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成像已经成为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功能磁共振作为一种新的成像手段具有高分辨率、高精确度、非侵袭性、无须注射对比剂、可同时获得脑的解剖与功能影像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脑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现就fMRI的成像原理技术、正常皮层中枢功能和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应用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105例CT表现及其病理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的CT表现。方法:10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在其接受治疗过程中即发病后第3、11、21天和在出院后随访各做头颅CT平扫一次。分别计算病灶的面积和密度的改变程度。结果:①发病后72h内,病灶CT值的改变程度平均下降23.8%,病灶的面积平均为11.2cm^2。②经治疗后在发病后的第11天,第21天病灶面积分别平均缩小37.5%和39.8%,病灶CT值分别恢复了18.2%和17.1%。③出院后随访:病灶基本消失占30%,面积明显缩小(缩小60%以上)者为22%,余48%的病灶呈小斑片状。结论:普能CT机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的诊断、疗效评估及随访中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药调肝运脾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内各兴奋区域激活面积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配对对照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分别观察18例腹泻型IBS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用药后在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刺激时脑内扣带回前皮层(ACC)、脑岛皮层(IC)、前额叶皮层(PFC)和丘脑(THAL)兴奋区域激活面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注气量达到120 ml时,IC、PFC和THAL兴奋区域面积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FC和THAL兴奋区域面积较对照后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调肝运脾方对IBS患者脑肠轴及其调节机制功能紊乱的干预,与其抑制IBS患者脑内IC、PFC和THAL兴奋区域面积激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一例张仲伟唐敖荣患者女,10岁。入院前2天右上腹被一石块击伤后,右上腹痛未作诊疗。因疼痛加剧入院。体检发现肝脏肿大伴压痛,及轻度肌紧张。实验室:ALP153IU/L,GGT120IU/L,两者均增高。AFP正常。影像学:多次B超检...  相似文献   
5.
三维CTA在颅底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45例颅底肿瘤病人采用3D-CTA检查,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彩色SSD法、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果 所有肿瘤灶均被3D-CTA所显示,并显示了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3D-CTA特别清晰地显示了肿瘤、Willis环的大血管、静脉窦和颅底骨相互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特别是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移位以及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的情况。这些资料均被手术所证实。结论 3D-CTA对颅底肿瘤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尤其适合于血供丰富的实质性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6.
腰椎小关节病的CT检查和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腰椎小关节病CT表现作出归纳,提高对此病作为腰腿痛的重要病因的认识。方法连续200例腰腿痛患,主要作了腰椎L4-5和L5-S1的小关节CT平扫,并运用骨窗和软组织窗对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 有135例(占67.5%)患表现为不同节段的腰椎小关节病,CT表现为:骨赘形成;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真空现象以及关节囊的钙化等。腰椎小关节病常伴有其它腰椎疾病。讨论 腰椎小关节病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不同局部皮肤温度环境中的纺织品触觉认知神经能力和相关情绪脑功能区。方法对1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fMRI研究,采用相同牛仔布,分别对前臂局部皮肤进行不同(低、中、高)温度调节后,进行相同触觉刺激。结果高温条件下,触觉感觉更多为情绪相关的特征功能区激活;中温条件下,触觉感觉更多为辨识相关的特征功能区激活;低温条件下,触觉感觉为基础特征功能区激活。顶岛盖区在3种温度条件下都有显著激活,激活范围和程度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加。结论利用脑背侧空间触觉脑功能区和脑腹侧频率触觉功能区的协同作用,局部皮肤温度增加可提高触觉敏感性和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伴终板Modic改变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患者在使用不同类型注射液进行椎间盘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评判采用适当的注射液对伴不同类型终板Modic改变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进行盘内注射的潜在治疗价值.方法 将经椎间盘造影术后证实有单节段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患者按核磁共振图像上的终板Modic变化分为以Modic Ⅰ型变化为主者(包括ModicⅠ型及以Modic Ⅰ型为主的混和Ⅰ/Ⅱ型)和以Modic Ⅱ型变化为主者(包括ModicⅡ型及以ModicⅡ型为主的混和Ⅱ/Ⅰ型)两种情况,采用椎间盘内注射的方法 进行治疗,共分为3组:(1)A组(对照组):盘内注射液体为生理盐水3 ml;(2)B组(治疗组):盘内注射液体为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3ml;(3)C组(治疗组):盘内注射液体为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1 ml+松梅乐鹿瓜多肽注射液2 ml.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 10分法)和Oswestry伤残指数(2.0版)(ODI)进行疼痛和功能评分,使用t检验比较各组在盘内注射术前、术后3和6个月的疗效差异.结果 本组共60例,平均年龄41.6岁(26~58岁).A-Modic Ⅰ,A-Modic Ⅱ;B-Modic Ⅰ,B-Modic Ⅱ;C-Modic Ⅰ,C-Modic Ⅱ各小组均为10例.各小组术前的VAS及Oswestry评分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术后3、6个月时B组和C组的VAS及Oswestry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评分,也优于对照组(A组)的同时期评分,但B、C两组在各自的3与6个月评分做自身前后的相互比较时却无显著性差异;B、C两组间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及Oswestry评分也无差异,不同Modic变化的类型与各组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及Oswestry评分间无相关性.结论 椎间盘内介入治疗可在术后的3~6个月内减轻盘源性腰痛的程度并改善Oswestry伤残指数功能评分值;伴终板Modic Ⅰ型者的术后疗效与Ⅱ型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激素是盘内注射镇痛的主要因素,但协同应用松梅乐鹿瓜多肽注射液可在减少激素用量的情况下维持有效的镇痛效应和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内脏感觉过敏是许多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国内外的研究已证实部分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对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引起的内脏感觉过敏,这可能与脑-肠神经轴功能异常有关.功能性磁共振(fMRI)是一种反映中枢局部兴奋变化的新颖检测手段,利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技术可测定局部脱氧/氧合血红蛋白比.当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代谢水平的提高必然依赖于局部脑血流量的增加及更多的氧合血红蛋白,表现为磁共振信号增强.fMRI已被应用于中枢对直肠气囊扩张的内脏感觉研究中,并已发现扣带前皮质(ACC)、额前皮质(PFC)、及岛皮质和丘脑等结构可能与内脏感觉有关,初步证实在IB S患者中某些部位的中枢反应异常活跃,但对其中许多细节尚无定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应用fMRI技术观察正常志愿者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引起中枢兴奋的部位、程度,为进一步揭示国人IBS等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内脏感觉异常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7名正常志愿者(其中男性4人,女性3人,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33 岁)接受了检查.首先通过向直肠内气囊渐进性注气,记录每一名受试者的不同感觉(包括开始感觉、急迫排便感以及疼痛感)下的注入气体量.随后以初始感觉阈值对受试者进行间隔3 0s注气/放气刺激,共6周期,同步进行头颅fMRI扫描.然后用急迫排便感阈值和疼能感阈值进行同样的头颅扫描.应用GE1.5T Signa MR 扫描仪,MR扫描包括T1W矢状位(400ms/14m s,256×256/1.00NEX);T1W横断位(4400ms/14ms,256×192"2.00NEX)以及EPI功能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 3000ms/60ms,FA90°,64×64/1.00NEX)横断位扫描基线定于前联合(AC)和后联合(PC)之间的连线,向上扫描4层,层厚10mm,间隔2mm.在GESUN AW3.1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功能图像,相关系数图MR信号强度-时间变化曲线,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融合.如为有效刺激,则可观察到直肠刺激-中枢反应的时间变化与直肠内气囊扩张相符合.功能图像大都重叠在T1W横断位解剖图像上以利于中枢兴奋区的精确定位. 结果所有受试者在受到足够强度的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后均可出现中枢相应部位的脑血流量增加,这些部位主要为ACC、PFC、丘脑和脑岛皮质.同时随着受试者感觉程度的增加,相应部位的脑血流量也随着增加,中枢的兴奋程度也随之增加.在直肠刺激至疼痛时,中枢的兴奋区比非疼痛性直肠刺激时明显增大,而在初始感觉阈刺激时,部分受试者根本没有兴奋区的显示.中枢兴奋区以位于ACC和PFC最为常见,部分受试者表现为兴奋区的单侧优势.丘脑和脑岛皮质的兴奋区也可在部分受试者中显示.结论本研究应用的fMRI是反映直肠在气囊扩张刺激下中枢血流量变化的新型技术,上述发现初步证实ACC、PFC等结构是中枢参与内脏感觉的主要部位,其兴奋程度的变化可能反映了内脏感觉的程度,为进一步研究IBS等病理状态下的内脏感觉异常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