静脉期碘叠加值差值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08、0.047)。多期双能量扫描的总有效剂量为(14.01±4.00)mSv。结论:双能量CT的碘叠加值可作为一种评估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利用同步辐射光栅X线相衬成像技术,在无对比剂的情况下,对离体裸鼠胃癌肺转移灶及其内部血管结构进行清晰成像。方法:通过裸鼠尾静脉注射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建立血行转移模型,处死小鼠后,开胸取出两肺,均匀切割标本,经4%甲醛溶液(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备用。实验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SSRF)X线成像线站BL13W1进行。常规切片作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HE)染色,并与光栅X线相衬成像图像进行对比。结果:在无对比剂的情况下,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栅X线相衬技术能对胃癌肺转移灶及血管结构进行清晰成像,显示血管直径达到15~30μm,近似低倍光学显微镜下的图像。结论:光栅X线相衬成像对显示裸鼠胃癌肺转移灶中的新生血管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中药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内各兴奋区域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配对对照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别观察18例腹泻型IBS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用药后在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刺激时脑内扣带回前皮层(ACC)、脑岛皮层(IC)、前额叶皮层(PFC)、丘脑(THAL)兴奋区域面积和MR信号强度-时间变化曲线。结果①注气量为120ml时,治疗后IC、PFC和THAL兴奋区域面积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PFC和THAL兴奋区域面积治疗后较对照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注气量为90ml时,治疗后IC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注气量为120ml时,IC、PFC和THAL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IC兴奋区域MR信号强度变化幅度较对照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调肝运脾方对IBS患者脑-肠轴及其调节机制功能紊乱的干预,与其抑制IBS患者脑内IC,PFC和THAL兴奋区域激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4.
1病例报告 患者女,35岁。2006年8月1日体检发现有肺肿块,于2006年9月14日住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患者入院前无发热、咳嗽或胸痛等症状,入院后查体无阳性体征。CT检查表现为右肺中叶圆形肿块,直径2.0cm,边缘光整,无毛刺。术前诊断右肺中叶占位,良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55.
牵引下正骨手法矫正颈椎曲度反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牵引下正骨手法矫正颈椎曲度反张的效果。方法将33例颈痛和颈椎曲度反张的患者随机分为牵引下正骨组(17例)和传统牵引组(16例),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的疼痛程度和颈椎侧位片C2~7Cobb角、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GA)和相邻椎体后缘切线夹角(RA)进行评定。结果牵引下正骨组治疗前、后VAS分别为4.3分和1.6分;C2~7Cobb角为-15.8°和11.3°,变化值为27.1°;GA为9.1°和20.7°,变化值为11.6°;RA变化值除C2~3为3.5°外,其余均约为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牵引组治疗前、后VAS分别为3.6分和3.3分;C2~7Cobb角为-16.0°和-14.7°,变化值为1.3°;GA为-9.9°和-9.1°,变化值为0.8°,RA变化值均小于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下正骨可明显改变C2~7Cobb角、GA和RA,改善或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有效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56.
目的借助软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我国20~40岁成年人膝关节软骨厚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体质量和性别等与骨关节炎有关的主要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例20~40岁间汉族正常志愿者进行磁共振(MR)膝关节软骨成像,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加权(FSE T2W)、三维脂肪抑制扰相梯度回波(3D-FS-SPGR)和脂肪抑制质子加权(FS-PD)。分别记录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胫骨内侧平台、外侧平台和髌骨区5个区域软骨最大厚度。同时分别记录关节胫股角、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分析不同性别、BMI正常和超质量组、不同年龄段(以5岁年龄差为一年龄组)的膝关节各区域之间软骨厚度差异;采用多元方差分析不同年龄组软骨厚度总体差异;采用Sperman分析法对年龄、BMI、性别与软骨厚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样本胫股角平均值为4.6°,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683,P=0.094);不同年龄组在股骨内侧髁和胫骨内、外侧平台软骨厚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区域软骨随年龄增大而变薄的趋势明显(F=2 968.790,P<0.001);软骨厚度与年龄具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r外侧平台=-0.352,r内侧平台=-0.475,r股骨内侧髁=-0.363)。不同性别间软骨平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35,P=0.672)。超质量与体质量正常组间软骨平均厚度无显著差异(t=0.798,P=0.425);成年人股骨外侧髁软骨厚度与BMI负相关(r=-0.162,P=0.022),其余部位与BMI无相关性。结论在我国20~40岁正常成年人中,膝关节不同区域的软骨厚度差异显著且随年龄变化明显。该年龄段正常人膝关节软骨厚度与性别、体质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 研究三苯氧胺对乳腺癌女性乳腺密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单侧乳腺癌78例,40例口服三苯氧胺连续5年(用药组);38例未口服三苯氧胺(对照组).研究前和研究时每年进行乳房X线钼靶摄片检查,运用Wolfe乳腺分型法进行比较.结果 用药组中有18例(45%)的乳腺密度降低,对照组有6例(16%)的乳腺密度降低,2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并且在绝经前以及治疗第1~3年中最为显著(83.3%,66.7%).结论 运用乳腺X线钼靶技术监测发现长期使用三苯氧胺使乳腺组织密度降低,为临床乳腺癌的内分泌辅助治疗提供影像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行术前磁共振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并对其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其微血管密度,分析乳腺癌灌注成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26例浸润性导管癌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最大信号强度丢失率及T2*弛豫率(△R2*Peak)与肿瘤微血管密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 0.695,P=0.003;r=0.689,P=0.003).结论 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相关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正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1.5T和3.0T磁共振检查在直肠癌诊断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分析两者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肠镜活检证实为直肠癌病人60例,随机盲法均分为两组.分别行1.5T和3.0T磁共振检查及术前直肠癌影像分期,并与病理分期对照.结果:1.5T MRIT分期总准确性为80%,N分期总准确率为67%,N0分...  相似文献   
60.
乙状结肠梗阻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癌和乙状结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的CT表现特征。方法34例腹部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为乙状结肠癌和乙状结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病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52~78岁,平均67.1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便及排气;体检发现腹部胀痛,有压痛、反跳痛及肠型,听诊肠鸣音亢进等。就以下CT表现进行分析:(1)梗阻部位;(2)梗阻近、远侧肠管;(3)合并症的CT征象。结果乙状结肠癌引起的梗阻24例,显示一般肠梗阻特点,2例出现盲袢综合征;梗阻部位均见肠腔狭窄及肠壁增厚;2例见淋巴转移;3例见肝转移。乙状结肠扭转10例,结肠均扩张、积气及积液,显著者8例;8例见“鸟嘴征”,4例见“漩涡征”。结论CT检查对诊断梗阻的原因及程度可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