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探索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PCS)患者经机械取栓并完全恢复前向血流后部分患者临床预后仍然不佳的影响因素。 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PCS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闭塞血管完全恢复前向血流定义为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达3级。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 2分则被定义为预后不良。将患者基线资料、治疗相关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确定最佳界值。 结果共纳入39例经机械取栓治疗后完全恢复前向血流(mTICI 3级)的PCS患者。其中,预后不良患者共20例(51.3%)。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OR = 1.21,95%CI = 1.037~1.414,P = 0.016)、后交通动脉(PcomA)未开放(OR = 0.052,95%CI = 0.005~0.557,P = 0.014)为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762,截断值为20分,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84.2%。 结论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后交通动脉未开放,是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并完全恢复前向血流后临床预后仍不佳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CT管电压对鼻窦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管电压在鼻窦扫描中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利用离体头颅标本,在逐层扫描方式下,分别选择5种不同的管电压(70、80、100、120、140 kV),对鼻窦区域进行扫描。噪声指数(NI)厂家默认为9,自动管电流调制,Smart mA设置为对应管电压下的最大范围。探测器宽度为120 mm。进行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重建,层厚均为0.625 mm。按照临床实践的基线重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层厚2 mm。在横断面的中心层面上,选择相应的兴趣区测量CT值均值和标准差,计算对比度噪声比(CNR)。同时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图像品质因子(FOM)。两名放射诊断医师和1名主管技师采用双盲法对实验所得图像进行主观评价,5分制标准计分。结果实验所得影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在骨算法重建下,管电压为100和80 kV的CNR分别为66.98、64.75,高于管电压为70、120、140 kV的CNR值(51.61、61.56、57.76)。CTDIvol最大值为34.11 mGy(140 kV),最小值为17.45 mGy(70 kV)。管电压100 kV时的FOM值为152.26。在软组织算法重建下,管电压为80 kV的CNR为195.62,显著高于管电压为70、100、120、140 kV组(139.46、154.49、148.06、155.58)。管电压80 kV时的FOM值为1273.56,显著高于管电压为70、100、120、140 kV组(1114.56、809.98、735.63、709.62)。结论CT头颅标本鼻窦逐层扫描中,临床怀疑骨质病变时,优先选择骨算法100 kV;临床怀疑软组织病变时,优先选择软组织算法80 kV时,所得的图像质量最佳且受检者辐射剂量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癌18F-FDG-PETCT的SUVmax(最大标准摄取值)与肺癌淋巴结转移、肺癌肿瘤标志物、肿瘤大小及临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确认的98例肺癌住院患者,术前一周内均行18F-FDG PET-CT检查肿块大小、SUVmax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进行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片(CYFRA21-1)检查,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原发灶SU-Vmax与原发灶大小之间存在相关性(r=0.497,P〈0.05),与单个肿瘤标志物的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整体分析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原发灶SUVmax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SUVmax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SUVmax均数之间差别无统学意义(P=0.721)。肺鳞癌与腺癌SUVmax均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支气肺泡癌与其它腺癌SUVmax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理类型不明确的情况下原发灶SUVmax的高低并不能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有无,肺腺癌原发灶FDG代谢活性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淋巴结转移率随着肿块SUVmax的增加而增加;肺鳞癌FDG代谢活性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无关。SUVmax与病理类型有关,鳞癌SUVmax较高,腺癌较低,细支气管肺泡癌则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肺癌18F-FDG-PETCT的SUVmax(最大标准摄取值)与肺癌淋巴结转移、肺癌肿瘤标志物、肿瘤大小及临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确认的98例肺癌住院患者,术前一周内均行18F-FDG PET-CT检查肿块大小、SUVmax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进行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片(CYFRA21-1)检查,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原发灶SU-Vmax与原发灶大小之间存在相关性(r=0.497,P<0.05),与单个肿瘤标志物的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整体分析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原发灶SUVmax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SUVmax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SUVmax均数之间差别无统学意义(P=0.721)。肺鳞癌与腺癌SUVmax均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支气肺泡癌与其它腺癌SUVmax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理类型不明确的情况下原发灶SUVmax的高低并不能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有无,肺腺癌原发灶FDG代谢活性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淋巴结转移率随着肿块SUVmax的增加而增加;肺鳞癌FDG代谢活性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无关。SUVmax与病理类型有关,鳞癌SUVmax较高,腺癌较低,细支气管肺泡癌则更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