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6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38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93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83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83篇
综合类   222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9篇
  1篇
中国医学   98篇
肿瘤学   4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且尚无二线进展后的标准治疗方案,而肿瘤血管生成目前已被确定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靶点,小分子多靶点血管激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目前已开展多项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且已有部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VEGFR-TKIs)获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本文基于国内外多项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现状,归纳了多个VEGFR-TKIs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TKI单药或联合[包括分别与化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TKIs、免疫治疗、放疗等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同时探讨了VEGFR-TKIs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及疗效预测指标等,并对未来抗血管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展望,同时为肺癌后续的精准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清纤方抗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清纤方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机制。方法:利用CCl4制备肝纤维化Wistar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纤方组、秋水仙碱组。治疗8周后,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的形成,免疫组化检测Ⅰ、Ⅲ胶原,RT-PCR检测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Ⅰ、Ⅲ胶原和TGF-β1mRNA的表达在治疗组均明显减少。结论:清纤方能有效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内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单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动物模型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对HIBD的影响和可能机制。 方法 选择健康 7日龄Wistar大鼠 12 0只 ,建立HIBD模型 ,随机分成假手术组、HIBD组、HIBD后 0 .2mg/kg人基因重组IGF 1干预组 (RH IGF 1组 )、0 .0 6 6mg/kg人基因重组IGF 1干预组 (SRH IGF 1组 )及盐水对照组 (对照组 )。各组按观察时段进一步分为 2 4、4 8、72h组 ,每组 8只。各组于规定时刻观测脑形态学改变、谷氨酸 (Glu)含量、凋亡细胞计数、Bcl 2蛋白表达。 结果  (1)HIBD 4 8h组Glu(116 2 .2± 10 8.1)mg/kg ,较假手术组(75 0 .9± 5 3.4 )mg/kg明显升高 (P <0 .0 5 ) ;HIBD组凋亡细胞计数 [2 4h :(7.6± 1.9) % ,4 8h(12 .6±1.2 ) % ,72h :(13.8± 0 .9) % ],较假手术组 [2 4h(2 .0± 0 .2 ) % ,4 8h(2 .0± 0 .3) % ,72h(2 .0±0 .2 ) % ]明显增加 (P均 <0 .0 5 )。 (2 )与对照组相比 ,RH IGF 1组脑组织病变减轻 ;干预 4 8h组Glu[SRH IGF 1组 (781.4± 5 4 .2 )mg/kg ,RH IGF 1组 (74 0 .5± 4 6 .6 )mg/kg],较对照组 (112 6 .6± 4 8.0 )mg/kg明显降低 (P均 <0 .0 5 ) ;RH IGF 1组凋亡细胞计数 [2 4h :(3.6± 0 .9) % ,4 8h(8.2± 2 .2 ) % ,72h(9.4± 1.4 ) % ],较对  相似文献   
4.
大鼠非特异性睾丸炎模型的建立及生精上皮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生精上皮在非特异性炎症状态下的变化。方法:20只成年W 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 l/kg),实验组注射细菌内毒素(LPS),剂量为1 mg/kg,两组均隔1 d注射1次,距第1次注射10 d后取材。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探讨生精上皮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连接素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睾丸组织有明显炎性改变;生精上皮内PCNA表达量显著降低:每个生精小管(仅精原细胞着色的小管)阳性细胞个数为(59±5)个,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而这种小管占总管数的比例显著升高(P<0.01),为0.673±0.054;实验组大鼠睾丸内α连接素表达量亦减少(P<0.01),阳性反应颗粒平均光密度为0.150±0.014。结论:睾丸炎症时精原细胞增殖和生精上皮内细胞间粘附力度均减弱,这可能是睾丸炎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MR动态增强及减影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成像技术所获得的参数及减影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乳腺病变50例,共计58个病灶。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LASH)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早期增强率,增强后病灶形态学特征及间接征象,于3D减影最大强度投影(MIP)图计数肿瘤血管数目。结果50例58个病灶经病理证实,其中恶性32个,良性26个。良性病变中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57.7%为单向型,38.5%为平台型。恶性病变中71.9%为流出型。良、恶性病变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365,P<0.05)。良性肿瘤中95%边缘光滑,55%均匀强化;恶性肿瘤中93.8%的形态不规则,78.1%有毛刺和分叶,81.3%不均匀强化。良、恶性肿瘤的形态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5,P<0.05)。良性病变中73.1%无肿瘤血管:恶性病变中68.8%有多支肿瘤血管,良、恶性病变肿瘤血管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288,P<0.05)。结论乳腺增强MRI及减影成像能够提供清晰、丰富的形态学信息,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反映了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两者的结合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癌患者血清P-选择素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癌患血清P-selection(P-sel)在肝癌复发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原发性肝癌患和对照组血清P-选择素的含量,同时测定AFP含量。结果:肝癌患P-sel含量显高于正常人,且与AFP含量呈线性正相关,术后2周浓度降低;P-sel含量以Ⅰ、Ⅲ和Ⅳ期肝癌患显高于Ⅰ期患;且大肝癌患显高于小肝癌患,有癌栓组、有肝内转移组明显高于无癌栓组和无转移组。结论:P-选择素测定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检测术后复发方面有重要价值,联合检测AFP和sP-sel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微钙化形成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搜集钼靶X线检查及临床资料齐全的61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依据钼靶片中癌瘤微钙化征象进行描述并分组。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MP-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骨桥蛋白(OPN)、骨连接蛋白(ON)表达以及微钙化的关系。结果BMP-2阳性表达率为65.57%(40/61)。钙化组与无钙化组比较,BMP-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8,P〈0.05)。BMP-2阳性表达与OPN的高表达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27,P〈0.05),与ON间无明显相关性(r=-0.067,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BMP-2的表达与OPN的表达及微钙化的出现具有密切关系,BMP-2在乳腺癌微钙化形成中可能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麻醉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例,ASA分级Ⅱ级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n=15):瑞芬太尼组(R组)和硝普钠组(N组)。2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在30min内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200/0.5 15ml/kg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术中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45~55。2组于切皮前开始降压,R组和N组分别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3~0.7μg·kg~(-1)·min~(-1)、硝普钠0.5~6.0μg·kg~(-1)·min~(-1),使MAP降低到术前基础值的70%左右(60~70mm Hg)并维持至术毕。分别于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后控制性降压前即刻(T_0)、控制性降压20min(T_1)、40min(T_2)、术毕(T_3)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乳酸(Lac)浓度,同时抽取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开始降压至目标血压所需的时间(降压诱导时间)、停降压药后MAP恢复至基础值的时间(MAP恢复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结果与N组比较,R组降压诱导时间、MAP恢复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及La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2)时HR降低,出血量减少(P<0.05或0.01);N组有5例患者发生反射性心动过速,需使用艾司洛尔,T_3时有2例患者发生反跳性高血压,2组术后均未见并发症。结论异丙酚复合麻醉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3~0.7μg·kg~(-1)·min~(-1)控制性降压可控性好,降压及恢复平稳,且血液保护作用优于硝普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手术对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术后免疫治疗的指导。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对4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手术前后外周血T细胞及亚群的测定,17例健康人作术前正常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前患者CD_3~+、CD_4~+细胞及CD_4~+/CD_8~+比值显著减少(P<0.01),而CD_8~+细胞无差异(P>0.05)。9例行非根治术者,手术前后T细胞及亚群无明显变化;而34例行根治术者,术后除CD_8~+细胞无变化外,CD_3~+、CD_4~+细胞及CD_4~+/CD_8~+比值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或P<0.05)。结论:术前进展期胃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得以改善。术后辅助免疫治疗或免疫化疗,以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静息巨噬细胞B7.1和B7.2表达及其协同刺激功能的影响。方法:用CCK-8(10-12-10-6 mol/L)孵育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定时间,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B7.1和B7.2含量的变化。用免疫磁珠从小鼠脾细胞分离CD4+T细胞,按4∶〖KG-*2〗1数量比与腹腔巨噬细胞(预先用CCK-8和/或抗B7.1抗体、抗B7.2抗体、CCK1R拮抗剂CR1409、CCK2R拮抗剂CR2945孵育24 h)共同体外培养,同时加入ConA 5 mg/L,采用[3H]掺入法测定CD4+T细胞增殖反映巨噬细胞的协同刺激活性。结果:CCK-8可上调静息巨噬细胞B7.1及B7.2的表达,并增强巨噬细胞的协同刺激活性。CCK-8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最大效应剂量是在10-9-10-7 mol/L之间。抗B7.2抗体可减轻CCK-8增强巨噬细胞协同刺激活性的作用,CR1409及CR2945均能逆转CCK-8的上述作用,且CR1409的作用较CR2945更明显。结论:CCK-8通过上调巨噬细胞B7.2表达而增强其协同刺激活性,该作用由CCK1R及CCK2R介导,其中CCK1R起主要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