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BACKGROUND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leading to epiphora is a common ophthalmologic complaint, and it may derive from amyloidosis in rare cases. There are a few reports about localized amyloidosis, and amyloidosis with involvement and obstruction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 is exceedingly rare. CASE SUMMARYA 54-year-old male presented with a 2-year history of a lump overlying the left lacrimal sac that had grown rapidly for nearly half a year. Physical examination touched a firm lump in the left lacrimal sac. Nasal endoscopy discovered lesions in appearance of sediments with easy bleeding at the entry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 of the left inferior nasal meatus.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can revealed speckle high density in the left lacrimal sac and the dilated nasolacrimal duct. During an endoscopic exploration and excision, a large number of dacryoliths were exposed. Pathology indicated amorphous pink material and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 reaction in the fibrous tissue.CONCLUSIONThis case showed amyloidosis in localized form mimicking dacryolith with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possibility of localized amyloidosis in the nasolacrimal excretory system.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比较微创拔牙后延期种植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同仁医院2013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上、下颌单个前牙及前磨牙需要行微创拔牙后种植牙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6例)。对照组微创拔牙后进行延期种植,实验组微创拔牙后进行即刻种植。比较2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记录3个月和永久修复当天患者的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美学效果以及种植体边缘骨水平以及术后满意度。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和永久修复当天的ISQ值差异不显著 (P>0.05);实验组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80);实验组总满意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44);2组修复后1年,牙龈乳头指数均在1~3级,软组织外形良好,均达到了良好的牙龈美学效果,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对照组PES得分7.65±1.32,实验组为8.25±1.19,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的近中侧骨吸收量和远中侧骨吸收量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微创拔牙后2种植修复方式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种植体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即刻种植的满意度更高,美学效果更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李然  卢向阳  杨震  曹罡  董震 《口腔医学》2013,(2):119-121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手术并发症的救治经验。方法对12例(13侧)包裹型颈动脉体瘤病例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4例术中颈动脉分叉处破裂,迷走神经部分切除1例,单侧舌咽、迷走、舌下神经损伤2例,其中1例伴发癫痫,双侧舌咽、迷走、舌下神经严重损伤1例,无偏瘫、死亡病例。结论充分理解颈动脉体瘤生长方式,术中娴熟的手术操作,是彻底切除肿瘤,保全动脉血管完整性,避免脑缺血的关键所在,但术后神经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切勿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矫正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比分析鼻中隔矫正术后应用鼻腔填塞通气管和不填塞而行改良鼻中隔贯穿缝合2种方法的效果。将6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的患者分为填塞组和缝合组,填塞组30例常规行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术后行鼻腔通气管填塞支撑;缝合组30例在鼻中隔矫正术后行鼻中隔不间断回路式缝合,术后双侧鼻腔不填塞。比较2组患者在术后鼻部疼痛、鼻塞、睡眠困难、溢泪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出血量;术后门诊随访时记录患者有无再次出血、鼻中隔穿孔、血肿、粘连、感染等情况。结果术后鼻部疼痛、溢泪、睡眠困难的VAS,填塞组均大于缝合组(P<0.05),鼻塞及出血量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过程中的鼻中隔血肿及鼻腔粘连等方面,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矫正后运用改良缝合技术不填塞使得患者术后的鼻、眼部症状及睡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减轻患者术后不适症状,而且术后相关并发症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结肠镜反转法接触式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超低位直肠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7例经结肠镜直镜下治疗失败的46枚小于1.0 cm广基扁平的超低位直肠息肉患者采用结肠镜U形反转法接触式应用APC进行治疗。观察探头接触和治疗靶息肉的成功率、探头与凝固组织粘连及被堵塞的发生率、黏膜下气肿的发生率,以及肠镜镜身灼伤的发生率。结果对上述17例患者行结肠镜反转法探头均能接触到靶息肉。每例患者的息肉均在1次肠镜下行APC成功灼除。所有46枚靶息肉被灼除所需喷凝次数共97次。其中仅5次(5.15%)探头与息肉凝固组织有少许粘连,分离时未出现因粘连对凝固面的损伤;仅2次(2.06%)发生因凝固组织黏着致氩气管堵塞,将黏着物清除后恢复正常使用。未发生黏膜下气肿。无1例次发生肠镜镜身灼伤。结论结肠镜反转下接触式应用APC治疗超低位直肠息肉的方法,安全有效,能预防氩气刀对肠镜镜身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局限型牙周炎患者经完善的牙周治疗后,再行牙种植修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1例局部牙缺失、临床曾诊断为慢性局限型牙周炎但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共植入43颗种植体。二期修复负载后随访5年。结果:有4例5颗种植体骨整合失败、拔除,38颗种植体骨整合良好,总成功率为88.37%;需要GBR/ERE技术支持的种植体成功率为76.92%,其他为93.33%。负载5年后,全景片上测量分析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为(1.33±0.22)mm,需要GBR/ERE技术支持的骨吸收量为(1.60±0.30)mm,高于牙周炎轻者的(1.02±0.32)mm。结论:在慢性局限型牙周炎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行牙种植修复长期效果良好,但是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影响种植体的成功率及承载年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口腔门诊管理方法,提高口腔门诊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增加患者就诊满意度.方法 提出并引用"口腔诊疗单元"管理方法,加强诊疗单元中人员学习培训、口腔医生与牙科助理配合训练、优化口腔临床规范化操作流程,强化口腔日常事务管理、病人群管理、细节管理等.结果 2年多应用以来,口腔诊疗单元管理方法通过管理口腔门诊日常工作、口腔疾病诊治、口腔诊疗操作配合有效地提高了医疗质量、临床工作效率,减少了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增加了患者就诊满意度.结论 口腔诊疗单元管理方法是综合性医院口腔科有效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康  杨春 《肿瘤防治研究》2021,48(10):952-957
目的 探讨T1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肿瘤出芽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在T1期食管鳞状细胞癌(SCC)切除组织中查找肿瘤出芽,并分析肿瘤出芽与内镜分型和各种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验证肿瘤出芽是否可作为衡量浅表浸润性食管癌侵袭性的一项有用指标。结果 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标记后肿瘤出芽检出率有明显提高(P<0.05)。肿瘤出芽检出率在T1b期食管SCC患者显著高于T1a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肿瘤出芽检出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B期者肿瘤出芽检出率显著高于ⅠB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出芽在T1期食管SCC中检出率较高;EGFR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可提高食管SCC中肿瘤出芽的检出率;当T1期食管SCC出现肿瘤出芽时提示其更具侵袭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兔脓毒症休克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ligation and puncture,CLP)联合静脉注入内毒素制备脓毒症休克模型。将5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造模组(B组,n=14),以1 ml.kg-1.min-1速率输注林格液进行液体复苏;多巴胺组(C组,n=14),以1 ml.kg-1.min-1速率输注林格液进行液体复苏,持续输注多巴胺3~15μg.kg-1.min-1;去甲肾上腺素组(D组,n=14),以1 ml.kg-1.min-1速率输注林格液进行液体复苏,持续输注去甲肾上腺素0.05~0.5μg.kg-1.min-1;对照组(A组,n=14),动物仅接受剖腹探查术。各组分为3、6 h两个时相点各7只,留取血标本后离心测定各时相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并留取肝脏标本作光镜检查。结果:B、C、D组血中ALT、TNF-α和IL-β值在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A组(P<0.05);C、D组血清ALT、TNF-α和IL-β值在3、6 h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3 h血清指标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 h明显高于D组(P<0.05);形态学观察发现C、D组各时相点肝损伤明显轻于B组。结论:脓毒症休克时肝损伤严重,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均可以有效缓解脓毒症休克引起的肝损伤,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效果优于多巴胺。  相似文献   
10.
于欣 《临床医学》2012,(12):23-24
目的研究婴儿百日咳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百日咳综合征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规范处理。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35例,对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百日咳综合征多发生于6个月以内小婴儿,潜伏期症状轻微,痉咳期呼吸道症状和体征分离,病程较长。经综合治疗后疗效较好,发病7 d内开始治疗的患儿,其痉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发病时间>7 d开始治疗的患儿。结论百日咳综合征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与一般呼吸道感染明显不同,早期识别、正确评估、规范处理、避免过度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